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7月,我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十几天的采访,这段难忘的经历已深深融入我的生命,是我在记者生涯中深受启迪、收获颇丰的篇章。哪里有祖国河山,哪里就应有新闻记者环保问题是海外舆论关注的中国十大问题之一。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新疆、青海和西藏三省区交界处,平均海拔4500米,年平均气温只有1.64摄氏度,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在最暖和的7月,白天都要身着棉袄,区内居住的19户牧民屋内炉火常年不断。“横空出世莽昆仑”。巍巍昆仑磅砖的气势历来是中国西域之象征…  相似文献   

2.
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四周高山耸立,雪峰连绵,十多年前仅有一条青藏公路蜿蜒穿过时,显得格外荒凉。而今这里碑刻成林,雕塑高耸、神石兀立,越来越富有文化气息。昆仑山东西绵延约二千五百公里,平均海拔约五千米,历来有“万山之祖”之称。“登昆仑兮回望,心飞扬兮浩荡。”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的这一名句,高度概括了登昆仑山者的意境。距格尔木一百六十多公里的昆仑山口,往往被人们视为进入昆仑山的大门,因此到达者无不怀有一种神圣感。近年来,昆仑山口由于文化的陡然富集,应该说更强化了这种神圣感。青藏公路在这里呈南北…  相似文献   

3.
美玉出昆岗     
高原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三月的格尔木蓝天如洗,清爽怡人。漫步在昆仑路上,两边一个个“玉”字不自觉地映入眼帘,细细数来,昆仑路中段不过1000米的距离竞有41家玉店,它们多以斋、轩、屋、馆、行、阁、堂称呼,昆仑路真的可以称为格尔木的“美玉一条街”了。  相似文献   

4.
张先 《中国广播》2009,(12):65-66
2009年9月21日,第十一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创作的四集广播连续剧《情满昆仑》荣获优秀广播剧奖。这一信息公布的第二天,我就接到了王乐义的电话。王乐义在电话里对《情满昆仑》获得“五个一正程奖”表示热烈祝贺,对广播真切反映农民生产生活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5.
胶印工艺的新技术、新概念介绍indigo数字式彩色一体化印刷机北京昆仑电子印刷技术公司金泽民1995年9月23日至26日,在北京国贸中心举办的“北京国际电子出版系统展览会”,盛况空前。会上展出了一台以色列indigo公司生产的,由北京昆仑电子印刷技术...  相似文献   

6.
当科技记者多年,不知外出采访多少次,要论经历之奇、印象之深、收获之丰,当属两年前那次准噶尔恐龙化石发掘现场之行。线索,是我偶然在乌鲁木齐昆仑宾馆一次新疆地质地貌研讨会上听说的。当时是1987年9月。新疆竟然业有恐龙化石,而且一支中国加拿大联合恐龙化石发掘队伍就在准噶尔!这消息真使我兴奋异常。不知是科技记者猎新探奇职业责任的驱使,还  相似文献   

7.
覃林 《视听》2016,(1):98-99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昆仑关也因其经历过一场惨烈的战争而重新被人们追忆。伴随着如火如荼的开发建设,昆仑关战役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也得到了各方认可,本文拟通过对昆仑关战役遗址在史料研究、文化发掘、旅游开发等方面所蕴含的价值进行阐述,提出开发利用的建议和措施,让昆仑关抗战遗址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我的记者生涯可说是从进出“死亡之海”开始的。“死亡之海”是中外探险家给塔克拉玛干沙漠取的浑名,意思是说这一沙漠就像死亡了的海洋,已成为生命的禁区。塔克拉玛干为中国沙漠之最,广布在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南倚昆仑,北近天山,西望帕米尔,东临罗布泊,面积相当于苏、浙、皖三省的总和。塔克拉玛干是清一色的黄沙世界。这里的沙丘沙山起伏天垠,就像凝固着惊涛骇浪的大海,神秘可怖,望而生畏。我曾七进塔克拉玛干。但由于处在不同年代,进出的方式、见闻遭遇、感知并不一样。这便构成了我所独有的对于“死亡之海”的阅历。骆驼为…  相似文献   

9.
得知“新疆出土世界最大的恐龙化石”线索,是我偶然在乌鲁木齐昆仑宾馆一次新疆地质地貌研讨会上听说的。当时是1987年9月。新疆竟然也有恐龙化石,而且一支中国加拿大联合恐龙化石考察队就在东准噶尔,这消息真使我兴奋异常。不知是科技记者喜好猎新探奇的职业责任感的驱使,还是儿时欲解恐龙灭绝之谜梦想的复归,我恨不能立时飞到发掘现场  相似文献   

10.
《军事记者》2006,(3):F0002-F0002
江宛柳,解放军报社主任记,大校。1970年入伍到第二炮兵部队。1977年调第二炮兵工团创作室。1981年调解放军艺出版社,先后任《解放军艺》和《昆仑》杂志编辑、《军营化天地》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学学会会员。有报告学集《我在寻找那颗星》、《没有掌声的征选》。所报告学曾获1990—1991年度“全国优秀报告学奖”、首届“鲁迅学奖”、第六届“中国人民解放军艺奖”。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位仰慕钱钟书先生学问和人品的读者,钱钟书的著作和有关钱钟书的著作,我是见到必买的。近日从特价图书超市购得《文化昆仑——钱钟书其人其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7月北京第1版,2000年1月北京第2次印刷)一书,我马上花  相似文献   

12.
2004年研究生毕业后,出生于湖南的我,进入新华社青海分社。短短四年,青青草原,雄浑昆仑,茫茫雪域,瀚海戈壁,留下我的身影。青春在高原燃烧,而高原,同时也给予了我成长的沃土。书写青海的大美画卷能成为记者一直是自己的梦想。从学校毕业,我投身了青藏高原的怀抱。初到高原,曾经有一段工作的茫然期。由于工作不得要领,我的稿件时常被毙。当时领导对我指出,当记者不能浮光掠影,  相似文献   

13.
梁君 《出版参考》2009,(10):1-1
我的祖国,有黄山青松;叶剪乌云,干柱苍穹! 我的祖国,有峨眉云海;东海涌潮,西岭雪晴! 我的祖国,有巍巍昆仑;俯视人寰,昂首天庭! 我的祖国,有天池一对;透视九霄,是大睁的眼睛。 祖国啊,北国冰坚,横刀卧剑!南国水深,吐月吞星!大河气壮,惊天撼地!戈壁风狂,移山挪岭!  相似文献   

14.
巍峨东方耸巨龙,腾挪变化蕴无穷,点睛破壁惊环宇,两制图描歌鸿功。亘古云水相依凭呼吸,统蜒黄河千秋奔不息。长江如带绕其旁,崛起昆仑济身世界民族之林昂首立!今宵但见一轮月照花枝幽,南海波平似镜景色柔。五彩琉璃洋面华灯漾,万解珍珠映人眸。中有一颗难跌夺目备生辉称最明,况系神州瑰宝引为自豪掌上擎!本属驱龙额下藏,昔遭攫掠增惆帐。觊觎壮饰女皇冠,公然炮舰掀鲸浪。曾记当年英商贪莫论,倾销罂粟恣侵吞。虎门壮举冲霄怒,大张民心伸国魂。可堪清廷居弱贫,缔盟订约恨赔银。静海寺名蒙屈辱,使我明珠痛失割让香岛媚美伦,独…  相似文献   

15.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作为一名铁路新闻工作者,我心情格外激动.作为铁路建设者,我参加了青藏铁路一期哈尔盖至格尔木的铁路建设,在荒原戈壁整整奋斗了8年,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戈壁昆仑;作为新闻宣传工作者,从1976年至今,我一直关注青藏铁路,无论是在一期建设中,还是在格尔木至拉萨的二期建设中,我都倾尽了全部热情,浓墨重彩地讴歌这条扶摇直上的天路,赞美在生命绝地建设铁路的创业者们.  相似文献   

16.
张云 《文化遗产》2022,(1):97-104
"天地之中"是古代神话叙事中的核心地理观念,具有"神话地理"与"神话时间"等多重文化意蕴。其"日中无影"的时间启示意义在于由此确定了都广之野(昆仑)"天地之中"的地理位置,创造了非连续性时间节点,以及为"中心"创造提供了理论依据。都广之野(昆仑)同时具有中心"圣地"的神话地理意义,主要体现在其上"宇宙圣城"与其下"天帝圣葬"的神话地理景观。神话叙事中的"昆仑"因此也成为古代宫室建造的宇宙空间原型,并由此延伸出"天下之中"的政治文化意义,体现的正是对昆仑"中心"意涵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7.
黄晶 《海南档案》2010,(3):32-33
海南地处祖国南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造就了海南丰富的水下文物遗存,便之成为后世的珍宝。“上怕七洲,回怕昆仑。”这是古人对西沙水域的惊险描述,古往今来,有数不尽的船只在这里或是不幸触礁、或遇疾风劲浪、  相似文献   

18.
秦超  王晓露 《新闻世界》2006,(12):18-19
2006年7月1日,举国欢腾。这一刻,天堑变通途,铁轮跨越莽莽昆仑夺向布达拉宫。 通车庆典仪式上,热情的西藏人民向青藏铁路建设的功臣们献上了他们清白的哈达,一位普通的记作为特邀嘉宾也名列其中。  相似文献   

19.
雅安芦山东汉晚期墓中出土一件红砂石摇钱树座,其整体作山形,四周满布高浮雕,为目前所见浮雕画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雕刻最为精美的摇钱树座。其上画像大致分为三层:底层主要为古代故事,可识者有"季札挂剑"、"力士椎秦"、"高祖斩蛇"等;中层以天门和西王母(以半开门和玉女暗示)为主,还有一幅与神仙思想有关的"刺猿"画像;上层为突出平台与仙人六博。文献中记载的昆仑山正好为三层,其最上一层"悬圃"便是大型平台,该树座应即昆仑山的表现。当时人认为西北方的神山昆仑又正好是宇宙的中心天柱,是升天的中心,天门也在昆仑之上。西王母在东汉以来与昆仑信仰融合,成为昆仑山上拥有仙药、掌管仙籍之神。该树座在总体上即是这种以昆仑、天门、西王母为中心的升仙信仰的反映。而其上所插的铜树,则是结合了早期传说中关于宇宙中心的神山和神树内容,形成昆仑—建木的登天组合。  相似文献   

20.
刘庆会 《军事记者》2005,(12):61-61
在我的办公桌抽屉里至今保存着两封信,那是《解放军报》社编辑老师给我寄来的退稿信。虽然4年过去了,但我把这两封信视若珍宝,一直珍藏着。因为正是这两封退稿信激励我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最终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