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受到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的极大关注。(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合作学习于上世纪7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随后逐渐波及世界各地。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时代对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合作学习(包括“小组讨论学习”)得到教育界的大力倡导与推行。当我们走进中小学课堂,便不难发现小组讨论法的运用存…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学习组织方式的变革,“走班制”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形式打破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局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施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要求在课程设置、师资保障、资源建设上具备一定的条件,同时,要建立班级、教学、选课指导方面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受到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的极大关注。(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合作学习于上世纪7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随后逐渐波及世界各地。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4.
罗源帮 《青海教育》2005,(11):37-38
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正在广泛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在体育课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能有效解决教师所面临的大班级授课制与新课程学习方式要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对于合作学习应加强研究、使用与总结,以便发挥其更大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说明新课程改革正大力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6.
探究性阅读的“探”与“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的六项改革具体目标之一是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新世纪各门课程都要大力推进的一项改革。据此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并贯彻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中 :———语文课程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理念 )———语…  相似文献   

7.
石进学 《文教资料》2010,(20):165-166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能解决传统班级授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大胆尝试,具体做法为:进行合理化分组、教给学生合作技能、教师积极参与、建立有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  相似文献   

9.
许伟 《历史教学问题》2007,(1):112-112,107
小组合作学习源起于七十年代的美国,这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逐渐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新课程实施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被频频采用,给古老的历史学科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提升了历史课改实验品质并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益。—、小组合作学习顺应了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  相似文献   

10.
小组合作学习,彻底地改变班级授课制下个体间的孤独学习,使在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问的单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问的多向交流,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地发挥主体性,而备受师生青睐。《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