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汉初列侯在侯国内有置吏权和赋敛权,侯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列侯就国后侯国隶属汉郡,七国之乱和侯国官制改革之后,列侯置吏权和赋敛权被剥夺,侯国独立地位消失。  相似文献   

2.
敦煌的水利灌溉工程从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投降汉朝,西汉派遣部队屯田敦煌界开始。而大规模的修建始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敦煌郡移民实边,这一年修建了马圈口堰,而后又修筑了都河堰等,开凿敦煌的水渠,设置管理敦煌水利灌溉工程的各级水官。因此唐宋敦煌水渠的历史基本上都可以溯源到西汉,西汉以后的敦煌历届政府仅仅在西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而已。  相似文献   

3.
西汉王朝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前,实行"和亲政策",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实行"征讨政策",不但没有征服匈奴,反而使汉朝国力衰退。元狩四年以后,对匈奴实行"绥抚政策",又使经济恢复发展起来。从西汉王朝对匈奴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在和平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才能健康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东部新发现的一条汉长城———汉扌胥次县至媪围县段长城勘察李并成一问题的缘起史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驱逐匈奴、开拓河西走廊之后不久,即在河西北境陆续修建了绵延一千多公里的长城塞垣,以隔绝羌匈,屏蔽边境安全,维护西域通道的畅通。据...  相似文献   

5.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秋,匈奴单于伊稚斜怒浑邪王、休屠王被汉军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休屠二王恐,谋降汉。与汉共谋既定,休屠王却悔而不降,浑邪王杀休屠王而兼并其众。霍去病迎降大军渡过黄河,与浑邪王众相望,忽闻浑邪王部下颇有疑汉军掩杀而逃跑者,霍去病轻骑驰见浑邪王,坚其降汉决心,促使其果断平乱。之后,浑邪王遂率四万余众降汉,河西之地由此纳入汉朝版图。浑邪王降汉之事,《史记·匈奴列传》等篇皆有所载。班固亦取《史记》之说,在《汉书·武帝纪》等诸多篇章中亦屡屡载之。确知浑邪、休屠王降汉,是匈奴单于逼出来的,不是汉朝迫降的。但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上)》将票骑将军于元狩二年春夏两次"击破匈奴右地",同当年秋"降浑邪、休屠王"二事笼统混言,给后世造成"票骑将军迫降浑邪王"的误解,又在《汉书·地理志后叙》说:"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武帝时攘之。"给后世造成"汉朝武力夺得河西之地"的误解;本属匈奴内部矛盾,而无端改换为汉匈矛盾,显然都是错误的,亟应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6.
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最后将河西匈奴征服。自此,河西地区纳入了汉王朝版图。为了巩固这一成果并开拓西域,终西汉之世,汉朝统治者断断续续修筑了河西地区的防御工程。汉代河西地区防御工程体系完备,类型多样,地域特色鲜明,其防御功能随着汉匈关系的变化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7.
东汉外戚封侯始于光武帝时期,并集中于东汉中后期。外戚封侯以东汉皇帝颁布的诏书作为重要依据,涉及外戚封侯的程序、对象与标准、食邑制度等内容。东汉外戚封侯反映了外戚和列侯存在一定等级对应关系,不仅确定了外戚群体在爵位等级中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身份,而且成为外戚扩大权势的一项措施。这一现象与东汉政局演变密切相关,并在各个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功能与弊端。但就整体来看,东汉外戚封侯发挥的社会功能居于主导。  相似文献   

8.
西汉武帝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出兵河西,击败匈奴,开通了西域通道——丝绸之路。为了确保丝路的畅通,汉武帝先后设置了河西四郡。其中,张掖郡置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治(角乐)得。西汉张掖郡领(角乐)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靬、番和、居延、显美十县,辖区相当于今河西走廊中部永昌以西、高台以东  相似文献   

9.
汉代的列侯是享有封爵的高等级人员,对外交往是列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具有与等级身份相对应的特征。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与汉代列侯对外交往有关的墓葬资料日益丰富,所反映的交往对象既有朝廷、诸侯王国,也有其他侯国、不同的郡县乡里等,而列侯及其侯国与不同对象之间的交往内容与交往方式均较为多样,从相应角度体现出与汉代列侯发展的内容和特点,这对开展汉代列侯的综合研究及分析汉代列侯的社会生活等均可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继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武帝又在陇西(今临洮)、代郡(河北涞源县北)一带集结大军,给入侵的匈奴以数次正面打击。公元前一二一年(汉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自陇西两次出击,一次逾焉支山;一次逾祁连山。匈奴奴隶主大败远遁,“自金城(今兰州)以西至盐泽(新疆罗布泊),匈奴绝迹。”同年,汉分河西地为酒泉、武威二郡,并从令居  相似文献   

11.
论匈奴僮仆都尉“领西域”“赋税诸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汉王朝政治文化影响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施行对"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控制。《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上》记载,"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赋税诸国,取富给焉"。所谓"赋税",应体现制度化经济关系"。赋税诸国"的征收内容,除畜产、农产外,亦包括矿产、手工业制品和其他物产。匈奴向"乌桓民"征收"皮布税"的情形,可以在讨论匈奴于西域"赋税诸国"时参考。匈奴以此取得经济利益,有地域的限定。可能主要是"匈奴西边日逐王"以及东蒲类王、南犁汙王、呼衍王、伊蠡王等匈奴诸王所统领部族控制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归义军时期敦煌的营田及其管理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归义军政权是晚唐五代宋初的一个特殊藩镇。它与其他藩镇一样,也设有“营田使”及其管理系统。归义军的营田使也由节度使例兼,并由中原王朝授予,但其主掌的营田既不是“营田务”之营田,也并非边境屯田,而主要是指经营土地,即境内土地的分配、授予、请射、对换等。除了归义军节度使例兼“营田使”之职外,其下各州还有具体管理营田的官员——“都营田”或“营田使”及其具体的主事者——“营田”。  相似文献   

13.
西汉时期围绕汉匈关系,发生了七次大辩论,其中以平城之战前刘敬同主战派、汉武帝时期王恢同韩安国、汉宣帝时期萧望之与黄霸、新莽时期严尤同王莽的辩论最为典型。这些辩论涉及汉匈关系的定性、和亲与战争的抉择、匈奴在边疆政治中的定位、接待匈奴的规格、匈奴与朝代更迭等。辩论见证和加速了汉匈关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有学者认为,匈奴屠各来自休屠王部,身为屠各的刘渊应为休屠王部的后裔,他的南匈奴单于嫡裔身世系假托。考查历史资料,可知,西汉武帝时浑邪王部与休屠王部降汉,汉在缘边五郡故塞外置属国安置之。休屠王部部众被称为休屠,主要分布在凉、秦二州。十六国时期,有的休屠人已经发展为当地的大族。而屠各或异译为“休屠各”、“休著各”、“休著屠各”,可以混用。但是,休屠与屠各及其异译绝不混用。由于南匈奴单于与部众之间的矛盾长期积聚和不断激化,酿成中平五年南匈奴的事变,作为南匈奴“国人”,屠各在事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屠各种是匈奴占统治地位的部落,包括匈奴单于挛鞮氏及呼延、卜、兰、乔所谓“四姓”。《晋书.北狄匈奴传》关于“屠各最豪贵,故得为单于”的记载无可怀疑。屠各刘渊本是南匈奴单于嫡裔,绝非假托。南匈奴五部都以屠各刘氏为部帅,故五部匈奴都称为屠各,这不是所谓屠各之称的泛化。  相似文献   

15.
在西汉时期,匈奴民族经历过“五单于争立”的大内乱与分裂。其分裂原因不能唯独归因于匈奴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亦须从西汉王朝起始于“马邑之谋”的对匈奴大规模征服战争所导致巨大影响着手探索。汉匈战争中,由于军事上的失利导致匈奴民族生存地理环境的巨变,从而严重损害了赖以生息的畜牧业经济基础,继而激化社会内部政治、经济等方面一系列矛盾,最终以单于继承问题为导火线爆发了匈奴史上第一次大内乱与分裂。  相似文献   

16.
关于王莽对匈奴政策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朝王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欲重起与匈奴之间的战火。长期以来,他的这种对匈奴的政策一直被认为是对匈奴的歧视,是北方战火的肇端。事实上,如果从与匈奴和亲的耗费与匈奴的内部情况等多方面来分析,王莽对匈奴的政策还是有对症下药的地方的。  相似文献   

17.
匈奴(含其先人)在北方气候变迁的严酷自然条件下,成功选择游牧生产方式,是人类延续和发展生产力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匈奴人通过使用和传播“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通过创就骑术并使其发挥能动性社会效应;尤其是通过成功采用“行国”统御的管理方式来组建草原社会,直面中原王朝等独到的历史行为,表现出了匈奴人在北方游牧经济社会形成中的奠基作用。深入理析该作用,对探讨匈奴之后的北方各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溯源析理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两汉时期,河西走廊不仅是匈奴的经济、政治与军事活动的主要基地,而且是中西交通的咽喉,在匈奴政权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占领河西走廊也就成了两汉政府的主要对外政策.河西走廊直接关系到汉王朝的边境安全与统治稳定,关系到匈奴的盛衰存亡,因而,汉匈双方为争夺河西走廊在300年间曾发生了多次战争,最后以匈奴被逐出河西走廊远遁西方而为结局.两汉时期的河西走廊在匈、汉统治政权中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9.
汉朝对匈奴的分化与瓦解方略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对匈奴的分化与瓦解方略手段多样,总体上效果明显,其中和亲与互市在匈奴的分裂过程中作用极为重要,招降纳叛方略则随着时势变化不断调整,同时呈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0.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在王莽秉政及统治时期。出现了急剧的恶化。新莽在发兵微讨匈奴知单于的同时,施以分匈奴为十五单于的政策。这段史实很重要,但史籍中记载约略。幸赖新近面世的《额济纳汉简》,提供了一些新的资料信息。对该段史事的探讨颇有裨益。简文:分封“单于者十四人”,重现了分封史事的工作细节;简文:分封单于“在致卢儿候山”,则首次透露了事态发展曾进入到匈奴驻地以内;而“皆背叛”的简文。再一次印证了王莽实施微讨匈奴知单于方略,是彻底失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