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务谈判中,掌握说、问、答的技巧至关重要。讲话的方式依据对方的性格不同而不同;讲话时,坚持互相尊重的原则。问的问题因不同的目的而不同。回答时得考虑己方利益,有时可以答非所问,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掌握了这些技巧,谈判就有可能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完成。  相似文献   

2.
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即老师的问题如果问得够灵活,问得够准确,就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他们的智力,进而让他们尽快找到答案,积极地回答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3.
教学需要思考,思考需要时间.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因此,需要我们在教学时"学会等待". 一、把握"似解未解"时的"等待" 在我的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老师刚把问题提出来,学生就立刻举手争着回答(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但很多时候回答得"文不对题",而且还会有答得很"幼稚"的时候.此时,我们不应急于评价他们的回答,而应让学生慢慢思考老师的提问再作回答,切莫有任何"耻笑"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杨素华 《广东教育》2007,(12):95-96
课堂上师生之间语言交流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为"提问--回答",按谁问谁答的先后顺序,可分为师问生答、生问师答和生问生答三种基本模式.不管哪一种模式,根据英语课堂学习的特点,都必须按照在创设问题情景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评价反馈这一程序进行.  相似文献   

5.
"答记者问"是新闻发布会的重要环节.过去对"答记者问"中的"答"的研究较多,而对记者的"问"研究较少.本文以2009年上半年9部委87次新闻发布会中的全部记者"问"为分析样本,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提问数量、提问方式、问题指向、语体色彩和礼貌系数等几个方面对"答记者问"中的记者提问进行了初步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侯守斌 《初中生》2007,(1):34-35
在和他人的接触中离不了应答,应答是交际场上的"短兵相接",要求有较高的说话艺术.一个会智答的人,绝不会别人问什么就答什么,也不会怎么问就怎么答,他总是力图运用问答技巧,掌握主动,答得巧妙.答问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7.
吴润 《教育革新》2007,(8):33-33
提问是一种艺术,是"探究、发现"教学设计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进行诱导,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动力。目前,有些新课程课堂的探究式教学中,从提问方式看,大多数是教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问学生答。因  相似文献   

8.
上课提问实在太普遍了 ,也因此使不少教师忽视了“问” ,为“问”而“问” ,没有真正发挥出“问”的作用。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设计出带趣味性的问题 ,以“问”的形式进行教学 ,会有意想不到效果。实验班教法 :把大部分知识点编成带趣味性的问答题 ,在讲课期间适时提问。要求学生看书→思考→回答→教师评价→补充讲解。对照班上课时较少提问 ,以直接讲解每一个知识点为主 ,分别在实验后第二天和一周后进行达标测试 ,结果如下表 :间隔试验班对照班结  论达标率第二天 92 .7%92 %无明显差异一周后 78.2 %6 2 .%遗忘率存在明显差异 …  相似文献   

9.
一、转变提问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学习中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由谁发现让谁提出,是教学主体思想的体现。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是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已经把问题想得很细,提出的问题和发现问题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其方式也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处于"被动"式思维,他们被迫去思考前面的知识,被迫去思考老师要求回答的内容,从而被动地进入上课学习的状态。这种"一言堂"式的提问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权利,他们天生好问的意识消失了,只能机械、呆板地接受知识。为此,应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内因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0.
黄素真 《考试周刊》2014,(31):74-74
<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精妙的教学艺术。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提出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11.
开心一刻     
正幽默笑话都同意老师问:"下面的回答问题我们点名好不好?"学生齐声道:"不好。"于是,老师问女生:"提问男生好不好?"女生齐声答:"好。"老师又问男生:"提问女生好不好?"男生齐声答:"好。"老师:"这不都同意了嘛……"不同的选择原因大学时,教授问我们:"金钱与智慧,你们选哪样?"一哥们不假思索地  相似文献   

12.
在生活中,常听到人说:"某某啥也不是,一问三不知."如果你要问他怎样解释"三不知",他同样也是"一问三不知",根本答不上来.   "三不知"这一词语已经流传很久了,历来却很少有人查究这个词语的来源.直至明代,一位叫姚福的江宁人才做了一番考证.……  相似文献   

13.
正平常物理教学中,每位老师都注重提问,这是毋须多言的.提问的效果不一,也是司空见惯的.我认为,课堂教学中,问是开启思路,答是问的延伸,是思维成果的展示.课堂上不仅要问得妙,更要答得好,这才是高质量课堂,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活跃课堂.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在物理教学中是怎样注重答问技巧的.一、巧妙设问答从提问开始,问题能不能答,好不好答,答成什么样子,提问大有讲究,必须设计好.有时候,提问过于直白,学生不用  相似文献   

14.
1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善问"和"善待问" 《学记》中要求教师"善问"和"善待问":"善问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脱)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意思是:善于提出问题的教师,就像砍伐坚木先易后难一样,先提容易的问题,后提困难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对这些由易至难的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的积极性,久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教师,就好像对待撞钟一样,如果学生问的是小问题,就从小处回答,如果学生问的是大问题就从大处回答,让学生从容领会,透彻理解,才算结束.这种"从容"、"尽声"的回答,可以使问题一环紧接一环,步步深入地进行下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相似文献   

15.
厉天宝 《上海教育》2010,(11):54-55
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相关问题以及问题链或问题串,试图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却经常会看到:问题被提出后,学生或者不会回答,或者不配合回答,或者回答错了,或者没有按照教师设想的思路回答,致使教学陷入“尴尬”的冷场境地。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也为了摆脱困境,草草地结束师生对话,转入下一个话题。这样,教学过程表面上看起来顺畅过渡,危机得以化解,实际上这种有问无答、有问误答、不答不引、误答不导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提问的质量,使课堂提问后应该产生的正效应变成了负效应,导致教师精心准备的问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课堂教学失去了学生知识“生长点”产生以及提高的机会。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中提问前问题的设计,更应该关注问题提出后所产生的效应。  相似文献   

16.
1.表达不准,答非所问 【易错原因】考生的理解有时偏离了问题的要求,就会出现答得不够全面或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一般来说,题目问什么,就应该答什么。题目是特指问,就应该回答这个代词,如问“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这么说”,都应该回答这个疑问代词,否则,就是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17.
强晓青 《上海教育》2013,(16):79-79
课堂提问的设计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教师问得智慧,幼儿才能答得精彩。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注重内容的预设,而不注意问题的设计,结果导致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会提出一些没有多少思维含量的问题,幼儿无需动脑就能脱口而出,表面上看课堂很热闹,实质意义不大,幼儿的思维始终处于浅表状态;有时教师提问比较模糊,幼儿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相似文献   

18.
提问是开启思维之门的金钥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说师生间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的话,那么提问则成为构筑课堂教学大厦的框架。如果把一堂语文课比喻为一出戏的话,同样的剧情,同样的布景,同样的演员,演出的效果却会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就应验了一句话"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那么,如何才能问得恰到好处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少"问所谓问得少就是指抓住一点带动  相似文献   

19.
一、讲究问前认真钻研 课堂提问问得好与否,取决于教师本人对所教课程理解、体会的程度.谁体会得深刻,谁就能找到具体而又重要的问题;谁对体会无所谓或者体会得肤浅,他就找不到问题,或者他只能找到那些无关痛痒的、缺乏启发性的问题.可见,教师在问前切实钻研功课、积极而又认真地"磨刀"是十分必要的,更是值得讲究的.  相似文献   

20.
问与答是中学数学思维训练中两个紧密联系的环节,问是开启思路,答是思维成果的展示.问得妙,还要答得恰到好处,才是高质量的训练.因此,为了更好地使这两个环节相互促动,把教学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教师要高度重视提问的设计和答问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