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编辑工作,做好不易。但是,如果编辑对自身要求不高,做一个“编书匠”(即有人所说的“编辑工作是一把剪刀、一瓶浆糊”),那是不难的。若是做一个“吃现成饭”的编辑,见到成熟的稿子才采用,几乎不动“一枪一刀”就发稿了,那就更易。这样的编辑大概只要上过几年学就可以“当”的。现在的编辑队伍中,不少人是名符其实的编书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现代出版中编辑的“逸位”对出版的影响,其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编辑的“逸位”,重新明确了编辑在出版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第二,编辑的“逸位”,要求编辑须树立“出版全流程”的理念,其主体意识更强化了.第三,编辑的“逸位”对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编辑从“传统型”走向“现代型”.  相似文献   

3.
平林 《编辑之友》1993,(4):19-21
畅销书是出版社的摇钱树,出版畅销书历来是编辑们的追求。但是,畅销书的出版难度极大,美国一位出版界的权威人士说,“卖书比编书难,编畅销书比编一本学术著作难”。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版  相似文献   

4.
“编书匠”的名牌意识易学金【武汉】“人怕出名猪怕壮”,这种中国的传统意识已为今人不齿。我添砖加瓦数年,以泥巴匠闻名当地,常窃喜为手艺“高人”。如今,列编辑行当十有余年,素以“编书匠”自居,这不是狂傲,一则想偷取“闻名”余威,二则对“高人”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5.
今年盛夏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出版成就展”对所有与书有关的人来说,无论他是写书人、编书人、卖书人、评书人、读书人和藏书人,都是一个令人十分起劲、张扬和宣泄的盛大节日。各个展团纷纷亮出自己的“高招”、“绝活”,使人有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不小心就会看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好书。书展已谢幕多日,激情也渐渐消退。然而作为一名从事科普出版工作的编辑,我还在为成就展中同行们从出版观念到编辑思想,从包装意识到营销战略所体现出来的努力和心智而感动不已。从这次成就展可以看出,科普读物的出版已走出低谷,步入繁荣了,各展  相似文献   

6.
日本出版人提出“编辑力”的概念,认为成熟的编辑应该是具有“完整人格”和非凡能力的人;不具备“编辑力”很难做好编辑工作.从中国近现代出版人的出版理念和实践中,可以提炼出有意义的、体现“编辑力”的精神.这种出版精神,对于编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字之师”:编辑应当追求的美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40年来最权威的编辑业务教科书”——《编辑人的世界》如是说:“编辑在手稿上画下第一个修改符号之前,作者和编辑就已展开创造性的合作过程。作者的责任是尽最大努力写出一本最好的书,编辑的责任是帮助作者达到这个目标。”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对出版工作如此定性:“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是出版者和译著者共同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在论及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时,学界一直保持着“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这一“口径”,一般不越“雷池”。  相似文献   

8.
学术类译著的质量是由从组稿到出书的整个出版流程决定的,因此需要形成全流程的编辑规范以保证出版质量。文章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术类译著的交稿规范、编辑流程规范与编辑规范以及实施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9.
编辑工作的重要性虽然渐为人知,但编辑工作的隐匿性却注定了编辑生涯的冷淡和寂寞。历代编辑为知识积累和学术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翻遍学术史,却“人间原未有斯人”。少数几位让人记住了名字的编辑,不是因为编书,而是  相似文献   

10.
古今中外有抱负的出版家,都不满足于零零碎碎地出书,总是努力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系列化的读物,尤其重视出版各种门类的丛书。最近几年,我国很多出版社都在出丛书,有些出版社,还同时在编辑、出版十几套、几十套丛书。但是真正成套的并不多,不少丛书还只是停留在长远的选题计划上成丛,而在短期出书计划中并不成丛。有的丛书如照现在的出书速度,恐怕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出齐。例如有一家出版社编辑的“文艺知识丛书”,计划里共有200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将师徒传承的传道授业解惑方式融入编辑人才培养,创办了“师承编辑”活动。第1届招收学员8人,已有3人“出师”;第2届招收学员11人,已开始“跟师学艺”。历经3年的实践探索,该活动制订了较为完整的导师遴选、学员申请、教学考核、出师考核等制度,以及拜师仪式和出师仪式等礼仪规范,初步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师承编辑”培养模式。“师承编辑”已成为重庆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继创办“编辑大碗茶”沙龙后的又一个品牌活动。  相似文献   

12.
出版工作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出书作为出版工作的核心内容,读者便是出版工作最直接的服务对象。作为一项事业,出版工作通过读者而体现其作用;作为一个企业,出版社的商品市场就在读者中间。编辑如果有志于成为一名受读者爱戴的编辑家,就应该把读者看成“上帝”,不仅认真编书,而且热心宣传图书。  相似文献   

13.
曹筠 《中国编辑》2003,(3):46-48
美国著名资深编辑家柯蒂斯说:“今天的编辑和老一辈编辑不同的是,他们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不仅要具备绝佳的编辑技巧,还要精通书刊制作、营销、广告、新闻发布、会计、心理学等等。”那么,现代出版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编辑呢?本人认为,现代编辑必须扮演好以下三种角色。  相似文献   

14.
在发达国家出版业界,关于图书编辑的职责,出现一个新概念:项目责任人。西方出版业界认为,编辑工作的含义在发展,编辑工作的概念在扩大,现代编辑不但要对书稿的内容和形式负责,而且要对图书进入市场的结果负责。显然,“项目责任人”给西方现代编辑的职责赋予了全新...  相似文献   

15.
感悟与体会     
本人从事编辑工作十几年 ,出书百余种 ,于“摸、爬、滚、打”中对编辑工作由轻视到重视 ,由自负到如履薄冰 ,可谓成功与失败共存 ,欣喜与苦辣同在。如今反思走过的编辑道路 ,感悟颇多。一、找准自己的出书方向作为一个理工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 ,组什么稿、出什么书 ,似乎是既简单又明确的问题 ,事实却非如此。在前十几年的社会与经济的改革大潮中 ,出版业也是潮起潮落 ,气象万千。编辑作为大潮中的一分子 ,为了求生存、创效益 ,很容易产生浮躁心理 ,于是追热点、赶时尚、打“擦边球” ,忙得不亦乐乎。结果是多数人两手空空 ,即使得到一些小利…  相似文献   

16.
若谷先生曾为罗元贞、孙玄常先生的诗集、文集无法出版遗憾离世而唏嘘不已。为此,他专在《出版发行研究》上撰文,抒发万端感慨,他说:“罗、孙二先生诗文的文化价值,退稿的编辑未必不知道”,“但我明明看到许多毫无文化价值可言的书,堂而皇之地摆在书店里,我不禁生出疑问:出版社出书究竟为了什么?”“看来原因不在‘眼力’上,而在于‘钱力’。……时下,‘眼力’与‘钱力’较量,‘眼力’多半要败下阵来。如今出版社出书的目的,是不言自明的。”若谷先生的感慨,让人深感力透纸背的愤懑与无奈。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专业化”出版是出版企业努力的方向,尤其是专业出版社,更要对专业出版编辑提出“专业化”的要求.专业出版编辑在“专业化”过程中面临着种种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职业认同是编辑专业成长的源动力,制定新编辑培训与定期交流制度,实施项目制工作方式以及产权人格化激励机制,形成扁平化组织结构和合理的人才配置等建议,以帮助编辑尽快实现“专业化”.  相似文献   

18.
编辑《广州日报》的《每日闲情》八年,对“闲”的东西接触较多,渐渐地积累了一些关于“闲”的化思考。  相似文献   

19.
四论何谓编辑(下)──为出版“界说”与刘辰先生商榷刘光裕真的还是假的──所谓“国际流行的出版概念”刘辰写文章,也许比一般人更喜欢夸张。比如,把“公诸于众”作为出版界说已经不妥,而《特征》还说这是“国际通用的界说”,这样的夸张不着边际,已经明显地离谱了...  相似文献   

20.
杨小复 《编辑学报》1993,5(3):131-136
编辑学研究对象的确定是构建本学科的基础。作者通过对编辑活动的分析,提出了“出版化”编辑现象的概念,并认为编辑学研究的对象是“出版化”的编辑现象。同时认为把编辑学研究对象说成从“编辑工作”或“信息过程”,则前行失之狭窄,而后者又嫌宽泛。编辑学是一门研究“出版化”编辑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