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世界是由事物和事物关系构成的,事物的概念生成了词,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生成了语言的句子。予得关系是施动者通过动作将物体传递给接收者。予得关系的概念化生成了予得句。隐喻化的机制促使予得句得到扩展。由于人类认知的共性,不同语言中生成了相似的句子结构。但由于不同民族概念化的差异,也引起了句子结构意义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依据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语篇中小句复合体的逻辑语义关系分为两种:扩展关系和投射关系.详细地阐明有关扩展小句复合体的理论,并分析时比了英汉语篇中扩展小句复合体的详述、延伸和增强三种逻辑语义关系,以具体说明二者间的异同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依据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语篇中小句复合体的逻辑语义关系分为两种:扩展关系和投射关系.本文详细地阐明了有关扩展小句复合体的理论,并分析对比了英汉语篇中扩展小句复合体的详述、延伸和增强三种逻辑语义关系,以具体说明二者间的异同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英汉被动句句法结构与使用限制的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被动句在使用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指导我们对第二语言的有效习得。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对英汉语的双宾句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基于这些特征,本文并结合实际的例子对英汉双宾句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并将此句型按动词的特点分为典型双宾句、非典型双宾句和伪双宾句,并分别对三者特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英汉语中的水的隐喻在表示液体、平淡、思想/交通/时间/金钱、标准、态度、虚假、问题/困难/危险等方面是共同的,而汉语中还用水隐喻纯净、明白、力量、条件、情感、心境、人性,英语中则没有这种隐喻。而英语则用水隐喻严密、求真。英汉语中水概念隐喻投射这种同异共存,同中带异的特点源自于两个民族传统哲学、文化和民族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英汉存在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在汉语还是在英语中存在句都是一种非常特殊、常见而又重要的句型。如汉语存在句的重要之处在于其在实际运用中的极高的重复率。根据粗略统计,《西游记》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约有5622个句子(诗句除外),其中存在句约有236句。每23.82句便有一个存在句,即,存在句占所有句子总数的4.2%(申雨平,1995)。本文就以there be的英语存在句和汉语中由“有”构成的存在句的模式、特点及表意功能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通过讨论英汉否定是非问句内部在倾向性上的不一致性,着眼问话人心理倾向性考察实际交际中对否定是非问句的回答,结合英汉是非问句系统的的不同特点,来分析否定是非问句两者在答句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随着艾滋病疫情的全球蔓延,如何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对艾滋病问题的关注成为各国的重要任务。作为一种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宣传形式,公益广告在普及艾滋病科学知识方面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通过对英汉艾滋病公益广告中存在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和分析,旨在增进人们对艾滋病公益广告的理解,促进中西方防艾经验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汉英有灵句与无灵句言语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汉英语言中“有灵”、“无灵”句式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到“有灵”和“无灵”句式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倾向的差异,这有助于汉英语言学习者对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思维规律的认识,从而在语言学习中注重思维习惯的培养,避免生硬、牵强的表达方式,增进学习效益。  相似文献   

11.
1980年,Lakoff和Johnson对概念隐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发表,正式将概念隐喻列入认知机制。本文从概念隐喻的研究历史及工作机制出发,研究了英汉概念隐喻的差异使用。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实用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禁忌语。本文探讨了中西禁忌语的共性和个性,并从多角度分析了英汉禁忌语产生的因素。研究显示,对英汉语言禁忌的研究不仅有益于跨文化交际研究,也有益于宏观语言研究和人类语言认知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3.
汉语多义词中词性转换的类型与英语词类转换的类型不完全对应,但都是通过转喻实现的,无实质区别。然而英语更注重词的功能在词义引申中的作用,因而词性转换程度深,也处理为不同的词。  相似文献   

14.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大体上是相同的,这一点也反映在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上。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拟人修辞格的比较分析,阐述了此种修辞格是如何加强、修饰和美化语言,增强其艺术感染力及表达效果,同时也指出加强对拟人修辞格的理解能够为跨文化研究和文学作品的美学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功能语言学来看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活动,主要就是从意义和功能的角度来考察两个语义系统之间的转换。对于不同语篇的分析,也是从整个语篇的语义出发,确定其中具体部分的意义和功能,从而找出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更好地在翻译过程中对不同语言的语篇进行磨合。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运动事件框架,而这一差异主要源于动词语义合并方式的不同。本文在介绍运动事件框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英汉运动动词语义合并方式的异同,并试图探讨其对英汉互译及英语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运用英汉语中"狮子和老虎"的相关语义拓展语料,对其图式映射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许多抽象概念结构部分源起于意象图式结构,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隐喻思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比较了三部汉语小说(集)的母语英译者(即母语为英语)与非母语英译者(本文指母语为汉语)的副形搭配使用特征,发现以下系统性差异:一、从总体数量上来看,非母语译者更多使用副形搭配;二、从种类上来看,母语译者更多使用修辞功能更强的进一步描述型副形搭配;三、从翻译策略上来看,母语译者对进一步描述型副形搭配的运用体现出更多的...  相似文献   

19.
王玉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2):161-162,166
本文对第一人称代词在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经济管理学术论文中的使用频率及其语篇功能进行了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旨在发现在学术论文中,中国学者构建的作者身份与西方学者有何异同。对两个自建语料库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及其语篇功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汉语学术论文在第一人称使用上与英语学术论文存在较大差异:(1)尽管汉语学术论文语料库中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第一人称,但均为复数形式;(2)中国学者更倾向于在权威力较弱的语篇功能上使用第一人称;(3)中国学者尽量避免在权威力较高的语篇功能上使用第一人称。这些差异表明,中国学者在学术语篇中构建的作者身份要弱于西方学者。中国学者倾向于把自己的观点"集体化",模糊自我和别人的界限,这种现象可能出于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和中国人的"他人关系倾向"。  相似文献   

20.
人类运用认知能力对语言成分进行编码,经过语言编码,语言表达者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一种具有语言结构的信息,通过口语或书面语形式传达给对方,语言理解者依据一定的句法关系,建立句子结构,构造相应的命题,作进一步的理解,找到句子意义.在这一过程中,语言理解者要对语言进行主观能动的合理分类,构造句子成分,去同构句子的深层意义,从而达到对句子的理解.由于英汉民族受已有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必然会造成句法规则和句子结构的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