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地域的古城在环境、功能和特征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但类似的发展轨迹、文化遗产共同的属性以及保护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都具有相通性。对平遥与苏州在历史、特征和发展诸方面进行的比较,对苏州古城保护与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正8月3日晴天气越来越热了,我们一家去平遥古城游玩。那里人山人海,川流不息。我们品尝了平遥的特产,牛肉和草香肉卷。平遥牛肉又香又好吃,但草香肉卷更加好吃。草香肉卷的外面是豆腐皮,里面是牛肉,咬在嘴里又香又脆。我们还参观了天主教的教堂,里面很大,看起来很  相似文献   

3.
《太原大学学报》2019,(6):37-42
文化旅游IP的本质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文化旅游产品。平遥古城要打造文化旅游IP就是要将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突出文化旅游开发的系统性,重点推出有特色的独立研发的原创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在明确整体文旅IP定位的前提下,辅助以展览、活动、旅游演艺等手段,推出旅游主题产品、特色旅游项目和各类特色文创产品等。  相似文献   

4.
平遥古城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其旅游发展中必然也存在一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为实现平遥古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用SWOT方法对平遥古城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平遥古城     
《课外阅读》2013,(1):67+66
<正>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的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为新城。  相似文献   

6.
《甘肃教育》2008,(2):F0004-F0004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已有2700年的历史,是一座完全按照中国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布局程式修建的县级城市,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莽莽的黄土高原,滔滔的黄河水,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黄河流域的汾河谷地,同蒲铁路线上,自太原南行百余里,有一座古朴的古城雄踞大地,宏伟壮观,这就是中国古城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平遥。  相似文献   

8.
景区交通是游客实现空间位置转移,抵达目的地的手段和途径。景区交通建设和管理是景区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影响景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关系到景区的形象塑造和游客的体验感受。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景区,具有资源吸引力强,游客流量大等特点,但景区交通建设和运营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停车场的选址不当、规模较小、交通工具的配备和班次的调度运营管理混乱、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偏低等。文章通过实地观察,结合游客的抽样访谈,针对景区交通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以促进景区交通的改善和发展,给游客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保证景区的和谐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平遥古城作为知名世界文化遗产地、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对于更好统筹古城保护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平遥古城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提出整体嵌入+功能布局、数智赋能+场景转换、主题演出+互动体验、专业平台+文创产业、全域整合+品牌塑造等融合策略,以期为平遥古城生产性保护、内涵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李成丽 《太原大学学报》2012,13(2):56-60,69
随着遗产地知名度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本土文化艺术获得到了更大范围发展的空间,如何使得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本土文化艺术得到持续、健康的开发和发展成为关键。山西世界遗产地本土文化艺术的历史、现状等有其自身发展轨迹提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成分,将此作为与旅游产业相互结合的主要因子,在目前支持性政策的推动下,在已达到一定发展程度的旅游产业的带动下,在对自身前进方向的观照下,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进而对繁荣发展本土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太原大学学报》2021,(3):55-64
通过百度地图API获取平遥古城342个餐饮类POI点的空间数据,对其分类研究发现中低档餐饮店和特色小吃店在其中占据主流地位。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总体态势、人均消费等级和经营类型三个方面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古城餐饮业呈"多核心—带状集聚""干道集聚、片区零星"的空间分布格局,各类型餐饮店的空间分布状态呈现较大差异,餐饮业分布特征主要受古城空间格局、景点区位、交通便捷性及集聚效应的影响。平遥古城餐饮业的空间集聚状态对景区一体化发展有不利影响,建议在发展规划中,通过培育具有吸引力的服务经济新增长点,形成核心集聚区向外疏散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2.
旅游营销不仅要针对目标市场制定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同时还需要根据旅游资源自身的特点,具体的说明确进一步开展旅游市场营销的原则,两者相辅相成,才达到能事半功倍的效果。平遥古城在其营销策略规划中,体现和坚持以下三条原则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一元回归模型的平遥古城低碳旅游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平遥古城2008-2013年旅游碳排放量数据,分析了古城旅游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碳排放量现状.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收入的平稳增涨,平遥古城碳排放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运用统计方法,建立了平遥古城旅游碳排放量与旅游收入之间的一元回归分析定量模型并绘制出二者之间的散点关系图.把平遥古城2008-2013年旅游碳排放量数据输入C++程序一元回归分析模型,预测了2014-2017年平遥古城旅游碳排放量的范围值.根据以上数据分析过程和结论,提出控制平遥古城旅游碳排放量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遗产活态保护理论、价值共创理论与场景理论为指导,以平遥古城客栈为例,运用高频词分析方法和实地调研法,勾勒出客栈生活场景并深入挖掘客栈文化。结果表明,客栈在活态遗产传承中的主要作用有民居文化的传承、服务文化的创造、非遗文化的传播等,提出了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关注细节服务、塑造品牌形象、实现遗产自觉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平遥,是一座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列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4座古城(平遥、阆中、丽江、歙县)之首。明清以来,平遥曾先后进行过十几次修葺、更新,城池蔚为壮观。城墙高约12米,总长6163米,四面建有城楼,将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城隔为风格迥异的两个世界。城内街市格局、商贾店铺、民居院落、佛寺庙宇等坐落有序,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教学随笔》2013,(17):50
平遥古城已有2800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级城市。因其所有特征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而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平遥古城,集金、元、明、清及民国初年历代建筑之大成,城墙巍峨,衙署森严,街道如故,商铺林立,传统民居鳞次栉比,楼阁、桥梁、祠庙、道观、佛寺、教堂,星罗棋布,浑然一体,世泽绵长,规模和格局与明清时期相符。  相似文献   

17.
古镇历史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兼具旅游产业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鉴于中国古镇旅游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平遥古城为案例,从区域特征和区域发展的视角,对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作了全面探索和总结。要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以古建筑群为核心,保护古镇景观环境”“利用古镇物态资源,还原历史生活风貌”“以人居型古镇定位,重塑遗产与人居关系”“转变单一业态结构,打造复合旅游业态”“整合区域外围资源,发挥区域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讲“礼”,从圣人孔子改《诗经》,做“礼乐”开始,“礼“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这种崇尚“礼”的风尚必定也反映在当时的建筑民居中,平遥古城作为国内现存的最完整的明清建筑,必然渗透着以“礼“为本的理念。民居作为古城的重要部分,在特有的风貌特色中同样蕴涵着“礼”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文中基于对平遥古城游客的调查分析,从出行系统类、市场系统类、目的地系统类和支持系统类因素四个维度,分析了后疫情时代文化遗产地旅游市场需求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其制约作用,并提出了激发旅游市场需求潜力的具体对策。结果显示:子系统对旅游市场需求的制约作用从强到弱依次为:目的地子系统>出行子系统>市场子系统>支持子系统;对旅游市场需求制约作用较强的因素主要来自金钱、时间、精力、社会治安、游憩设施设置、旅行手续、生态环境等方面,疫情传播风险的制约作用已然减弱。今后应采取加强道路交通建设、推进文化遗产活化、优化旅游供给体系、改善旅游发展环境等措施,来激发文化遗产地旅游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20.
唐棠 《少年月刊》2014,(10):41-41
这里的古城墙沧桑斑驳,这里的飞檐翘角下都挂着大红灯笼,这里的深宅灰墙、社火锣鼓真实如昨,这里的民风淳朴安然——这里就是平遥古城。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由城墙围成方形。古城由纵横交错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构成,迄今为止,还较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基本风貌。徜徉其中,宛如徐徐展开一幅明清时期汉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宗教发展的辉煌画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