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磊 《海外英语》2012,(16):165-166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在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他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读者往往会被故事的主人公杰伊·盖茨比所吸引,这就是小说人物刻画的成功之处。通过运用里门·凯南的叙述学理论,该文从习惯性动作,环境以及类比三个角度来分析小说的人物刻画,进而揭示小说人物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在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他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读者往往会被故事的主人公杰伊·盖茨比所吸引,这就是小说人物刻画的成功之处.通过运用里门·凯南的叙述学理论,该文从习惯性动作,环境以及类比三个角度来分析小说的人物刻画,进而揭示小说人物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在“自叙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主人公形象。在描写方式上,郁达夫用充满激情的笔调去描写、表现人物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情景,在事件的叙述中作坦率的自我解剖,以抒情的方式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着重表现人物的情绪变化,抒发人物的真实感受,描绘出一部人物的“情绪史”,使小说成为主人公自我情绪、灵魂奥秘的自白书。  相似文献   

4.
运用里蒙·凯南的叙事理论分析了詹姆斯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形象 ,用散落于文本中的人物标记推测出的人物特征网络使其独立于文本。  相似文献   

5.
文学语用学旨在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文学评论。运用语用学相关理论对《呼啸山庄》中主要叙事人与主人公之间的重要对话进行语用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人物语用特色,巧妙地表现了叙事人的态度、与主人公的不同关系以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同时也证明语用学理论用于文学批评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是必不可少的文体之一。学习小说时,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在阅读中,学生能较容易地梳理出小说的情节,也能较全面地分析出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也能根据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语段,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但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学生却难以确定。最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学生对小说主人公的判断意见有了分歧。有的认为于勒是主人公;有人认为菲利普夫妇是主人公,为此争论不休。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把握好确定主人公最根本的方法。怎样确定小说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作家拉斯普京在小说《活着,但要记住》中,塑造了男主人公逃兵安德烈的形象.本文力图透过作家对主人公灵魂的深入剖析,揭示安德烈思想演变的轨迹,以及展现其在生与死边缘挣扎的内心世界.小说正是在这充满张力的人物画廊里,再现了作家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精神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运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对《一千英亩》进行分析,发现主人公的悲剧发生的原因在于其父亲的控制和虐待,这些因素导致了女儿们自我的破碎。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自我和"他者"的关系,解读主人公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他的小说《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中国社会二十世纪初知识分子的人物群像,侧重表现他们的精神危机,以内向的反省与忏悔对他们的痛苦灵魂进行了深刻追寻。按照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对政治和社会所采取的态度,他们基本上可以分为抗议、疏离、退隐和裂变四种。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他们似乎都掉进了一座精神与灵魂痛苦的“炼狱”而无法自我解脱,鲁迅的笔触总是紧紧地地集中在对主人公的痛苦灵魂的深刻追寻上。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总体的表现趋向是给我们一种追寻意味。通过对主人公“怪异”行为的抓取,描绘出一幅幅痛苦灵魂挣扎图。  相似文献   

10.
李超 《文教资料》2011,(36):91-93
对成长的思考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通过主人公卡夫卡独特而坎坷的成长历程,思考人类自由灵魂的成长之路。本论文以成长小说理论为切入点,对《海边的卡夫卡》的主题进行分析,论证其是一部成长小说.并分析了主人公卡夫卡不同寻常的灵魂成长之路.最终阐明村上春树对成长的独特理解和小说中成长所具有的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11.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的角度出发,分别对男女主人公在故事发展过程中的称呼的变化,不同情态副词的使用和对双方评价性的词汇的变化,分析小说《远离尘嚣》中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关系的变化过程,从而为读者正确解读该小说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也说明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来解读文学作品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关于李箱小说《翅膀》心理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运用弗洛依德精神分析法或针对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等进行的探究。本文将引入并运用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重审主人公心理意识结构的变化过程并立足于人物内心更加科学和真实地揭示主人公在进行自我拯救和自我意识恢复过程中所选择和施行行为的根本性原因及其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短篇小说《团聚》的“会话含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小说家约翰·奇弗在其短篇小说《团聚》中成功运用了对话来塑造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用“会话含义”理论进行分析,解读小说主人公屡次违反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所传达出的隐含意义,从而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运用叙事学理论解读鲁迅小说《祝福》,为小说教学探索新颖的角度。本文从三方面展开:故事与情节部分,作者以"我"的故事为小说框架,祥林嫂的故事以"闪回"的形式呈现;叙述者部分,"我"是不可靠叙述者、圆形人物;反讽部分,作者以此拷问"我"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威廉·福克纳的作品中描绘了美国南方在内战后被资本主义势力击败的衰落史,以及在这种社会变革中各种人物与命运抗争,最终却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堕落与死亡的悲惨结局。《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他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很好地体现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笔者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艾米丽的性格,进而深入阐释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和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目前"人物弧光"作为塑造人物的技巧被广泛使用在小说和剧本创作中,而这一技巧在我国叙事性文学中的成熟运用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当下的网络优秀文本中,"人物弧光"技巧使用纯熟,《魔道祖师》就是很好的例证。主人公魏无羡身上,集中体现了"人物弧光"技巧的隐蔽性、动态性、对抗性和渐进性特征,由此人物塑造取得成功,"人物弧光"的作用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目前"人物弧光"作为塑造人物的技巧被广泛使用在小说和剧本创作中,而这一技巧在我国叙事性文学中的成熟运用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当下的网络优秀文本中,"人物弧光"技巧使用纯熟,《魔道祖师》就是很好的例证。主人公魏无羡身上,集中体现了"人物弧光"技巧的隐蔽性、动态性、对抗性和渐进性特征,由此人物塑造取得成功,"人物弧光"的作用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陈云 《语文知识》2002,(1):43-43
大多数人在读小说时往往注重小说中的主人公或中心人物的作用,而忽略了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实际上,所谓次要人物只是与主要人物相对而言的,他们在小说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一,次要人物往往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更生动,从而使主要人物在读者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  相似文献   

19.
摘要:在《英国病人》中,人物的文化身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小说中主人公阿尔马希不断遭受到身份问题的冲击。文本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入手,运用“流放”与“寻根”理论来剖析这种“流放”状态给阿尔马希带来的失落感,并探讨主人公“寻根”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什么是成长小说?巴赫金曾经对成长小说做出界定:“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主人公本身有了情节意义。与此相关,小说的情节也从根本上得到了再认识,再构建。时间进入了人的内部,进入了人物形象本身,极大地改变了人物命运及生活中的一切因素所具有的意义。这一类小说从最普遍含义上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