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萧红儿童视角创作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在创作时喜欢运用儿童视角,她对这种视角的偏爱和成功运用,是与她的个性、童年情结和艺术创造性分不开的。纯真、善良的个性品质,深刻、鲜活的童年记忆,真切、细腻的童年体验,构成她儿童视角文学创作的深层动因,也是她的作品独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作家视角的生成根源是什么?这一视角与儿童视角之间的接应关系是什么?复合视角如何相辅相成地构成学表现的艺术张力?在萧红的作品中,复合视角表现为儿童的天然情感和作家的价值抉择的吻合,它使人的历史性存在得以创造性地保存。  相似文献   

3.
在东北女作家萧红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儿童视角的运用是其作品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儿童视角的叙事特征包括儿童开放式的视野、拟儿童化的语言和复调式的叙述。儿童视角在作品中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天真烂漫的情致,为读者构造了一个纯真的童心世界,同时也体现了以儿童逻辑刻画国民灵魂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4.
萧红小说中的太阳意象绵密奇崛,多采丰盈,寓意苍凉邃远.其叙事功能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描述性功能.指太阳意象仅作为单纯的自然现象的环境描写出现,为作品提供时间背景,创造氛围;其二是隐喻性功能.指太阳意象既是温暖、正义、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又是挣扎在“生死场”上底层民众艰难生存图景的外显,更是暴戾社会男权专制的写照.透过太阳意象,萧红展示了小说创设的情境氛围,更突显出她对民众疾苦的凝视和同情、对男权专制强有力的痛斥和鞭挞.  相似文献   

5.
萧红的《呼兰河传》采用了独特的潜入自我内心的儿童视角,本真又变形地呈现了她童年生活的呼兰县。既有被滤去杂质的美梦重温,也有意识、合理地遮蔽了作品中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突显了人物灵魂的麻木;既有真挚的个人体验,也有对荒谬性的成人世界拷问。从而在普遍性的人类关怀高度,巧妙地完成了她作为一个寂寞的边缘审视者的批判使命。  相似文献   

6.
目前,运用叙事视角理论来解读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这一理论的缺失导致许多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无法得到提高。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叙事视角,通过两篇文章进行举例说明,旨在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从而推动初中语文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萧虹与林海音都曾以孩童的眼光作为聚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的美好回忆.然而个人经历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和不同的叙事色调。单纯的儿童视角的运用使林海音的童年回忆温柔敦厚,色彩明丽;儿童视角复调方式的渗入却使得萧红的童趣表现背后透露出成人世界的重重叹息。两人对女性命运的不同思考,在其作品中通过女性主人公的不同遭遇与人生结局表现出来。萧红命运多舛,不幸的生活、不幸的出走经历使她永远悖离了传统的家.同时也使其作品获得深刘的悲剧性;林海音由于女儿情结的牵绊.回归传统,归于温文儒雅。  相似文献   

8.
儿童视角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呈现出独特的叙事语调。在小说《英格力士》的叙事视角中儿童视角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往往有成人视角或隐含作者渗透叙事系统对儿童视角形成干预补充。同时,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拉进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读者与叙述者平等对话,使文本颇具亲切感和感染力。文本中多处采用反讽叙事,不仅实现了从儿童视角、心理出发对成人世界中丑陋现象的批判,还使文本的意义阐释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女性写作领域中,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她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特色,以及别出心裁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散文化处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叙事学的发展过程中,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多重视角的变化,对于表达小说的深层含义有着重要的作用。杨红樱的儿童小说通过呈现一种平行性叙事结构,降低了儿童阅读的难度,克服了儿童因为注意力不集中不能长久坚持的弊端。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可以全面透彻地了解人物及情节,便于儿童读懂;第一人称限知视角符合儿童爱幻想的特点,拓展了想象的牵间..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小说研究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带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批评,1980年代在"改造民族灵魂"文学传统下的重新审视,199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批评框架下的再度解读,无论是研究视角还是研究方法都有所拓展。纵览历史发展线索,扫描萧红小说研究的得失,并勾勒出运动的轨迹,不仅可以推动萧红小说研究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也将有助于整个现代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徐琳 《文教资料》2012,(27):70-7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儿童视角是她所青睐的一种叙事策略。她借助纯真的语言表现童真童趣,透过儿童的心灵世界来窥探人生百味,礼赞天地万物,从而在对生活本真的真情抒写中传达了她对于人生的独特观照。  相似文献   

13.
沙汀小说大致存在着三种叙事视角: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以及一些交叉视角,分别呈现了不同的叙事功能,从而更准确地反映了作家的冷静客观,暴露讽刺、含蓄蕴藉,选材精深的叙事个性。  相似文献   

14.
萧红是中国近代女作家,被誉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常以诗人之笔来创作小说,这也是她希望以诗化色彩来抒发文本主观抒情特点的创作特色之一。本文就以她的意象化叙事手段为主要理论依据,以她的文学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探讨她意象化叙事的生成方式和功能效果,从中品品味萧红文学所蕴含的创作意义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朝花夕拾》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回顾性叙述,在叙事视角上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叙述者从目前的角度来观察往事”的“叙述自我视角”和用“当时的经验眼光”来观察的“经验自我视角”;而“经验自我视角”在《朝花夕拾》中又具体分为儿童视角和成人以后的“我”的视角。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细致地区分和使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用极具文学性的文字,完成了对人生的一次自我剖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16.
沙汀小说大致存在着三种叙事视角: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以及一些交叉视角,分别呈现了不同的叙事功能,从而更准确地反映了作家的冷静客现、暴露讽刺、含蓄蕴藉、选材精深的叙事个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叙事视角寻找小说文本所表现出来的证据,确定可靠或不可靠性的存在及其具体类型,再连接可靠性和不可靠性与对叙述者的推断,思考叙述者与读者之间所存在的对话——以这样的方式去解读小说文本,可以判断小说文本中叙述者的可靠性与不可靠性。在疑惑辨析与叙述者干预的意蕴挖掘中,真正走进小说文本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学术界将焦点放在了对萧红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的阐释以及在抗战爆发后她辗转青岛、上海、香港等地的创作上,而似乎对萧红在陪都重庆的生活及创作一笔带过,有的甚至侧重于描写她在重庆时与端木蕻良的爱情。本文试图从萧红在重庆的抗日活动及创作的重庆题材来论述她对陪都重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素有文学精灵之美誉的萧红和迟子建,凭借对白水黑山的挚爱,凭借童年记忆,怀着一颗真诚的充满奇异幻想的童心,去抒写故乡的风物人情和令她们魂牵梦绕的自然之美,感悟万物之曼性,感悟人生之真碲,她们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腻柔美,形成了诗化的创作风格。但是她们不同的人生阅历、感悟又历练出她们不同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20.
车绮珩 《文教资料》2013,(10):17-18,33
作为同一时期的两位著名女作家,萧红与张爱玲都在创作中融入了自身的女性意识与体验,并以各自不同的女性视角,刻画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女性生存状态,对旧中国妇女的生存困境和悲惨命运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