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雷电的产生与各地的地质构造、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林芝地区八一镇地处河川地带,地质情况是鹅卵石和细沙构成的,年雷暴日数为47天,土壤电阻率也非常高(1000欧姆以上),且是随着季节的变化电阻也发生变化,属多雷区。本人结合多年的防雷工作实践,结合林芝地区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条件和雷电活动的规律,对林芝地区建筑物的防雷技术做一浅显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珍贵文物,其中不乏众多的古建筑物.为使这些古建筑物减少和避免遭受雷击侵害,更好地保护好它们,从分析古建筑物的现状以及雷电侵害的方式和途径出发,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古建筑物抵御雷击灾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路秋妮 《科技风》2011,(23):198
雷电是由于云层间、云和大地间、以及云和空气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放电现象。通常雷击分为三种形式,直击雷、感应雷、球形雷,我们应对几种雷击作用可能产生的后果要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在相应的区域进行必要的雷电防护。  相似文献   

4.
西藏对流天气频繁,局部小气候多,年平均雷暴日数达85天,是我国强雷暴地区之一.由于在高原防雷设计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我们通过多年对西藏高原建筑物防雷设计、施工过程中的经验总结,结合建筑物防雷技术规范,对高原建筑物防雷的具体做法及特殊情况下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建筑物防雷发展的历程和防雷观念更新的情况,指出现在防雷的基本原理和一些误解,以及笔者对防雷接地和安装过电压保护器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浅谈建筑物防雷的重要性与实施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建筑物防雷的重要性,并通过对防雷的要求和具体防雷装置的要求,提出了建筑物防雷的方案以及设计原则和方法,对建筑防雷研究具有一定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新建建筑物防雷技术设计,到防雷工程施工技术、竣工验收等环节对建筑的整个防雷系统进行技术管理,分析新建建筑物防雷工程的管理要点,进一步提高我国防雷工程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8.
李必钟 《科技风》2013,(14):173
防雷与接地系统是建筑物的电气安装系统中极为关键的一环,电气安装的安全性、维修性及有效性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电气使用的安全。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自然也对建筑物的电气安装的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针对建筑物的电气安装过程中关于防雷与接地技术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与同行进行探讨,旨在促进防雷与接地技术得到更为有效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王平 《科技风》2012,(16):163
各种高层建筑和智能建筑物的增多,使建筑物遭受雷击的机率不断增大,为做好防雷减灾管理工作,降低雷击灾害损失,作为防雷检测技术人员,应根据不同性质、规模等建筑物防雷标准,熟练掌握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方法,制定并实施以准备、检测、总结、复检等为一体的全面具体的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方案。  相似文献   

10.
建筑物建设施工中,防雷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同时也是建筑物必须具备的一项实用功能。考虑到建筑物内部电子设备数量、种类众多,如果只采取单一的防雷措施,可能无法满足建筑防雷需求,因此建议采用综合防雷措施,多种方法同时应用。从雷击对建筑物内部电子设备的危害入手,对雷击危害途径作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探讨相关的电子设备综合防雷措施,得出结论,供同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篇文章首先介绍了汤河水库概况和雷达监控系统的建立背景和系统组成,随后分析了汤河水库雷达监测站设备曾经多次遭遇雷击的现象以及产生的问题和原因,详细研究现有防雷系统组成和安装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防雷系统改建的设计和具体措施,从而实现保护设备安全运行和提高水库整体水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由于雷电事故不但严重影响了电网的供电可靠性,也对人身或设备产生危害。通过研究,本文从几方面相对完善地阐述了防雷保护措施,以便指导相关工作人员做好防雷措施,同时也保证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了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浅析高层建筑火灾特点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伟  刘彦 《中国科技信息》2011,(10):288-288,283
近几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建筑日益向着高层化、大型化、多功能化发展。这些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危险性大、扑救困难,将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本文通过分析高层建筑火灾特点,就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做好高层建筑的防灭火工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建筑霉变是建筑物常见的质量问题,不但会对建筑物造成一定的损害,还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建筑物墙体霉变可以进行人工控制,基于建筑设计角度,从建筑物的各个设计方面入手,控制建筑霉变现象。控制建筑物霉变产生的主要途径是对湿度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5.
2011年,作为全球最大能源使用国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国,中美的建筑业所消耗的能源分别占到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25%和40%。在建筑节能领域,绿色建筑的出现为消除建筑业所带来的对能源以及环境的负面影响提供了解决方法。为了促进绿色建筑的市场转型,推进设计和施工的差异化,中美均制定了国家绿色建筑分等评级程序以及配套政策。1998年,美国绿色建筑协会首次推出能源与环境先导设计(LEED),而中国政府则于2008年建立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GBEL)。本文对美国LEED与中国GBEL评级程序、流程、评分系统以及扶持政策作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虽然两国所采用的绿色建筑设计以及操作评级程序的评分等级较为相似,它们在项目管理、评分要求和分配以及扶持政策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美国能源与环境先导设计是由建筑产业利益相关者委员会制定并实施管理的。判断是否达到认证水平的灵活性更高。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则是由政府操控的。判断是否达到评级水平的要求更为严格。但是,中国政府将在2014年下半年对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评级程序作出修正。本文对评级程序以及扶植政策的相似点以及差异是如何影响绿色建筑技术以及市场的发展作了分析,还讨论了绿色建筑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政策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住宅性能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宅性能的评价是住宅商品化的基础性工作,是住宅商品化前提。本文在分析住宅性能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住宅性能等级的综合评价中,提供了一条定量、客观评价住宅性能等级的智能化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校图书馆网络安全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图书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提出了图书馆网络安全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并从物理层安全性,网络层的安全性、计算机系统安全建设、UPS电源保障系统建设、安全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建设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并提出了合理的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当前校园信息化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的现状,提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原则和实现目标,通过分析数字化校园要建设的科研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学生数字化生活体验等内容,提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19.
在陆地资源紧缺的今天,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发展后劲。,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13类海洋产业同时又是蓝色经济区能源保障关键技术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其开发与利用备受关注。文章简要介绍了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背景,以及海洋能的种类、特点和发展现状,重点是立足中国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与规划,详细分析山东半岛海洋能开发利用的历史与现状,展望发展机遇,并提出开发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以更好的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n approach for evaluating and predicting the student’s level of proficiency when using a certain teaching strategy. This problem remains a hot topic, especially nowadays w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re highly integrated into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Such a problem is essential for those institutions that rely on e-learning strategies as various techniques for the same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disciplines are now available onlin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quality of this type of (electronic) educational process we suggest to use one of the well known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In particular, a proposed approach relies on using logic circuits/networks for such prediction. Given an electronic service providing a teaching strategy,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logic circuits is used for evaluating the student’s level of proficiency. Given two (or more) logic circuits that predict the student’s educational proficiency using different electronic services (teaching strategies), we also propose a method for synthesizing the resulting logic circuit that predi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when two given strategies are combined. The proposed technique can be effectively used in th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when the best (online) teaching strategy should be chosen based on student’s goals, individual features, needs and preferences. As an example of the technique proposed in the paper, we consider an educational process of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 at one of Russian universities.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expected scala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