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出现过灿烂辉煌时期,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并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英国的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JOSePnNeedhP)博士提出过一个世界级难题:中国古代有杰出的科学成就,为什么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在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怎样看待“李约瑟难题”的成因?中国的科学技术怎样重振雄风?一、李约瑟难题的原因要解决李约瑟难题,必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极其矛盾所在。虽然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出现在近代,但…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为什么到了近代却走向了落伍?这一由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先生提出的难题,国内学术界至今尚未能提供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对古代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民族习惯与心理进行解析,以探索其近代落伍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数学在14世纪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16世纪以后,中国数学日益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有:近代数学的发展与社会工业化紧密相联,而中国封建落后,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依然为农业社会,未能步入工业社会,这就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数学发展;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也是阻碍中国近代数学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考察中国古代数学自身运动的逻辑,可以发现它是一种零散的、经验的数学知识,缺乏较严密理性的自组织结构系统,有着内在机制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和”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和”的观念出发 ,古代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文化 ,从而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迥异其趣。在一定程度上 ,“和”的观念造就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 ,也成为阻碍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向近代科学文化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 ,“和”与中国传统科学发展之间的悖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5.
浮力定律原理在中国古代虽被广泛应用,却没有一位学者能总结为科学原理从而提出浮力定律.传统的思维方式限制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没有确立科学实验方法延缓了近代科技在中国发展的进程.理论科学的缺乏决定了在中国难以产生西方以理论思维和受控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这也正是明代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从世界领先的地位逐步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现在人们学习的近代数学和现代数学都是西方化的。中国传统数学是如何从古代走向近代和现代的?本文就此问题作一探讨。一、中国近代之前的数学中国古代数学作为世界科学技术史中的一颗璀灿明珠,从它诞生之后直到十四世纪中叶,一直闪烁着夺目的光辉。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  相似文献   

7.
铁路这一近代先进交通工具,曾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中国大门后,由于当时中国交通条件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国势力向中国内地的深入,因此他们认为,使中国这样幅员广大的国家“转化为殖民地的最有效方法是建筑铁路”。清末中国铁路发展较快,曾对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及近代化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拟对这一时期华北铁路的发展过程及其对外贸的作用,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如此的光辉灿烂然而现代科学却在欧洲蓬勃发展起来了,究其原因本文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去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封建制度的束缚,本文主要从以下四点进行阐述:1、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体制无法给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适于生长的土壤;2、封建专制的思想统治一直阻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3、官办的科学技术也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4、闭关锁国的政策不但极大的消磨着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内在潜力,而且还将外部的积极因素拒千里之外。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自身的缺陷也影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古代科技的形式、研究方法和内容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相似文献   

9.
所谓认识论中的近代因素,在中国哲学发展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指对封建传统认识理论的新思考;另一个是指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影响下形成的区别于封建传统知识的新的知识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认识理论。而这两方面都在魏源身上得到比较集中的表现。因此,探索魏源认识论中的近代因素,对于认识魏源所处的时代性质以及认识中国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发展的特殊规律,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华科学文化在古代曾经领先于世界,对于世界科学进步起者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这是一个至今没有圆满答案的问题。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制约近代中华科学文化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从科学技术作为社会体制维度考量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科学技术在近代已成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漠视技术,技术的社会功能未受到社会重视;从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向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是追求社会的功利和促进社会进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阻碍了技术社会化;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以其对人文、伦理的关怀以及"天人合一"的基本观念,对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制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为何没有产生科学,这个“李约瑟难题”是历史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心理以及科技本身的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封闭状态下的自我满足和憎恶新生事物的出现;文化、技术的垄断制度和风尚阻碍了科技的普及;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因素都妨碍着科技走向更高的层次。这一切终于造成了“李约瑟难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中华科学文化在古代曾经领先于世界,对于世界科学进步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原因是什么呢?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制约近代中华科学文化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程昌远 《历史学习》2004,(10):21-22
《历史学习》2004年第4期有这样一道题: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处在世界前列,然而明清时却落后于西方、未产生现代科学的根本原因是A.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B.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C.文化专制统治阻碍了科技和思想的自由发展D.闭关政策阻碍了与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此题的参考答案是A。我认为这个结论值得商榷。原题看起来有两层意思:一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在明清时落后于西方,二是中国未产生现代科学,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而这两层意思是有联系的:中国传统科技在明清时期多是总结性的成就,创新性显得不够,因而看起来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曾经有过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但在近代落后。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需要论以及儒家思想与科举制度的紧密结合出发,把中国近代不能诞生科学技术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中国不具备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动力与原创力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祖先凭借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成就,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曾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遥遥领先于世界,但它却没有像西方一样孕育出近代科学,反而在明清之际变得停滞不前,其原因何在?下面我就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来加以探讨,希望能从这些发展特点中找出中国古代科技兴衰的一些原因和启示,为今天科技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一是中国古代科技自成体系,独立性和排外性强。中国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地形上又多是平原和丘陵,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近代中国和西方主要国家民法均出现社会化趋势。但在两者同样的立法趋势背后,经济状况和民法哲学理论却存在着显著差异。西方垄断经济统治地位的确立、大机器生产的普及以及重工业部门的勃兴,相对应的却是近代中国畸形的垄断经济、落后的机器生产水平以及工业部门的偏弱。西方民法社会化理论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经济状况,是自然产生的;而民国民法社会化理论则显然是仿效的,并不反映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需求。这些差异证明,民国民法的社会化是在近代中国特殊情境下,由理性主义立法宗旨引致的法律错位。这不仅从法律上阻碍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制约了近代自由权利意识的生成,对当代民法制度研究也不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东 《闽江学院学报》2005,25(4):70-73,90
本文以马尾船政局为研究对象,通过马尾船政局的历史考察,探讨福建船政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结构重组的内在联系。认为马尾船政局的创立,本身就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体现。马尾船政局创立后,在提高社会科学技术,特别是近代中国造船技术,培养社会专门人才。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和思想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与并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组。  相似文献   

19.
屈仁芬 《时代教育》2007,(10Z):57-57
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世界历史进展迅猛,东西方经济文化接触日益频繁,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密切联系起来。有人形象地将这一时期的中西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16世纪,当近代自然科学的曙光初照欧洲大陆时,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也已进入了自身发展的黄昏。这一时期中国影响最大的科技成就主要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而在西方,16世纪中叶,以哥白尼“日心说”为标志的近代科学产生,同时西方的物理学、生物学等也突破了古代的范围,迎来了近代的黎明。知识经济的隆隆涛声中,科技成为我们经常并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俊 《培训与研究》2010,27(6):57-59
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近代科技为什么没在中国产生的问题后,随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17世纪前后,由于受到当时的国家社会制度、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以及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之影响,使得中国没能孕育出产生近代科学技术的土壤。研究结果认为,封建社会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是近代科技没在中国产生的根本原因;轻视科技的社会价值观念阻碍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传统的思维方式禁锢着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