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面镜子     
和树立先生不曾晤面的交往已有近十年了吧。我多年在杂志社做编辑工作,树立先生作为作者不时投稿,往来久了就成为朋友了。这次他又把他的新书《借你一双新闻眼》的初样寄来。我怀着很高的兴致通读了全书,对树立先生的了解又增进了几分。  相似文献   

2.
叶至善先生离开我们快一年了。每当回想起与他如坐春风的晤谈时,他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眼前,如梦似幻,总有一种欣喜而又苦涩的感情,不能自已。去年2月间,至善先生病中住院有一个多月了,我曾去北京医院探视。他还很高兴地亲手从病床边的小桌抽屉里拿出刚刚出版的新书——《父亲长长的一生》,有点吃力地对我说,现在只有这一本,还不能送你。我抚摸着这本作者样书,心里清楚地记得至善先生这两年来没日没夜倾尽全身心力、充满无限爱心地写出这部叶圣陶先生传记的情形。他确实太累了。  相似文献   

3.
最近,湘潭日报社的总编辑陈植源先生赠给我他的新著《走进新闻——一个地市报人的实践与思考》。翻阅着这部装帧精美考究、内容宏富精深的著作,我又一次为植源先生所取得的成绩而震撼了。  相似文献   

4.
李城外 《湖北档案》2007,(11):28-29
李:周明先生(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曾下放到咸宁“五七”干校,过去曾接受过我的采访。刚才,他又向您介绍了向阳湖的历史,有众多向阳湖文化名人,我也自然想到您父亲——广大读者所景仰的老舍先生。他是“文革”之初中国作家舍身殉难的第一人,当年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如果没投太平湖,后来也会下放到向阳湖吧?  相似文献   

5.
我跟鲁迅先生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是在上海的时候我就认识他,因为我曾经住在北四川路底,鲁迅先生的家也在那,我知道他住的房子,但不敢失礼地去拜访他。有时在路上碰见他,他始终穿一双橡皮鞋,一身长袍。我就在后面跟着他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对他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总想能够靠近他,可又不敢跟他讲话。鲁迅先生一生不知道做了多  相似文献   

6.
朱光烈 《现代传播》2003,(4):104-108
20 0 3年 4月 15日 ,雷颐先生在电话里告诉我 ,李慎之先生病危。我着实地震惊了 ,眼睛立即涌出了泪水。在这之后的几天里 ,我们一直保持着电话联系 ,我从他那里不断地了解到李先生的病情。我们都明白 ,先生已经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渐渐地 ,我的心情倒是平静了下来 ,并开始撰写悼念文章 ,准备后事。噩耗终于来了 ,4月 2 2日中午 12点 ,雷先生来电话说 ,敬爱的李先生两个钟头前去世了 !先生带着他的渊博的学识、伟大的精神和先进而又极具价值的思想 ,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祖国和人民。一、先生对我的鼓励、批评和期望初识先生 ,先生给我过于沉重的…  相似文献   

7.
80年代前期,我正负责《黑龙江图书馆》刊物的编辑工作,在来稿中发现了程焕文的文章。那时他正在武汉大学读本科,后来又当了研究生。我看那文章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颇能为刊物增色,就拿来发表了。从此与他建立了编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有过业务性的函件往来,记得又陆续发过他的几篇文章。1988年1月上旬,杜定友先生纪念室在广东中山图书馆建成开放,同时召开了杜定友学术研讨会。我因在50年代曾亲聆杜先生教诲,后来又曾为先生的遗稿文选初集写过一篇序言,所以被邀赴穗参与了盛会。会上初次见到了程焕文君,畅叙之余,又承他…  相似文献   

8.
乙亥初夏,在收函欣闻将举办“曹辛之、邱陵先生书籍艺术学术研讨会”的次日,竞又得曹先生突然病逝的噩耗,不禁深深地伤痛与惋惜了是故,遂将原定探究曹先生艺术内蕴的设想,改作此篇悼忆的文字,以怀念曹辛之先生生前对我的关怀与教诲,并以期昭彰他的高贵品格。  相似文献   

9.
卓民先生逝世已有十多年了,他是我父亲的同窗好友。少年时父亲曾以卓民先生手不释卷的好学精神勉励我勤奋读书。他说,卓民先生每逢假期都定下阅读计划,读书之多令人惊佩。20世纪30年代初,卓民先生在武昌华中大学主校政,那时我刚进中学,适值长城抗战,局势日紧,北平谣诼纷传,一夕数惊,我们举家南下暂避,整整一个暑假就寄居在华中大学校舍中。这时我第一次见到了卓民先生,当时他曾利用余暇授我们几个孩子《大学》和《中庸》。暑假后,北方局势暂告缓和,我们全家回到北平,从此一别就是三十多年。20世纪60年代初期,卓民先生利用暑假来沪探亲访友,重新见面时我已进入中年。那时我对黑格尔兴趣正浓,提出要向他请教,他慨然应允,并约定通信讨论。  相似文献   

10.
范用忆旧     
陈子伶 《出版史料》2011,(4):105-107
范用先生创办《新华文摘》时,我开始在他领导下工作。他办公室在文摘编辑部斜对面,中间隔条走廊,三五步便可来去。不久又知道,先生与我的住地也相近。他在北牌坊,我在南牌坊,南北一线,相距不过百米。办公室相邻,住地相近,我与先生便有些往来,公私皆有。先生待我是好的,我能感觉出来。但是我总想调离人民出版社,也不怕先生不高兴。因为许觉民先生常从南牌坊走过,便有机会向许先生请教。许先生(洁泯)是评论大家,其时在文学研究所任所长。我与许先生曾有三遇三谈,都很简单。  相似文献   

11.
这部书稿,最初是由黄苗子先生与我联系的。1979年5月23日.黄先生给我一信。说:“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黄仁宇先生.托我把他的著作《万历十五年》转交中华书局,希望在国内出版。”苗子先生颇有识见地提出,“这样做将对国外华人(此二字为编者所加一一编者注)知识分子有好的影响”.又说陈翰伯同志也有这一看法。黄先生的信最后说:“现将全稿送上,请你局研究一下.如果很快就将结果通知我更好.因为他还想请廖沫沙同志写一序文(廖是他的好友)。这些都要我给他去办。”  相似文献   

12.
1956年,我来到北京西城砖塔胡同43号一处小四合院,叩开了张恨水家的大门。他家里人说,张先生前几年得的脑溢血症虽然好了,近来身体又不适,不便会客。可是,恨水先生听说是新华社记者来访,还是抱病接待了我。  相似文献   

13.
高钢 《网络传播》2005,(3):84-85
从电子信箱中取出陈彤先生的这部书稿时.我不由为他的效率和追求感慨——他身为新浪网的资深副总裁和总编辑.2004年5月通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同时在参加EMBA的高级培训,现在又写成了这样一部书。可见他的勤奋。  相似文献   

14.
赵宁 《中国编辑》2006,(3):31-35
几年前,我在工作之余的一次闲谈中,向为《中国妇女》(英文月刊)润色稿件的美籍专家司丹先生问起:“怎样才能把我们这样一本从事对外传播的女性期刊编辑好?”记得司丹先生当时一脸严肃,扳着手指头一遍一遍地重复着“Internet”这个英文单词,左手扳完了又接着扳右手,以他特有的幽默对我强调了驾驭信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这个题目是偷来的,失主是著名语言学家、出版家陈原先生。他有一本书的书名叫《黄昏人语》,这真是一个绝妙好辞,既说明这是他晚年的著作,又说明他写于落日余晖之时。拜读之后钦敬先生的睿智.一不小心就把他的书名偷来了。好在先生一生大度且已安息,不会告发我侵犯了他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16.
今年欣逢孙云畴老师九十华诞,我们在此聚集一堂,向孙老师祝寿,倍感欣慰。我是专程从北京赶来向孙先生祝寿的。饮水思源,感谢他五十多年前在北京大学讲授图书馆学,使我和我当时的同学们得以对此学科有所了解,他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当时在北大图书馆学系任教的,还有刘国钧、王重民、王利器等先生,他们都是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学者,学识渊博,是名副其实的饱学之士,先生现在是硕果仅存了。  相似文献   

17.
罗根泽先生是我的老师。1959年时我由副博士研究生改为助教,编入古典文学教研组,罗先生时任教研组组长,我又成了他属下的一员。罗先生常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遇刺后,留下了大批的手稿。闻一多先生的手稿如同他本人一样严谨不苟。朱自清曾在《闻一多全集》“编后记”中写道:“我敬佩闻一多先生的学问,也爱好他的手稿。从前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听说黄季刚先生拜了刘申叔先生的门,因此得到了刘先生的手稿。这是很可羡慕的。但是又听说  相似文献   

19.
辛敏 《中国编辑》2007,(3):92-93
丙戌伊始,接到素不相识的三联书店郑勇先生电话,说他责任编辑出版了一本名为《旧时书坊》的文集,选用了拙著《走马书林》中一篇的一部分,篇名也未听清楚,郑说他是从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曹杨那里得到我的电话的,他询问了我的地址、邮编,以便寄样书并汇稿酬与我。我一一奉告。从此认识了至今仍未谋面的郑勇先生,并开始了以书为媒的交往,感受了他身上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和浓郁芬芳的书卷气。  相似文献   

20.
有一次,担任《新文学史料》主编的牛汉先生.专程去拜访舒芜,我也随同前往.有幸结识了他。我并不在《新文学史料》编辑部工作,又没有组稿的任务.跟着去,纯粹是出于好奇.只是想见见这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思想史上。曾一度大名鼎鼎的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