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谣言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互联网管理论坛于2007年11月12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0年来全球上网人数显著增加,网民总数已从1997年底的700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2亿人。其中,美国是世界上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达到2.1亿人,其次是中国,为1.62亿人。可见,网络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深刻,因此,网络谣言对社会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日益成为  相似文献   

2.
若文 《今传媒》2006,(10X):17-18
央视2006年7月19日发布的有关研究报告称,截至6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1.23亿。《中华新闻报》2005年1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的特色化生存》一中讲:2007年预计为1.4亿人,约为2001年的4.15倍。这两个数字不仅是数量的描述,而且是速度的描述。央视所说的,是半年来实实在在增加的人数达0.2亿,按现有“加速度”的发展态势,一年就会大大超过现在半年的两倍;看来《中华新闻报》所预计的2007年互联网发展的情况,不是随意想像。无论当前还是今后,网民则是新闻媒体一支人数最多、影响力很大、“加速度”式膨胀的传播力量。几年来,网民为新闻传播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不少网民对于邪恶的鞭挞、对于正义的赞扬、对于弱势群体的帮助、对于重大新闻事件鲜明而积极的态度剀及关键时刻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愫,让人触之于目而感之于心。  相似文献   

3.
章韵洁 《视听》2016,(12):99-100
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网民发表意见和观点的重要平台,但计算机互联网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网络谣言就是其中之一。网络谣言种类多,涉及面广,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近年来,涉警网络谣言更是大幅度增加,不仅损害了公安队伍的形象,影响警民关系,而且危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了解涉警网络谣言的传播及其特点,加强涉警网络谣言的综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探讨网络传播社会影响,青少年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比之于美国这样的互联网发展大国,中国网络呈现出发展快、年轻化的显著特征。近来国内外权威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2.21亿,宽带使用人数达1.63亿,固定宽带用户超过7100万,预计到2011年,互联网用户将达到6亿,几项指标均居于世界第一位。其中,18—24岁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1.8%,  相似文献   

5.
网络的迅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主要表现在网民情绪偏激,影响社会心理;网络事件的非理性处理,造成“暴民”数量增加;网络谣言泛滥,危及社会稳定;网络破坏行为增多,危及国家信息安全等方面。本文从疏导网民情绪、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控制、防止网络破坏行为、做好网络风险的预警工作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对网络风险进行监管。  相似文献   

6.
网络谣言是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传播的谣言。网络技术的方便、快捷、易接触等特点,使得信息发布和传输方式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但也为谣言的散布和传播提供了方便。网络谣言的产生及传播给社会带来危害,使对网络谣言进行防控成为必要,鉴于谣言不会完全灭绝的特点,及网络自媒体的开放、匿名、原子化等特点,对网络谣言进行事前预控要比事后控制效果更好,成本更低。从理论上说,只要网民不想造谣(或  相似文献   

7.
数据     
《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是网民,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600万人,是历年来网民增长最多的一年。  相似文献   

8.
网络广告成为网络主要赢利模式之一 从CNNIC的第20次统计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截至2007年7月,我国网民总人数目前已达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与2006年年末相比,半年新增网民2500万。相当于半年内,每1分钟就新增接近100个网民。与2006年同期相比,网民数增加了3900万人,我国网民年增长率达到31.7%。这一切充分说明了网络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媒体,伴随着这种形势,网络广告理所当然地成为网络主要赢利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年前发布的报告称,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总人数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人数达到4.2亿,规模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所占比重由上年底的6913%提升至74.5%。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十七次互联网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内地上网用户总数1.11亿。比2004年末增加了1700万,网民普及率达到8.5%,其中宽带上网网民数为6430万人,比2004年增加了2150万人,增长率为50.2%。而拨号上网网民人数、专线上网网民人数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降,带上网计算机数首次超拨号计算机数,  相似文献   

11.
傅勇涛 《青年记者》2009,(20):69-70
从2002年博客在中国起步至今,博客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截至2008年12月底,在中国2.98亿网民中,拥有博客的网民比例达到54.3%,博客作者已经达到1.62亿人,在用户规模增长的同时,中国博客的活跃度有所提高,半年内更新过博客的比重较2007年底提高了11.7%。  相似文献   

12.
网络谣言既具备谣言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网络谣言的内容基本都同那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有关,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如果处理不当则危害比较严重.因此,政府、大众媒体、网络媒体和网民应该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为消除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华汝国 《传媒》2008,(4):63-65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居世界第二,宽带网民数达到1.6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提高至16%。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开创了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一个崭新阶段。而以这些变革为依据,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力度也得以加大。  相似文献   

14.
金震茅 《传媒观察》2005,(10):51-5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道,到2005年4月底,我国上网用户数量已经突破1亿。网民数突破1亿,这就意味着每13个中国人就有一个与网络亲密接触。在我国不仅上网人数多,而且上网浏览新闻的人数也是与日俱增,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信息的网民比例从前几年的70%多一点,达到了目前的84.38%左右。  相似文献   

15.
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杰 《新闻窗》2009,(4):88-89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3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网民规模较2007年增长8800万人,年增长率为41.9%。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民数量的增多,使不同的阶层能够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网络这一互动平台,在不断地讨论、修正、反馈中,形成代表主流民意的网络舆论。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就很好的证明了网络超强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自从互联网诞生,尤其是微博盛行以来,网民们似乎感觉到处是唾沫横飞,谣言四起。借了科技“东风”,谣言的上传更加便捷,扩散更加神速。微博谣言呈裂变式传播,危害也更加直接:短时间内使人形象受损,声名狼藉;长期则使一个组织备受公众指责,让政府公信力骤减,引发社会动荡和不安。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4亿手机用户中,在过去半年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数量是5040万人,即网民中的24%、手机用户中的12.6%是手机网民。手机网民的地区差异较大,广州手机网民数目最多,43.4%的人半年内通过手机上过网,目前手机网民数已达到1452万人。江苏、浙江和福建的手机上网人数处于第二梯队,是手机上网网民数相对较多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付弘毅  汪芹 《新闻前哨》2022,(15):33-34
<正>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谣言近年来呈现增多趋势。拿起法律武器、依靠平台优势制止网络谣言的生长,是媒体应该担当的使命。一、网络谣言的危害网络谣言是造谣者基于特定的动机和目标,在网络上散布并得到连锁性传输的、缺乏事实依据甚至是有意、恶意捏造的信息。由于网络谣言的内容是大众很关心的,具有重要性和贴近性,网民会主动去了解;由于突发事件真相一时不明,具有模糊性特点的网络谣言,尽管没有明确的事实依据,也能轻易被受众接收;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  相似文献   

19.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2.53亿,拥有博客(或个人空间)的网民比例达到42.3;2;,达到1.07亿人。博客这种新的一专播技术正在成为网民表达与沟通的新平台。日益庞大的博客群体对商业公司的影响,已引起世界各大公司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网络谣言已成为社会公害、网络“毒瘤”,不仅易使人受骗上当,损害社会诚信,破坏公共秩序,影响正常社会生活,而且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直接危及到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为此,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网络谣言的治理。我国的相关治理工作经过不断调整,正逐步走向常态化和法制化。与2012年的治理方法不同,2013年政府在继续加大对网络谣言的删除、取缔和关闭非法网站的同时,也加大了对网络谣言发布者的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