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青年》的创立和刊行不仅为我中国近代史进程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明显标志。《新青年》在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使得其成为了新文化、新思想和新知识的传播媒介。通过分析《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能够帮助哦我们更好的认识新文化运动与《新青年》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甲寅》月刊与《新青年》是两个有着极深渊源关系的刊物,《新青年》是在承继《甲寅》月刊基础上创办。二者之间不仅是同人刊物,且都在民初社会极其复杂情况下诞生,以其不断地探索精神与对西方政治文化思想的引介和传播,成为民初先进知识分子表达自由思想的公共话语空间,深具精英文化品味与风格,引领时代发展潮流。若说《甲寅》月刊是联接新旧思想文化转型的过渡者和新文学倡导者,那么《新青年》则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和中国新文学的主要实践者。该文旨在探讨《甲寅》月刊与《新青年》的渊源关系,从宏观上进行梳理与剖析,进而彰显出新文学运动形成内因的多元性与《甲寅》月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一百年间,中国的期刊多达一万种以上,但无论哪一种期刊,其历史地位都比不上《新青年》。石钟扬在《天下第一刊——〈新青年〉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中,着重研究了《新青年》何以能成为“天下第一刊”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责令《新青年》更名的并非学界过去认定的上海基督教青年会,而是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明显的政治文化考虑使《新青年》根本改变了对宗教组织的价值判断与斗争策略,将宗教描述为"历史遗形物",强调和夸大它与科学之间的对立。科学急于取代宗教在文化中的逻格斯中心位置,使"五四"新文化的整体结构不稳定。考察《新青年》杂志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论述,将有助于理解五四新文化的产生机制和内在运作动力。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和《新青年》(一卷称《青年杂志》)有着不同的启蒙策略,由此也导致了启蒙言说方式的变迁:由面对广大底层民众知识启蒙时代的“训喻”式宣传转向了面对“新青年”思想伦理觉悟的“论争”批判式,其文字表述形式也由《安徽俗话报》时期浅近通俗的“白话”回归《新青年》时代的“文言”。  相似文献   

6.
《新青年》成为一代名刊,与陈独秀等人的经营、策划密不可分。上海亚东图书馆为《新青年》的创办提供了最初的支持;办刊主旨的标新立异与作者群体的新进赢得了读者的青睐,丰富的稿源保证了《新青年》内容的充实;营销广告的刺激和广大销售网络的构建极大地增加了《新青年》的销售量;国家对社会的弱势控制为《新青年》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2007年版)第72页插图配文字如下:“1917年《新青年》每期发行量达到一万六千多份。”据此可知,在1917年时《新青年》发行量颇大。但是,据王奇生的《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运动史的内容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笔者在从事这段历史教学时 ,面对以教材为主要媒介的教与学 ,产生过一些迷茫和困惑 ,并为之引发了几点思考。但因学力浅薄 ,资料匮乏 ,错误不当之处 ,还请读者方家批评指正。一中学历史教材介绍到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 ,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笔者案 ,此处教材中有注释 :“《新青年》 ,第一卷称《青年杂志》 ,从第二卷起 ,改名《新青年》。”实际上 ,此注中陈独秀创办刊物之名实为《青年》 ,并非《青年杂志》。)而且 ,随着新文化运…  相似文献   

9.
在引入的外国思想、翻译选材、翻译语言三个方面研究了《新青年》与《学衡》的翻译的差异。《新青年》前期通过翻译引入了西方的民主科学、男女平等、易卜生主义、实验主义等思想,《学衡》通过翻译主要引入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新青年》在翻译选材上侧重现实主义,取材比较广泛,《学衡》翻译侧重古典主义,尤其重视古希腊罗马文化,以西方文学的古典正宗为主。《新青年》翻译用白话文,《学衡》翻译坚持用文言文。  相似文献   

10.
《新青年》与《甲寅》月刊的渊源关系极深,《新青年》广告有着对《甲寅》月刊广告注重科学和学理精英风格的承继与超越。并在拥有学科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广博性、开放性的基础上,彰显了对刊物自身宗旨和文学改革的宣传,重视文学翻译和新文学性的启蒙特质,与时代思潮紧密关联,承载着与新文学同步发展的多元意义,发挥了广告所特有的传播媒介作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新青年》作为公共话语空间的辐射影响强度。本文通过对《新青年》前期刊载的广告进行全面梳理,来探究"五四"新文学的诞生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定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之时,而对章士钊创办的《甲寅杂志》与《青年杂志》的渊源关系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所起的重要作用,一直予以忽视,实际上。《甲寅杂志》与《青年杂志》在人员和思想上有相当的渊源关系,它对于新文化运动核心人物群体的形成及其政治和文化取向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并且为新文化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新青年》贞操问题讨论主要发生在1918-1919年间,分为两个阶段,主要针对当时“表彰节烈”的复古风气,同时也显示出新知识分子对现代人主体性的不同理解。这一讨论对于中国的现代性话语建构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使得从西方移植来的现代性话语得以具体化、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新青年》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政治理论刊物,四期后再次休刊。1925年4月改为不定期出版,出版5期后,于1926年7月停刊。在这三年《新青年》9期中,瞿氏秋白主编了7期,发表文章27篇,成为《新青年》后期的灵魂人物。本文从三个方面诠释瞿秋白主编《新青年》季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青年一代才是革除中国积弊,挽救中国危亡,建设民主富强的中坚力量和希望的认识,以及当时大多数青年的现状,《新青年》提倡一种新型人生观:在反对旧道德和传统的基础上,以西方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近代人生观,它对青年自身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提出了要求,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社会。它更是针对青年的糟糕状况和中国严峻的现实而提出的以启蒙救国为内在目的的一种务实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新青年>的编辑出版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帷幕,<新青年>先进的编辑思想使之成为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6.
《新青年》杂志作为一份同人刊物,有着固定的作者群,每个作者都有自己不同的作用。鲁迅、周作人兄弟二人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他们二人因为《新青年》而成名,《新青年》也因为他们而更富有思想。  相似文献   

17.
《新青年》揭开了中国思想启蒙的序幕,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系统传播的先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其办刊经验对今人办刊有不少启示,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新青年》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纪念创刊百周年的重要内容便是考察那些为其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人们的作为。傅斯年是《新青年》唤醒的撰稿人,其文章为《新青年》助力添彩,是不可多得的亮点;作为《新潮》主编,他呼应和声援《新青年》倡导的文化和文学革命,维护《新青年》的地位和声誉,对扩大正面影响,促进健康发展,发挥过很大的推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青年》的文化品格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刊物的灵魂是它的文化品格,文化品格的高下决定着刊物的层次和归属,本文试图从文化品格入,考察《新青年》杂志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