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许多学生一说到写作文立马就头疼。问其原因大致都说:"不知写啥"。针对这一普遍现象,作为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我又急又难受,总想寻寻觅觅查找个根源。功夫不负有心人!转换角度,变换角色,重新审视,我发现:在学生看来,总觉得不知写什么,心里没底,就如同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发现,缺少体验。因此,我就想方设法诱导他们梳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利用图画、故事、活动和游戏等学生能积极参与的方式让他们亲身体验,先说后写,这样,问题解决了。孩子们作文有"米"下锅了,不再为写作文而头疼了,我的教学也顺手了。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小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阅读量小,所以,他们写作文时经常会遇到"无米下锅"的现象。只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引导他们观察、记录、感悟生活,品味文章的细节和语言以及文章中抒发的真情实感,他们才能摆脱"无米下锅"的困顿局面,自由自在地遨游于作文的天空,享受着作文的快乐。  相似文献   

3.
1898年南方“米骚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98年南方多省爆发的米荒,既是晚清人多地少、银贱钱贵、灾荒频繁、米粮走私等长期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样也受到遏粜、米市投机等短期因素的影响。从米荒到“米骚乱”更与晚清普遍的贫困和大量致乱因子的存在密切相关。同时,此次骚乱也反映了晚清政府控制能力的衰落。  相似文献   

4.
《中国语文》2011年第3期发表了吕蒙、毛远明《释悬米》一文(下简称吕文),文章认为:文献中的悬米乃悬水之误,由悬水的瀑布义比喻连绵不断,源远流长。然细考各用例,我们发现吕文的释义并不准确,以下试加分析。  相似文献   

5.
“ ”在古今众多字书中少有收录,在古今字书对其注解的基础上结合书证,对“ ”及与其相关的字词进行释义梳理,得出结论:“ ”是古代江东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对粗芦席的称谓,是一个在现代方言中还有残留的古方言词。在此基础上从古音通假和古代税收制度的角度分别对《文献通考》中“米”和“钱”的含义作初步考证得出结论:二者实为一物,是五代及宋时官府通过“折变(折纳)”的制度把征收的“ ”(粗芦席)转为征收谷物之税目的名称。最后从训诂学及制度的严密性来考察.认为采取折变说(制度说)较为恰当.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教师分级制度能激励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进而改进教育实践质量。20多年以来,我国台湾地区一直尝试在中小学推行教师分级制度,然而始终未能正式付诸实施。台湾教师分级制度的漫长酝酿过程大致分为倡议阶段、研拟阶段和试行阶段。导致台湾教师分级制度"久悬未决"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学校管理者担心滋生不良校园文化,教师具有较强保守心理,家长面临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米”字在网络语言中产生出多种新义项,其产生途径主要有谐音、隐喻、外来词语等。其中七个新义项较为稳定,使用范围较广,有些用例不仅见于网络也进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建议将较为稳定的新义项收入《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8.
"教授治校"的权力主体当然是"教授","教授"是大学权力主体的表征。"教授治校"制度是对大学学术机构本质的认同,"教授治校"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在于它客观地反映了大学作为特殊学术机构的性质和特点。"教授治校"是大学管理权力主体的归位,中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应当充分借鉴西方大学普遍实施的"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真正赋予教师在大学管理中的权力和地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具体分析了苏洵《仲兄字文甫说》中提出的“风水相遭”说及其对苏轼的影响, 指出苏东坡是在创作目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这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苏洵的文学创作思想的。  相似文献   

10.
四川东山客家刘氏宗族的三个“风水”族规表明:东山客家十分重视“风水”与人类生存的重要关系而不迷信“风水”,注重通过人为努力“培植风水”而不单纯依靠自然条件和祖宗的护佑获得“风水”宝地,注重兴修水利蓄积雨水来获得水源、通过宗族组织的有效管理来保护“风水”和分配“风水”利益,注重住宅、坟墓和植树都要与自然环境协调。这些“风水”观念和实践表现出他们积极的环境意识和改造自然、艰苦奋斗、顽强生存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1.
从结构主义语义学的角度,对"捆""打""织"三个动词进行了分析。它们属于动作性强的动词,一般不会作为同义词来使用。但在特定语境的限制下,这三个动词会变成一组同义词。  相似文献   

12.
从结构主义语义学的角度,对"捆""打""织"三个动词进行了分析。它们属于动作性强的动词,一般不会作为同义词来使用。但在特定语境的限制下,这三个动词会变成一组同义词。  相似文献   

13.
说“悬度”     
刘屹  尚飞 《家教指南》2023,(5):125-135
汉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南道,需越过葱岭或喀喇昆仑山,前往犍陀罗和更远的地区。这条道路多有艰险难越之处,中国史书素有“悬度”之称,并有求法僧身临其境的生动描述。本文认为“悬度”只是一个形容道路艰险的汉语修辞性词汇,并不是对某处天险屏障的译名或特指命名。两汉和晋南北朝时期的“悬度”所在的交通路线不同。承认“悬度”天险真实存在的同时,也要看到仍有其他无需经由“悬度”的道路,可供国使、僧侣与商人各取所需,甚至也不妨碍大规模部族迁徙的实现。“悬度”并不是交通的障碍,而是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高的副词"很""挺"等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本文主要从语言虚化的角度对"很"、"挺"作对比分析,得出"很"的虚化程度大于"挺",同时受虚化程度差异的影响,二者在句法功能和语义表达上存在如下差异:"很"的组合能力强于"挺","很"的语义退化程度比"挺"更大。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根据国际法和中日业已签订的条约,实行"禁米出洋"政策,目的是断绝对日本的粮食出口,迫使日军因缺粮而自行退兵以结束战争。"禁米出洋"政策的实行虽然挽救不了清朝失败的命运,却反映了清政府已具备一定的按照国际法行事、运用国际法来保护自己、打击敌人的国际法意识。  相似文献   

16.
风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后,风水一直被斥为封建迷信遭到批判,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性却是不容忽视的。赣南作为中国风水术发生发展的重要地域,风水文化积淀深厚,并以其独树一帜的民间文化风范在中华风水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本文主要从"和谐"看风水在赣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风水相遭"说是三苏为文的家学精髓,其核心是"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的"不能不为文"的思想,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有为而作"的思想。"风水相遭"说强调作者的素质修养,强调作者要受到外物的刺激才能写出自然流畅的好文章。三苏父子一直坚持这一理论和创作实践。苏轼兄弟还对"至文"标准、创作过程以及创作主体素质的提高等方面作了发展,从而使这一家学思想在我国写作理论上具有超前性。  相似文献   

18.
"遵批立碑万代不朽"碑位于贵州省天柱县大冲村清水江畔,立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该碑较为完整地记述了杨、袁二姓"风水争讼"的过程及其处理结果,但目前学界对其认识还不够全面,研究还不够深入。其实这是一通典型的风水争讼碑,体现出"风水意识"与"好讼"风气的双重作用,较为罕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一所地处火车站和汽车站附近的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学校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守法的自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的第二课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