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的安东妮亚》中,薇拉·凯瑟通过创新传统叙事方式,不仅避开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正面冲突,还利用吉姆的男性视角和莉娜的女性声音实现对自我的完整书写。凯瑟独具一格的双性自我书写与其特殊的性别角色意识和非凡的性别转换能力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在乡土中国文学叙事的长河之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始终都是一个举足轻重而又特立独行的存在。在小说《生死疲劳》中,他以地主西门闹的六世轮回为线索、用动物化的视角戏谑地展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乡土中国史,为我们呈现出他笔下大环境之下真实的人性与历史的本相——荒诞与残酷。本文主要从小说关照生命的悲悯主题和人性书写的叙事艺术,以及在审美视角下人性的流变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探寻莫言对人性展现的真实目的与野心。  相似文献   

3.
严歌苓是当代著名作家,创作了一系列非常优秀的作品,但读过她的小说后发现严歌苓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围绕悲剧主题的,严歌苓自己也曾多次提到"我对人性是比较悲观的人......我的经历使我认为人生的悲剧是注定的","我喜欢在悲伤的故事里找到什么价值"。而严歌苓笔下悲情主题中的苦战书写占据了很大的部分,因此本论文以严歌苓小说悲情情主题下的苦难抒写为中心,怀着一颗怜悯和宽容的心来剖析人性的复杂,探索严歌苓小说苦难书写背后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在V·S·奈保尔的代表作《河湾》一书中,作者以主人公萨林姆的离家——寻找家园——再离开——又寻找家园的结构模式,描写了处于两种文化冲突中的主人公精神的漂泊与流亡,由此构成了主人公独特的家园情结。而这种家园情结与作家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南史》、《北史》"宕昌传"为基础,以统一多民族国家对羌族的治理及羌族自身的发展等为视角,论述《南史》、《北史》关于分析唐代羌族历史文本书写的特点,对前代史书的超越与变化,以及在历史编纂学、民族史研究、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国人一直引以为傲的汉字,正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书写危机"。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和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掀起了一股全民关注汉字的热潮,激起了人们对汉字书写的兴趣和热情,也引发了学术界对语言文字现状与未来走势的思考。透过这股热潮,面对这场危机,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对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进行深刻的反省和剖析,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汉字书写训练:适量布置抄写字词的作业,将更多的汉字书写题纳入语文考试中,将"汉字听写大赛"纳入学校每学期例行举行的学科技能大赛,开设书法课、重视书写的工整和美观,从而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7.
《菜园》延续了沈从文一贯的乡土小说创作风格,他用清新的文字构筑了一个充满自然风情美和人性美的理想世界。虽然沈从文极力讴歌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形式,但在看似和谐的生命背后却充斥着人生的苦难与哀愁。小说在菜园的兴衰和人事浮沉中流露出作者的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沈从文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尚美的文学理想是其书写苦难的重要原因,这篇小说成为他湘西小说苦难书写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8.
纵观荆永鸣的小说作品,总是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性。这种忧郁是对外地人生存境况的深切关注、是对城市文化中道德滑坡的痛惜、是对理想的人际关系和谐构建的探寻。本文以《大声呼吸》小说集为范本进行文本细读,从以上三个方面探寻荆永鸣小说作品的忧郁之源。  相似文献   

9.
“美杜莎”与阴性书写——论虹影小说《饥饿的女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大胆而真实地“复啄”生活的原生态,叙述女性寻找“我是谁”的身份认同,颠覆男性话语对女性的涂抹和变形,进行阴性书写。《饥饿的女儿》拓展了女性个人叙述声音的空间,丰富了阴性书写的文本。  相似文献   

10.
被称为"写苦难的高手"的阎连科早年人生道路充满坎坷,而他描摹农村人的苦难以及与之进行的命运抗挣,和他的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本文主要探讨他个人生活经历对他小说书写苦难的推动.  相似文献   

11.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取材于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日,正面反映国民党军队抗战历史,突破了以往军旅题材的表现领域。该剧浓郁的家园意识贯穿全剧,剧中人物对生存家园深挚的情感以及为保卫家园的牺牲精神,反映出他们的心理变化与成长历程,唤醒人们(尤其是炮灰团成员)的精神家园意识,从而实现了灵魂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啊,拓荒者!》中的亚历山德拉以及《我的安东尼亚》中的安东尼亚是威拉·凯瑟作品中塑造的自强不息勇于奋斗的新女性形象,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分析了文本中的女性形象,旨在揭示凯瑟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对女性困境表现出的深切关怀,以及为解除女性困境所做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3.
佚名 《家长》2009,(7):33-33
家长可根据孩子的书写情况,判断孩子的学习到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有效的,还是有害的。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正、引导,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4.
《天香》不仅意在描写家族的兴衰,更关注沪上世情百态,展现出明末清初的上海图景,试图探寻上海的精神源头。天香园所呈现的园林景观及文化就展现出不同于传统士大夫精神的情调,而这一精神情调的"不同",不仅展示出上海精神从传统文化中的蜕变,进而展现出王安忆近年来创作的转型态势,即在世俗生活中发现雅趣。  相似文献   

15.
16.
针对当前低年级学生升入中年级时,从田格作业书写过渡到横行书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学生习得的"书写力"更具实用性,即让学生摆脱对田格的依赖,真真正正地达成《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年级学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漫水》是王跃文近期创作的中篇小说,他以自己的故乡漫水为创作原型,为我们书写了充满人间温情的诗意乡土。小说语言元气弥漫,醇厚生动;民俗韵味悠长,古老而鲜活;人物大爱无疆,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抒写的是乡土里依然留存着人性的温暖和人情的纯美,浪漫书写的背后也许是一种有意为之的对都市生活、知识阶级的疏离。  相似文献   

18.
《金石录后序》[1]是李清照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文学作品。本文以《金石录》成书的过程为线索,以女性特有的审美感受,书写了作者超然于物外的艺术追求和世事无常的生命体验,及身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9.
20.
李琦的诗歌将目光投向东北、西北、西南等遥远边地,通过对边地生灵、自然景致、民风民俗的刻画构建了一个诗意化的理想精神家园。诗人在边地中展现理想人生样式,在自然中寄托了美与神圣。李琦诗歌中的边地呈现了一种“向后看的乌托邦”情调,暗含了诗人对传统的认同与对现代化的反思。诗人在对纯美边地注入理想化浪漫色彩的同时也不乏理性的思辨精神,对边地未来有着清醒的预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边地的苦难底色,展示了诗人直面现实的可贵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