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汉文化在云南边疆地区的迅速渗入,对哈尼族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土司制度的长期推行和大量中原汉族的移民入滇,加强了汉族与哈尼族的政治联系;另一方面,中原王朝在屯田垦殖的基础上,开辟驿道,通商互市,哈尼族社会的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同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传授汉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日益兴盛,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分哈尼族的文化水平,也导致其风俗习惯因受汉文化影响而逐渐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2.
天水地域文化是以大地湾文化、伏羲文化、先秦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为主体,其他文化形式为补充而构成.天水地域文化具有人本性、承传性、交融性、境界性诸特点.天水地域文化的区域性特色,既彰显了天水地域文化悠久的人文传统,又蕴含着丰富的现代价值,是天水文化强市建设中重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3.
潮州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期的对外交往和中西文化交融,使本土文化与周边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互相交流渗透,为潮州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潮人文化。明清时期,在潮州的特殊环境条件下和潮州文化独特性,形成了潮人的独特的思想特点。  相似文献   

4.
生殖崇拜意识是天水民居文化内涵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在天水古民居建筑中的无意识或有意识反映。生殖崇拜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质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天水民居表现出的“生殖崇拜”意识,是天水古民居具有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漫长的洪荒年代,勤劳勇敢的闽族先民依靠富饶的海洋资源.艰苦卓绝地开创出独具福建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经过先秦发展,从泰汉到隋唐五代,伴随中原百姓南迁入闽,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进一步融合.降至宋元,福建古代海洋文化得到全面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弱,面向海洋的福建地区中外文化交流、生活方式、社会生活出现新的变化,演绎出一幕幕传播中华文明、反抗侵略斗争、捍卫海洋主权等可歌可泣的场面,呈现出一条福建古代海洋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源于先秦、成于汉晋、兴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朝、发展于元代,盛极而衰于明清.  相似文献   

6.
天水古称秦州,因当地为赢秦始兴之地而得名.早自商周以降,这里就已成为西戎和秦人的根据地而与中原政权及各民族有着日益密切的联系和交往,也由此而孕育并形成了与中原文化水乳交融又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天水文化.这一文化的生成与展布,大致以甘肃境内渭河流域为依托,以今天水为中心.它作为黄河流域上游文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既是陇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地域风格.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天水地区是古华胥、伏羲、神农、黄帝族的迁居或兴起地,原始经济、文化比较进步,是孕育华夏文化的摇篮地之一.三代时期,“西垂”地区又是华夏族国与戎族部落的聚居地,至春秋、战国设郡县,成为泰国的版图.因此,天水地区又是秦国崛起和向东发展的发祥地与根据地.可以说,天水地区自古至战国未就是华夏与西戎文化交流、融合的枢纽地.  相似文献   

8.
发掘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依托地域文化学科建设进行学报特色栏目建设,是地方高校社科学报发展的必由之路。《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充分发挥陇右文化学科平台作用,开设"陇右文化研究"特色栏目,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注重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9.
秦人族出东夷,经夏末商初、商末和周公东征后三次西迁,终于由东方民族而定居于陇右天水一带.在商末至西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秦人完成了由边陲小族到重新兴起、崛起建国的历史进程.秦人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中原-天水-关中的运动轨迹,其文化也有一个华夏化-戎化-回归华夏文化的发展历程.秦人的早期文化产生和形成于天水地区,天水地区是秦人、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这一"源于东而兴于西"的秦人早期文化就是天水秦文化,它具有强烈的兼容性和博大的开放性,具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和进取精神,也有典型的尚武精神和质朴无华的风格;它以华戎交汇、农牧并举为特征.天水秦文化既是秦人东向、一统天下的秦文化的活水源头和文化优势所在,也是天水地域文化形成的标志.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人们都对秦人在天水地区的早期发展及其文化持漠视态度,称秦人为"戎狄",将其文化与野蛮落后等同,实在是一种历史的偏见.因此,有必要提出"天水秦文化"这一学术概念,以期推动对秦人早期历史及其真实文化面貌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中西文化和语言存在差异,作为文化差异的一部分,语言差异反映着本质上的文化差异。由此可见,外语教学不能脱离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感知。  相似文献   

11.
天水、古称秦州,为陇上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丝绸之路开通,天水便成为中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重镇.其文化渊源于中原受中亚的影响,特别是流传于天水地区民间的剪纸艺术,更体现了这一特色.为此,本文就自己亲身所经略述于下,求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2.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而习语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本文以习语为视角,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方面,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北周隋唐时期,位于今陕北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州在拱卫长安的都城防御体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治城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北周隋唐400多年的历史中,在延州先后设置延州总管府、延州都督府、鄜州都督府、渭北鄜坊丹延节度使司等地方高级管理机构,其管区随着形势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变化,并奠定了如今地级延安市的雏形。  相似文献   

14.
佛教东来,在中国化的进程中必须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空间.魏晋隋唐时期释子对儒道思想体系十分了解,把握较准,这表现在此时的僧侣多博涉内外典,富有才学,善于机辩,喜与名士交往,不少人能诗会文,擅画工书,具备深厚的汉文化修养.这使得佛教在走向中国化的进程中,保持了它独到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5.
隋唐时期,今甘肃天水市被称为秦州,其治城是陇右东南部地区的经济、政治、交通、文化中心。隋唐300多年历史中,在秦州先后建置有秦州总管府、秦州都督府、秦成两州经略使司、天雄军节度使司等地方高级管理机构。秦州因其所处的重要地位,成为隋唐中央政府经略陇右东南部地区的桥头堡,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北地区佛教文化重心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我国西北地区,迄今已经两千多年。历史上不同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所在不同。佛教最早传入西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久在西域。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西北地区东部有了较大发展。隋唐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转移到了关中。宋代以来,汉传佛教渐趋衰微,而藏传佛教在西北地区河湟流域异军突起,蒙元时期日益兴盛。明清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转移到了河湟地区,奠定了近现代以来佛教在西北地区分布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7.
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雍际春教授主编、研究人员集体编写的《陇右文化概论》一书,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陇右文化地域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未能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为了发展陇右文化,推进陇右文化的研究,构建陇右文化的学科体系,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集体编写了《陇右文化概论》一书。《陇右文化概论》一书由雍际春教授设计篇目结构并统稿、定稿。第一章专门叙述了地域文化的内涵及研究意义,重点对陇右文化学科体系和基本研究方法等基本理…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在隋唐时期作为北方重镇,其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建国后,在北京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尽管发掘的隋唐墓葬为数不多,但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通过对北京地区隋唐时期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地区在辽金时期的社会状况,为进一步研究隋唐时期的历史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9.
宇宙意识是天水民居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天水先民在建造居住场所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遵守.宇宙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质的文化内蕴,乃在于中华先民的宇宙观.天水民居文化中的宇宙意识,是现存天水古民居中独特的心态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并在战乱中建立各自的政权。少数民族君主们不同称度地接触、接受和推行汉文化,大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他们重视汉文化教育,实行"学而优则仕"。少数民族君主的尚文体现了其对汉文化的情感及心理认同,是其建业立国和巩固统治的必要条件,对加速各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