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汉诗歌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从语音重复和节奏等方面对英汉诗歌的语音意象进行比较,分析二者所采用的方法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从而提高英语诗歌的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2.
张灿灿 《文教资料》2008,(11):36-37,56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而对于英汉诗歌翻译来说,它的最大障碍在于意象的传达.只有借助于有效的理解和转化手段,诗歌在翻译后才能在异种文化背景下保持完整的意象.本文从诗歌意象的几种常见类型入手,对英汉诗歌翻译中的意象进行比较,展现诗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英汉语诗歌语言中“通感”的运用,有很多相同的表义功能。文章通过对英汉诗歌语言中通感的比较及分类分析,表明世界各地人们修辞思维的共通性,以及英汉诗歌在通感运用方面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4.
意象叠加和意象并置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技巧,美国意象派领袖人物埃茨拉·庞德不断模仿这些技巧进行诗歌创作和翻译,他的模仿经历了一个从意象叠加到意象并置的过程;意象并置成为庞德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由于庞德的大力提倡和推崇,意象并置这一技巧在美国新诗运动中得到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5.
约翰·邓恩作为玄学派诗歌的代表,是一位较具争议的诗人.邓恩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在一定程度上与艾略特等20世纪现代派诗人不谋而同,因而他的诗歌备受现代读者的青睐.该文以<歌>与<追认圣徒>为例讨论邓恩诗歌中的现代主义技巧.  相似文献   

6.
探讨汉语诗词中并置意象的翻译,分析借用汉语意合手法在英语本中再现原语诗歌意象和风格的重要意义,笔认为这种手法应视为汉诗英译的一种突破。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以词语为载体的一种修辞艺术,是诗人情感与世间万物的融合体。在探讨英汉诗歌中景物意象语义特征的基础上,诗歌意象的对比研究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意象是日常语言的审美变异,其语义具有多层性、多义性和模糊性。从英汉诗歌景物意象的语义特征及其对比研究反映出了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特征、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8.
韩琳 《海外英语》2014,(19):123-124
该文以中文诗歌中的意象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英译过程中发生改变的现象。结合翻译个案,按照意象的变形、缺失、扩增分析提出汉诗英译中意象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中文诗歌中的意象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英译过程中发生改变的现象。结合翻译个案,按照意象的变形、缺失、扩增分析提出汉诗英译中意象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审美实践中、审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意象重构,通感鉴赏便.是一种优秀的审美方法,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1.
汉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误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由物象和寓意组成。诗人以诗传情,经常运用具体的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英译本中总有一些意象因误译而失色的例子,作者通过分析发现主要是译者对原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作者的写诗意图不清楚,对中国独特的文化意象不熟悉所造成的。译者只有了解清楚了这些,才能对原诗有深切的理解,才能进行翻译。对于汉诗中的文化意象的翻译,笔者建议保留物象直译,以准确传达原诗的思想感情为翻译标准,以使中国五千年文化精髓被世界了解和接受为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2.
诗作为高度浓缩的语言艺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以其内容精炼,言简意赅,含义深刻,脍炙人口而在所有文学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旨在从翻译的角度对英汉诗歌互译做一个比较,从而使我国的诗歌爱好者更好地欣赏汉译诗歌,也使英美诗歌爱好者真正领略中国诗歌的绝妙和佳境。  相似文献   

13.
英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造成了英汉诗歌互译时的不可译性,一个民族所特有的语言丰富了该民族诗歌的意象及韵味,本文亦将从英汉诗歌所特有的意境、表现形式、音韵三个方面浅析英汉诗歌互译时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4.
姜夔词中的词语意象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具有通感性,喜用“冷”、“寒”、“清”等冷色调词语,色彩丰富、格调淡雅,正是这一特征决定了其词的清空特色。  相似文献   

15.
在审美实践中,审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意象重构,通感鉴赏便是一种优秀的审美方法,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6.
黄永亮  林洁华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5):119-121,152
意象在汉语古诗的创作和鉴赏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汉语古诗中的意象经常在英语译文中被遗漏,或被改写。结果使原诗由含蓄变得浅白,改变了意象在原诗中给读者的感观效果,削弱了诗境,并最终没能很好地传播蕴含在古汉诗中的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诗歌意象建构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意象在诗歌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读的欣赏过程实际上是意象意义的建构过程,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和转喻是解读的关键。本从Jakobson的结构主义理论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和空间合成理论,对意象并置产生的实时意义建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通感意象是文艺作品中通过通感所产生的意象.所谓通感意象的“间体”结构,是指这种意象在存在方式上介乎于其他存在物之间.通感意象的“间体”特征包括两层内涵:第一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之间;第二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其他意象之间,具有某种“意象间性”.前者是一切意象的共同特征,后者则是通感意象的特定属性.通感意象之所以具有这种“间体”特征,是因为它是一种意向对象,是创作主体意向性活动的产物.这种意向性活动,既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也发生在各种感知经验之间,由此产生了通感意象的独特本质.  相似文献   

19.
曹禺戏剧中常常运用意象并置的诗化手段将看似散乱的材料进行“聚”与“收”的处理,以达到对材料深层寓意的充分挖掘。其意象并置的运用普遍而又多样;既有相似意象的对等,又有对比性意象的“跳跃衔接”,还有相同意象的多角度重复,它们与剧中浓郁的叙事性相互对抗,形成戏剧的内在结构张力。  相似文献   

20.
通感作为一种人类共有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人类认知过程中通过和语言的结合会呈现出不同的通感意象。研究发现汉英通感的认知结构共性多于差异,语言选择条件的限制是由本体喻体各自拥有的语义特征和人类的认知经验所决定的。作为隐喻性认知的通感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能将生理、心理、情感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生成多维感知和立体审美的语言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