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刊开展"一堂好课标准"的讨论以来,引起很多教师的关注,讨论从历史思维、史料运用、学科特性等大的方向,以及心理史学、史学理论等角度做过多种尝试。本刊在来稿中摘编了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其他稿件虽不乏精到见解,但内容多有雷同,便不再一一刊载。请作者们见谅。  相似文献   

2.
学术型历史课堂即采取一定的史学研究方法研读史料,在体验和感悟历史真谛中培养学生史学素养的课堂。徐蓝教授认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历史解释是以时空观念、史料证据和历史理解为支撑和基础的,是认识历史和学好历史的关键……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要求,也是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看法的主要体现"[1]。学术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历史解释"素养落地且具有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应从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放在特定时空框架中、以可信的史料为基础、以家国情怀为价值取向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相似文献   

3.
"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要将相应的史学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中,才能体现史学论文写作本身的"学科性"。借助目前比较流行的"历史书写"的方法,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史料观的拓展。同时,对于论文写作的具体实践也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对于指导学生如何从史料提炼出观点,"以小见大",最后升华主题的具体写作过程,"历史书写"的方法可以提供比较好的具体操作方法。当然,史学方法众多,都可以结合具体的论文写作实践融入"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历史学家,非常重视史学理论的探讨,《中国历史研究法》是其史学理论的代表作,介绍了梁启超关于史学理论的具体思想,包括史学意义及其范围、史之改造、史料观、史料论述等方面,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以诗证史"即"以诗入史",就是以诗为史料来证史说史,这是现代史学家颇为推崇的一种治史的途径和方法.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就主张"诗史互证".他认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其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笔者认为,由于诗歌本身具有咏志载史的特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同样可以将其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引入课堂,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6.
教育史研究当然要搜集材料,但史料并不是史学,最后赋予史料以生命的或者使史料成为教育史学的,是要靠教育史家的思想。任何一种教育史叙述或解说,不可避免地是根据某种哲学的前提假设出发的。本文试图从教育史研究前提假设的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于当代中国教育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就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学校要积极主动开放,走进社区,挖掘多种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满足学生需要,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长汀,被尊为世界客家首府,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充分挖掘整合长汀乡土人文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增强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本文重点阐述如何运用乡土人文资源开展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8.
宋波 《辽宁教育》2013,(5):44-46
作为历史知识的基础来源,史料教学已经成为历史教学必须依赖的重要课程资源。将史料引入教学,已成为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目前高考命题也非常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和使用。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和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将史料引入教学与考试已成为趋势。本文从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史料教学的选材和史料教学的运用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运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教育史研究受传统教育史学影响,强调"让史料说话"。而当代,史学研究向多元化发展,历史研究的着眼点开始转向主体如何认识历史客体的问题上来。在史学理论与方法论发展的新时期,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视角考量,教育史研究都必须重视研究者主体性,并将其与历史客体性有机结合,促进教育史研究和教育史学科的进一步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乡土资源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课程资源,涵养学生家国情怀。因此,教师要善于搜集和积累地方历史资料,把乡土资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1.
1949年,随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迁台,以及台湾大学历史系的"重建",大陆史料学派移植台湾,并逐步占据史学主流地位。但到了60年代,随着一批新生代学者的返台,台湾史学界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他们反对单纯的考据,提倡历史书写和解释。在对"史学即是史料学"进行批判的同时,亦通过对兰克史学的重新认识,对史学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台湾史学由此而呈现出由实证史学向解释史学的转向。这种史学观念的转向,又与史学的社会科学化思潮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2.
税光华 《历史学习》2010,(11):34-36
胡玉娟老师的“史学理论悄然入题一2010年新课程高考题例谈”(《历史学》2010年第9期)一文从“史料运用、史学新观念、历史分析法”等角度阐述了史学理论在新课程高考题中的体现。但笔者在分析近三年来的高考选择题时发现:由于史学理论型选择题和传统的史料型选择题一般都以史料作为题干,二者在出题形式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正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料教学的核心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内容,引导其从中得出结论,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精神。而从引导学生的思维形式上看,史料教学的方法可归纳为两大类:1.从史料中来,坚持"史由证来"  相似文献   

14.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近年来运用广泛,几乎到了"无史料不教学"的程度,这比起早年的"无史料即在教学"是可喜的进步。但是,近年来,随着史料的广泛运用,史料教学问题迭出:运用史料目标不明、对不同史料的不同功能不作区分、史料有趣而无用、史料使用无限度,等等,有悖史料教学初衷。由此,我刊针对史料教学问题征文,"更好地引导史料教学的发展",这是开展本次系列讨论的出发点和目标。教师可从自己角度解读史料的运用诸法,并依此成文:例如,运用史料的目的不仅仅  相似文献   

15.
一、历史教学中史料选择的必要性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是不能够重现的。要了解和研究历史,就必须借助于史料。史料,即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中国近代著名学者傅斯年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梁启超也提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历史学研究离不开史料,有合理的史料才会有鲜活的历史。为了使历史恢复原来的面貌,使学生能够了解历史、想象历史和深化历史,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史料资源,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活动。史料教学不是单纯的史料堆积,而是从教学目标出发,借助史料来认识历史、感悟历史研究的过程。史料教学不同于历史研究,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在课堂上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史料进行选择,要注意史料选取的角度和对史料的取舍。  相似文献   

16.
文史关系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关系到历史创作的基本方法和史料选用.近代以降,对文学的史学性探讨日益受到重视.梁启超等史家对文史关系做出了诸多阐释,开启了史学创作的新天地.细究其互涉关系,文学可补史学不足,史学离不开一定的文学创作方法.而在后现代视角下,文学还为历史改革提供了可供批判的新范式;在文化再生产和意识形态生产中,也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7.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近年来运用广泛,几乎到了"无史料不教学"的程度,这比起早年的"无史料即在教学"是可喜的进步。但是,近年来,随着史料的广泛运用,史料教学问题迭出:运用史料目标不明、对不同史料的不同功能不作区分、史料有趣而无用、史料使用无限度,等等,有悖史料教学初衷。由此,我刊针对史料教学问题征文,"更好地引导史料教学的发展",这是开展本次系列讨论的出发点和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近年来运用广泛,几乎到了"无史料不教学"的程度,这比起早年的"无史料即在教学"是可喜的进步。但是,近年来,随着史料的广泛运用,史料教学问题迭出:运用史料目标不明、对不同史料的不同功能不作区分、史料有趣而无用、史料使用无限度,等等,有悖史料教学初衷。由此,我刊针对史料教学问题征文,"更好地引导史料教学的发展",这是  相似文献   

19.
历史课程已到了追问课程价值和探索有效实现课程价值的反思升华阶段.历史课程应当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史学素养,做到强化基础:准确分层以整体把握历史内容;立足现实:建构历史与未来的桥梁;重点突出:在史料研读中多视角审视历史;解决问题:在探究和体验中强化认知;循环递进:在品悟历史中提升境界.  相似文献   

20.
"口述历史"作为历史学的分支近年来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态势。它的兴起不仅拓展了史料搜集的范围,将活生生的口述史料整理并保存下来,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线索和必备的资料,同时也为中学历史课堂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口述历史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求教师选择口述史材料要谨慎客观,将其与档案文献相互佐证,社会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