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曾慧 《大连大学学报》2008,29(1):101-104,94
在历时三百年的盛行光景中,清代服饰以其独具的民族性特质和风格谱就出了我国服饰史发展的标志性历程。清代服饰是在基于满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上以及对其它少数民族服饰的采借而塑造就出来的。因之对清代服饰尤其是冠服制度的考究就不得不溯源到满族服饰的脉络。满族服饰的发展诚然是清代服饰产生的源头。展示清入关前满族服饰的发展态势,无疑是找寻清代以及近代服饰变迁的渊源与逻辑。  相似文献   

2.
在收集大量历史文献和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满族先祖服饰到金女真服饰,从清代满族服饰至民国服饰以及近现代满族服饰的发展变迁做一历时性的梳理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总结出满族服饰的发生、发展与流变是建立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象征的统一""多元一体与文化自觉""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融合"这四个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平台之上的。  相似文献   

3.
曾慧 《丹东师专学报》2010,(1):142-148,153
在收集大量历史文献和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满族先祖服饰到金女真服饰,从清代满族服饰至民国服饰以及近现代满族服饰的发展变迁做一历时性的梳理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总结出满族服饰的发生、发展与流变是建立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象征的统一""多元一体与文化自觉""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融合"这四个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平台之上的。  相似文献   

4.
在收集大量历史文献和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满族先祖服饰到金女真服饰,从清代满族服饰至民国服饰以及近现代满族服饰的发展变迁做一历时性的梳理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总结出满族服饰的发生、发展与流变是建立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象征的统一”“多元一体与文化自觉”“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融合”这四个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平台之上的。  相似文献   

5.
浅谈长白山区满族的传统民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长白山区满族人民的传统礼仪、服饰、饮食、民居四个方面为重点,介绍了满族的传统民俗,阐述了长白山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及满族民俗文化对后世尤其是北方民俗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服饰与文学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唐诗中有着大量的服饰描写,对男性的服饰描写则主要落笔在“袍色”上。袍是唐代男性在生活中的主要服饰款式。也是唐代官服的重要形式,后人把唐诗中这种重袍色描写的现象称之为“唐人重服章”。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唐代服色制度确立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是唐代士人的信仰维度的折射。  相似文献   

7.
清代哈密维吾尔族服饰无论款型、材质,还是装饰图案及色彩都充分展现其所处地理位置和周边民族互相影响下明显的复合型特点。通过与满族中装饰图案的题材、部位、手法、风格和色彩几方面的比较分析中,发现满族服饰中独特的图案装饰美,在清代哈密维吾尔族服饰找到了很多的踪迹,清代哈密维吾尔族服饰当中呈现出明显的满族服饰因子。  相似文献   

8.
京剧产生于清代中后期,京剧服饰中融入了大量满族服饰的元素,满族服饰具有的形象生动、直观显眼、实用普及等特点,通过整体与部分搭配、角色类型搭配、材料工艺与款式搭配等方式运用在京剧服饰中,使其展现出程式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满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萨满服饰即为满族在祭祀活动时的扮相,并不是日常简单的装束,其是萨满教的体现,萨满服饰中的符号充分体现了实用功能、审美意念和宗教信仰三者的统一,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其服饰中的符号无论从静态还是抽象上都体现出了与宗教观念的和谐统一。萨满服饰中符号的色彩、图案和配饰在现在服饰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服饰是人们离不开的生活元素,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同时,服饰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色。作为中国的传统服饰,旗袍所蕴含的美让全世界的女性都着迷,而其折射出来的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和文化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旗袍的由来与发展旗袍是中华女性的传统服装,也是标志性的服装,它以独特的美受到了广大女性的广泛欢迎,其魅力经久不衰。(一)旗袍的来源和历史发展旗袍最早来源于蒙古游牧民族女子的袍  相似文献   

11.
满清在服饰上的威权改制使得"满"渐渐影响"汉","汉"慢慢融合了"满",这种演变和融合起到了推进民族服饰发展之作用。满族服饰制对《红楼梦》中服饰的材料、纹样、色彩及服饰配件均有影响,红楼服饰既有汉民族的特点,又有满族的色彩,红楼服饰是清代的服饰政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2.
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服饰文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满—通古斯语族民族有满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赫哲族。由于相同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他们服饰上的同一性;由于不同的经济从业和社会地位造成了他们服饰上的差异性;由于社会发展进步促成了他们服饰文化的变异和传统服饰工艺已濒危的现状。为了保护和抢救这些民族的传统服饰工艺,维护他们享受社会进步成果的权利和继承发扬他们的奋斗精神与创造精神,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予以探讨诸民族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3.
满族服饰是中国服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民族地域、款式结构、材料工艺、色彩纹案、融合传承等特征,分别显现出和谐自然之美、华丽庄重之美、繁复精湛之美、明快雅致之美、中和厚重之美,对中国服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代官员服饰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文官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鹇;六品青袍,绣鹭鸶;七品青袍,绣鸟;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鹌鹑。武将一品、二品绯袍,绘狮子;三品绯袍,绘老虎;四品绯袍,绘豹子;五品青袍,绘熊;六品、七品青袍,绘彪;八品绿袍,绘犀牛;九品绿袍,绘海马。因此,人们称文武官员为“衣冠禽兽”,当时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赞美词。明朝中晚期,官场腐败,文官爱钱,武官怕死,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于是“衣冠禽兽”就演变成为…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满一通古斯语族民族有满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赫哲族。由于相同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他们服饰上的同一性;由于不同的经济从业和社会地位造成了他们服饰上的差异性;由于社会发展进步促成了他们服饰文化的变异和传统服饰工艺已濒危的现状。为了保护和抢救这些民族的传统服饰工艺,维护他们享受社会进步成果的权利和继承发扬他们的奋斗精神与创造精神,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予以探讨诸民族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6.
服饰是京剧舞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色彩、纹样和质地的不同,以及穿戴上的不同搭配,使整个戏衣显得丰富多彩,富有表现力.京剧产生于清代中后期,因此在研究京剧服饰时发现戏衣中融入了大量的满族服饰的元素,二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融合性,而此时满族处于统治地位,其意识占有十分重要的分量,并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思想意识;二是民族意识;三是民俗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7.
以黑龙江省各高校在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满族传统体育的项目分类、相关概念以及黑龙江省各高校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满族传统体育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各高校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满族传统体育有较强的需求动机,但是黑龙江省各高校为在华留学生提供的满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并不浓厚,使其对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认知水平较低,不利于我国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相似文献   

18.
服饰、发式风俗是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特征的重要标志。每个民族由于所处自然环境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社会传承及所受各种影响不同等,服饰、发式风俗也各不相同。满洲的服饰、发式直接承袭了女真人喜尚皮裘、适于射猎、编发为辫的基本习俗,同时又融汇了汉族、蒙古族等服饰的某些形式。其服饰、发式新颖多彩,尤其是袍、褂、鞋、帽、发辫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旗袍  相似文献   

19.
冠服制度是维护统治的一项重要典章制度.清代统治者在坚守满族服饰旧制的基础上,参照汉族冠服制度,逐步确立了既不失满族习俗礼仪,又饱含汉族服饰特性因子的清代冠服制度.  相似文献   

20.
清代满族风俗与《红楼梦》服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从《红楼梦》中的服饰描写可以看出,满族的风俗习惯直接影响着清代的服饰风格,同时也影响着中原地区的穿着习惯。满族风俗不仅对清代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现代服装设计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