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讲授小学自然第五册“怎样认识物体——岩石”这一课,我们认为要弄清几个问题:①为什么要研究岩石?③怎样认识岩石?③几种常见的岩石。为什么要研究岩石?课文中没有涉及,这就需要教师补充讲述,并要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怎样认识岩石?要从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去认识它。物理性质即颜色、光泽、结构、硬度;化学性质即观察岩石与化学试剂的反应现象和结果,例  相似文献   

2.
“自然”第一册第十课“热胀冷缩”,是继“怎样认识物体”——水和空气之后的又一类实验课,本课前一部分由教师扮演小林进行演示实验,后一部分还有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本课是在学习了《怎样认识物体(一)——水》,初步认识水的性质的基础上,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的特点。本课又是为第十六课《船怎样行驶》和第二十一课《水力和风力》打基础的。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并初步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2.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通过揭示物体的沉浮规律,向学生渗透“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  相似文献   

4.
《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第一册第三课)是继教学“水”之后,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物体的一课。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和它的基本性质,从而培养他们用实验手段和对比的方法认识物体的能力。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认识空气的存在。其中,引导学生由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现象,证明空气的存在和概括它的基本性质,是教学的难点。这一课我打算这样进行: 一、本课是观察实验课,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而且充满整个空间。然后,与水作比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认识空气的性质。所以,整个教学任务分“证明空气的存在”和“归纳空气的性质”两个阶段完成。教学时间两课时。  相似文献   

5.
上好自然课,必须做好两个准备,即知识准备和实验准备。现结合自然课本第五册第十七课《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谈一谈体会。一、知识准备课题,说明这一课与前面所教的四课《怎样认识  相似文献   

6.
一、复习引入。如,教学五册《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教师板书课题后,可引导学生从回忆旧知识中引入新课:“怎样认识物体,我们从一开始学习《自然》,就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从认识水、空气、土壤、金属的过程中,学习了哪些认识物体的方法?“启发学生说出看、摸、闻、尝、实验……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仍要运用这些方法来认识岩石”,从而引入新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我校曾建梅老师上的“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一课采用探究、研讨的方法进行教学,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现评介如下: 一、课前准备曾教师上课前拜当地地矿工程师为师,了解我国岩石和当地岩石的种类,名称和用途。并请工程师协助采集本地的稀有岩石,组织学生参观岩石标本,实地采集岩石标本。并给每两个学生准备  相似文献   

8.
自然教学中的观察实验大多采用分组进行。这样就必须准备比较多的观察实验材料。现以《怎样认识物体——岩石》一课为例,谈谈激励学生参与实验材料准备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声音》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倾听声音》和《物体传声》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明白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本课之后,学生还将继续研究,了解“乐音和噪音”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听了几位教师的《自然》课,他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认识物体”这一组课文时,普遍忽视了这类课文的核心问题——教给学生认识物体的方法。他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认识物体(一)——水”时,只是要学生认识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也与牛奶、酒精作了比较,而对认识水的方法——观察法就一语带过。在教学“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怎样认识物体(四)——金属”等课文时也不向学生谈认识这两类物体的方法。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未弄清教学这类课文的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溶解》是人教版“九义”教材第六册第六课,该课是在低年级学习了水的一般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其它物体的性质。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溶解,初步建立溶解概念,然后通过判别一些常见物体能否溶解来巩固溶解概念,最后指导学生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课属于建立科学概念的课型(自然课课型的新划分中的一种课型)。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溶解,能正确判断某种物体能否溶解在水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1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五册第七课)是学习声音方面知识的开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道理,培养他们归纳、演绎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手边的材料设置一些简易可行的实验,培养他们从实验中发现物体的发声都和振动有关的观察能力。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物体停上振动则不能发声,这是教学重点。其中,引导学生自己设置实验,并运用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3.
“飞机升力演示器”是根据小学自然第三册第十七课教学的需要设计制作的。教学生认识升力是怎样产生的,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缺乏感性认识,而我们又不可能带学生去进行实际观察,怎样使学生能在课堂上观察到“升力”以及飞机升力的产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凸透镜》(《自然》第五章第十一课)属实验课课型。这一课是在学生已有“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会聚光线、使物体成像的作用,发现凸透镜成像规律。拓宽学生的光学知识。同时通过指导学生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其中引导学生认识凸透镜的作用、发现成像规律是教学的重点。本课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再研讨概括,最后实验验证的方法进行教学的。  相似文献   

15.
观察是儿童认识自然的开始。教学中应该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自然课的教学中,我是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呢?一、在观察前,向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深入细致的感知活动。但是一般学生看东西,往往是无意观察,只注意看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隐蔽的重要的特征。为了克服学生的这一弱点,我在自然课的教学中,首先向学生提出观察要求,引导他们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细致地观察。例如,教“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一课时,课前先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各种不同的岩石,  相似文献   

16.
自然常识课本第五册18课《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是专业性很强的课。在准备这节课的教学时,我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书上列举的八种岩石,学校岩石标本中只有二、三种。我想方设法借到了一套品种比较齐全,岩石的相位比较好的标本,这就为学生观察、认识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岩石的特性与岩石的形成是有着内在联系的,这是一条认识岩石特性的规律。教学中我将教材作了一些变动,把后面的课文中有关岩石的形成部分提前放在这一课中教学。根据岩石的成因不同把书上的八种岩石分别归入火成岩(岩浆岩)、水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之中去。这样学生对岩石内部结构和特性的认识不再是停留在表面上或个别的岩石上,而是纳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程序《动物怎样在地上行动《第四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动物怎样吃东西》、《动物怎样保护自己》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动物怎样行动的知识.本课属于观察课课型.上课前教师应准备好学生观察的标本和放大镜(详见“教学用书”第19页)。第一步,导入新课。教师可让学生由回答动物  相似文献   

18.
《能源矿产》是“地质”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教学的显著特点是:(1)让学生集中运用前几课获得的知识(地球内部的信息;岩石的成因;地质的变化等)作为基础,依据本课提供的事实材料通过推理认识获取新知(主要是煤的成因)。(2)从多方面进行推理想象,认识煤的形成过程,使推理能力由简单向复杂方面发展一步。本课的教学既是“地质”单元推理能力发展的高潮。也是地球岩石圈层结构知识的汇集点。  相似文献   

19.
一位教师曾经这样谈她两次教《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的过程:第一次.她以为学生生活在山区,“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对岩石应当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因此,教学时她只带了几盒岩石标本,按课文的顺序告诉学生这几种岩石的名称,有哪些特性,成分是什么等等,然后让学生观察标本。结果,学生“只会背老师抄下的‘条条’,不会鉴别岩石。”第二次,她改变了教法,先让学生“每  相似文献   

20.
我已经教了几年“怎样认识物体——土壤”一课了。前几年我只是个人在讲桌做实验,学生看、听、记。现在是我和学生共同做实验,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两种不同的教法,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