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有剪集报刊资料的习惯.因为报刊上有很多对我有用的文章和资料,如果看后就丢掉实在可惜. 我从1976年元月开始剪集报刊资料以来,十二年如一日.我剪集的报刊资料,不仅注明出处,而且根据我的需要和爱好,分门别类订成专集.到目前,我已剪贴了六十多本报刊资料.这些报刊资料的剪辑,方便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而且它对我写稿也有一定的帮助.记得1984年3月,我接到有关单位转来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的约稿信,让我写一篇介绍广西兴安特产白果的稿件.当时,我对兴安白果生产情况  相似文献   

2.
余玮 《兰台内外》2012,(4):18-18
“文革”前曾在朱老总那儿工作过的郭勤英,1978年8月来到了邓小平身边做医护工作,直到邓小平逝世。据郭勤英老人回忆,有一次出差到外地,晚上,公务员把邓小平的衬衣拿去洗,服务员以为是工作人员的,就说:“这么破的衣服是你穿的吧?”公务员解释说:“哪是我穿的,是首长的。”服务员一看邓小平还穿这么旧的衣服,非常感动。“  相似文献   

3.
我嗜好读书看报,也最爱订购报刊、书籍,尤其是订阅报刊。我订阅的报刊种类繁多,有《新闻爱好者》、《湖南科技报》、《湘西科技》、《蔬菜报》等10余种。读报刊常有“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独读之以当友”之感。读到有实用价值的资料,就把它剪贴起来,装订成册。久而久之,习以成癖,剪剪贴贴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相似文献   

4.
经常翻作品剪贴,还会找到不少写作题目。一次,我在翻阅剪贴本时,发现自己发表的《一位好媳妇的苦恼》的通讯,里面还有东西可挖。于是,在继续采访以后写成了《从孝子为娘买麻将说起……》和《孝顺别议》两篇言论,分别被《山西日报农村报》和《老年报》采用。每年年终,厂里写总结的任务都是我的。由于我在平时注意收集和整理自己的作品底稿和作品剪贴,资料不但系统而且齐全。因此,既节省了时间,写起来也顺手多了。我在申报职称时,这些资料档案用起来十分方便。我的孩子经常阅读我的作品,使作文有了明显的进步,有几篇小作品还发表了。我的稿费存折日积月  相似文献   

5.
让警钟长鸣     
近年来剪贴的一本以新闻真实性为内容的资料,对我在写稿过程中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起到了警钟的作用。前几年,报列上经常出现的失实和抄袭之作,既有损于党报党刊的威信,又有损于作者的声誉。为了吸取他人的教训,争当一名合格的通讯员,几年来,我先后搜集报刊上批评报道失实的言论、谈防止稿件失实的体会文章、失实报道和抄袭作者的检查共四十多篇,剪贴成册,平时常拿出来学习。这本资料恰似警钟在我耳边长鸣。因此,从  相似文献   

6.
钟情剪贴本     
自当新兵那会儿,我就养成了剪贴报纸的习惯。一晃20多年过去了,我的“剪贴本”已经有20余本。虽然这些剪贴本看上去有些土气,却一直伴随着我的从军生涯,成为我业余生活的一大乐趣。拥有一摞剪贴本的我,自然也成了许多战友羡慕的对象。可是这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有些战友对我的剪贴本开始有了一些看法:你辛辛苦苦剪贴半天,还不如我在网上轻轻一点,相关资料便进入我的文件夹,省事,又漂亮!的确,经过电脑编辑处理过的文章,从打印机打印出来,规整又漂亮,比我鼓鼓囊囊的剪贴本强多了。而且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比在报纸上一处处寻找、一张张翻阅轻…  相似文献   

7.
王尤 《新闻界》2003,(5):63-63
鄙人爱看、爱藏报刊。每年都自费订阅十几种报刊,并已收藏了二三百种、近万份。可惜,近年来,除自选订阅的报刊有些看头、藏头外,凡是上面压着订的、熟人处不过情面勉强订的,其内容都非常让人失望。特别是有些子报子刊,新闻不像新闻,广告不像广告,报刊不像报刊。你即使耐下性子用心寻找往往也难看到几篇像样的东西。所以,我现在有的报刊拿到手,顶多稍翻一下,就丢进了垃圾堆。社会上一些不好的事情,人们还可以通过报刊评评说说,而这类报刊,自己护短,它压根儿不会让你“发言”;别的报刊,看在同行面上,一般也不会帮你“多嘴”。故而这类“垃圾报…  相似文献   

8.
要说部队是座大学校的话,那军报当是我的良师益发了。我在部队度过了十个春夏秋冬,由一个农村青年经过锻炼而提拔为军队干部,这除了各级党组织和部队首长的教育培养外,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从军报中吸收了大量的养分。提干后,我看到的报刊多了,但最吸引我的还是《解放军报》。我不仅天天看军报、读军报,同时也留意起一些好的文章、诗歌来,并预备了一个十六开本的旧杂志,将自己认为有保存价值的诗、文统统夹在里面,每逢节假日,便拿出一些时间把它们认真剪贴起来。自打1976年年底始到1981年年底我离开部队之前为止,我共剪贴诗歌4册,…  相似文献   

9.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上了基8新闻干事的岗位,一显快6年了,自己的见稿剪贴本也逐渐厚了起来,其中还有不少见于各种报刊的“大块头”、然而,我对其中的一篇可称“丑小鸭”的稿件至今门是情有独钟。1992年1月3日,济南军区《前卫报》在二版头条发表了我采写的题为《万连长的“剪报本”》的小通讯。那是1991年一个寒冷的冬日.我到二连连长万丽华那儿找书看,因为他藏书较多。我在他的书柜里发现有几本报刊剪贴本,其中有一本剪贴的全是报刊上关于军事训练方面的好文章。我触景生情,便同他聊了起来。他告诉我,这些剪贴本对他指导连队科学…  相似文献   

10.
一1989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一版登出了最后一篇40周年国庆征文《情深最是祖国恋》,历时两个月的《共和国与我——国庆抒怀》征文活动到此结束。评奖时,一位评委说:这次征文,不能说篇篇都是精品,但每一篇都有特色,都有自己的个性。一位评委说:昨晚我看了全部征文,很吃惊;文章质量相当高。一位评委说:我们那儿的同志读了征文很感动,有人还把文章剪贴了。听了这些评语,编辑们心头一宽:总算功夫没白  相似文献   

11.
王东 《军事记者》2010,(2):67-67
初入新闻行当的人,要过的第一道关口当属语言关。 两年前,我刚开始到团机关搞报道时,脑子里装满了华丽的词藻,采写的新闻稿件中,也喜欢用成语和警旬,因为我觉得只有这样,稿件才会显得有文采,博得编辑的青睐。为了收集那些词汇,我一有空就翻阅报刊,剪贴了厚厚的一摞资料。  相似文献   

12.
每天,我除了工作外,看报刊多,剪资料多,写稿多,对工作、思想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工作中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和奖励。我的主要体会是;要处理好“六个关系”。一、重要文章与一般文章的关系。每天有十多种报纸,每月有几十种刊物,业余时间要看这么多文章,要想收到应有的效果,就必须做到一般文章简要读,重要文章联系实际反复读,认真思考,从而找出改进和提  相似文献   

13.
我写稿已二十二年了,品尝了写稿的酸甜苦辣,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我的经验是要做到,勤看、勤思、勤动笔。 勤看 我每年订阅报刊十几种。每天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看报刊、信件,写阅读笔记;每到一个部门、我就翻阅其订阅的报刊和资料,了解报刊特点,分析用稿动态,摘录精彩语段;每当有人请我写报道时,我从不单纯依赖别人提供的材料,而是看有关档案、有关文件资料,了解前后、分析动因,尽可能使稿件  相似文献   

14.
写作三勤     
我为各报刊台写稿已有20多年了,有了一点小小“名”气。近几年,我每年有200多篇稿件被各级报刊采用,能取得这点成绩,主要靠三勤:勤看、勤思、勤动笔。勤看:收集信息了解动态为了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我每年订阅报刊十几种,每天回到家里,无论有多少事,第一件事就是看报刊、信件,写阅读笔记;每到一个部门,就尽可能地翻阅其各种报刊和已形成的资料,抄下报刊地址、邮编、传真号码,了解报刊特点,学习行规行话,摘录精彩语段,为写好  相似文献   

15.
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写作经历,发现我和剪贴本有着不解之缘。今天把其中的酸甜苦辣捧出来,也许能对同行们有所启迪。初学新闻写作时,常听一些老通讯员传授经验说:靠报纸剪贴帮了忙。于是,我搜集全国各种各样报纸杂志,加以剪辑,按分类建立了“消息”、“通讯”、“特写”、“言论”等二十多本剪贴本,摞在一起不下三尺高,战友们戏称我是“剪报大王”。当时我想:这下写东西,可不愁见不了报了!不会写新闻,翻剪贴,不会选体裁,翻剪贴;甚至没有素材,也翻剪贴。  相似文献   

16.
以前我从未见过《新闻爱好者》,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邻居张伯伯家里,看到了图文并茂的《新闻爱好者》。从此,我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里潜心学习。1988年在我家所订的报刊中,增添了一份《新闻爱好者》。每月接到她,我都篇篇必读,有好的段落还抄下来,细细品味。她文章短小,融知识性和趣昧性于一体,说服力和实用性强,既陶冶了情  相似文献   

17.
通讯员园地     
读报剪报有收获 我爱读报剪报。往往见人家看报纸是看过了就丢到一边不管了,而我却不舍得,看完的报纸我也不会放过它,我把它们分类剪贴起来,做成几个剪贴本,按报道的内容分别分类为:农业、工业、新闻评论、经济信息、法制等五个剪贴本,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收集剪贴了1086篇。 我觉得读报剪报,不但有意思,而且还对我采写新闻帮助不小。我常常把这些剪贴本当作我写稿的“老师”。每当我动笔写稿时,我总是先请教我的“老师”。看看人家是怎样写的。如我发给《桂中日报》的一篇《有感于干部下乡》的稿子,就是借鉴了人家的技巧,来充实自己的。我从我的剪贴本中看到了有一篇关于干部搞不正之风的文章,读后觉得很有针对性,于是联想到现在的干部下乡也有一股不正之风,觉得很有写一写的必要,于是就写了《有感于干部下乡》的议论性文章,被《桂中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用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进步新闻出版事业的先驱者──胡愈之宗和胡愈之(189—1986),浙江省上虞县人,是我国进步文化出版事业的先驱者之一。胡愈之先生极为热爱新闻出版工作,还在上小学时,就与两个弟弟通过剪贴报刊上的文章,办起了一份家庭“杂志”。1914年考入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19.
笔者是一名基层通讯员,由于宣传工作需要和个人爱好等原因,经常向省市报刊投寄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近年来也偶有文章见诸报端,在激动高兴之余,我喜欢将自己所发表的文章及时剪贴在剪报本上。一来留作纪念,将文章集中存放,便于珍藏;二来通过存阅,便于翻看学习,激励自己发奋写作。但是,令笔者头疼的是投稿出去的文章因为没有及时收到样报,自己既不知道稿件是否被报社采用,更不知道何时被采用?因此,收集见报文章常感困难,有时是单位的同事看后告知才知道自己有文章刊登。近几年来,一些报刊的发行量逐年递增,在市区一些道路的阅报栏里也能看到党…  相似文献   

20.
作为爱好新闻写作的初学者,我很想看看引我走上新闻写作之路的南京化学纤维厂宣传科长凌大同志的作品剪贴集。“听说有好几大本呢!”我曾经私下暗暗咋舌。一天,他如我所愿,带来了他精心装订好的剪贴本。“嗬!厚厚5大本!”我如得珍宝,迫不及待地打开剪贴本,翻呀,看呀,直看得入了神,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