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秘书:“经理,青工小梁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报社写稿,引起了某些人的风言风语。”经理:“写稿是好事,是无可非议的嘛,怪事就是多!”“有人说他署真名实姓。”“啊,那就不好了,分明是在求名嘛!”“听说他一次就拿了十几元稿费!”“唷,还拿稿费?原来他还有求利的思想!”“那还可不可以让他写了?”“当然可以!谁说不让写?让他马上就给我写一篇!”  相似文献   

2.
以前,每当我把稿子送交领导审阅时,领导总说:“小牛啊,文章写得不错,书法还要加强啊!”我知道,领导是批评我写的字像“小学水平”。但何只如此?字写得丑,爬格更慢,资料又难以保存,这已成了我的心病!在领导和文友的授意、参谋下,我用积蓄买了一台新电脑。很快,  相似文献   

3.
我个人通过采写《当好精神文明建设排头兵》这篇述评有几点粗浅体会。一、述评不是经验总结 ,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般来说 ,述评的选题是一项重大工作或热点话题。就重大工作而言 ,常常时间跨度长 ,涉及单位多 ,写作中如果不找准最“出彩”的地方 ,就有老虎吃天 ,不知如何下口的感觉。我在写这篇述评的时候 ,查阅了本报相关报道 ,仅相同题目的述评就有好几篇 ,的确大伤脑筋。是记者部领导的提示 :“该舍弃的坚决舍弃” ,使我解开了这道难题 ,尽可能从新的侧面进入 ,别有洞天。二、尽量少说大话套话 ,多用自己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写这组述评前…  相似文献   

4.
我刚学习写稿时,领导就交待我说:“多去一线,多写职工”。一车间有位家居农  相似文献   

5.
为"乐"而写     
我喜欢读书看报,又酷爱写作,虽工作繁忙、家务繁多,但爬格子这门差事仍“壮心不已”。闲暇之时,我便手握笔杆,在方格田里耕耘,一杯清茶,其乐融融。自我感觉好的,便投寄各报刊,往往还真能变成“豆腐块”。当然,写稿有乐也有苦。为了深入采访,我不惜冒着严寒酷暑四处“奔跑”。一旦获得好的新闻线索,便不顾一切而求之。我也养成了勤写、勤走、勤问、勤记的习惯。有人说我是写稿迷,确实如此,一天不写则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我在写稿中坚持“三不写”、“三结合”。即:事情不真实不写,情况不弄清楚不写,没有宣传价值的不写;做到学习与写稿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有不少青年新闻爱好者问我:“搞好新闻报道的窍门儿是什么?”我说是四个字:“多、快、好、省”。所谓“多”,即采写的稿件登的多。当然,这种多是建立在你有了一定的新闻采写基础上的。我当初写稿时也曾经盲人摸象般地胡采乱写过,甚至一天便寄出去三四篇稿子。但许多稿件如泥牛入海,自己不久便泄了气。《运城根报》星期刊创刊号头版重要位置登了我的“处女作”《打鱼挖藕时节》,一下子又使我振作起来,每天不是攻读新闻写作知识和范文,便是有选择地忙于采写,就这样如痴如魔地坚持有的放矢地采啊写啊,渐渐摸出了点门道,用稿率也自…  相似文献   

7.
写稿切莫赶时髦,这是笔者写稿10多年来的体会。 以往写稿爱赶浪头,“三·八”快到时就写某乡某村妇女如何如何、“三·十二”即将来时就写某地怎样怎样植树、“五·四”来临时就写某单位青年什么什么……结果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后来,通过读报、研究报纸的版面,帮了我的大忙。  相似文献   

8.
“写不出稿子怎么办啊?”正当我坐卧不安为上不去稿发愁的时候,脑海里忽然浮显出了某师原新闻干事滕风华和蔼的面容。他去年一年见报七八十篇稿件,又是前卫报社的特约记者。对,请他谈谈他的写稿经验。人无我有,是他写稿时的第一渴求。滕干事所在师驻守在渤海前哨。几年来,  相似文献   

9.
每到报社、电台等新闻单位,一些熟悉的记者、编辑一见面就问你:“近来跑哪去了,抓了点什么……”当初,我对他们的问话不怎么在意,后来,经过工作实践,我才渐渐明白了他们问话的涵义。我从1974年开始,就在基层搞通讯报道工作。当初写稿,对采与写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没有拿出更多的时间,跑到下边深入采访,往往是了解到一些情况后就忙着写稿,结果一连写了20多篇稿子,都是“泥牛入海”。当时,我认为主要是自己“喝的墨水”少。于是我就关起门来看书,练笔,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稿子还是发表不了。后来报社的一位老编辑给我写来了一封诚恳的来信,信中除鼓励我,还指出我写稿中的毛病,并让我多  相似文献   

10.
去年九月,我高中毕业后,自学新闻写作,至今已被县级电台采用稿件近30篇,市级电台、报刊采用15篇,省级以上报刊采用4篇。我写稿的三点体会是:当短则短。刚开始写稿,我也没能很好地把握这个“短”字。有一次写了篇六百多字的“抓赌”的通讯,见报时,编辑删成了三百字,文章短了,却言简意赅。今年初,我写了篇反映专业户事迹的千字稿,  相似文献   

11.
我刚学写稿时那个难劲就别提了,为找不到题材着急,写出来人家不用还是着急。一位通讯员告诉我:“你去请教请教牛林。”我说:“我不认识啊!只在报纸上看到这两个字。”他告诉我说:“牛林是咱县委通讯组的,人可热情啦,你去了准不白跑。”我心想:人家是县里的能理咱这乡下无名小卒吗?但强烈的求知心  相似文献   

12.
有写稿的兴趣才能写出好稿子,这是屡试文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然而怎样培养自己的写稿兴趣,却有一定“学问”。有写稿兴趣时,就善于捕捉新闻题材,而且会在快、新、准上狠下功夫,提笔成章,事半功倍。没有写稿兴趣时,即就是很好的新闻素材也懒得去写,勉强提笔去写时,因为兴趣不大,注意力不专,也是神离纸笔,事倍功半。怎样培养写稿兴趣,才能写出较好的稿件呢?我的体会有三点:  相似文献   

13.
这是我第一次写述评 ,题目是《“三讲”教育 ,新时期的“延安整风”》。“敲”之前 ,聆听了不少社领导、部领导的指示和要求。领导要求越高 ,越觉得这事重大 ,自己心中越没数。一打开“笔记本” ,就懵了。过完“五一” ,就懵懵懂懂敲出了第一稿 ,几乎把领袖的讲话和总政的“三讲”总结全照抄上去了。自己一看就觉得没数 ,更没勇气给领导看。就先拿给同事看 ,同事委婉地讲 :写得太平 ,没有针对性 ,也没有观点。写述评 ,其实用不了多少例子 ,关键是“跳”出来 ,观点要阐述得鲜明、新鲜。同事的话一下子捅破了那层窗户纸。感觉找到后 ,3天就敲…  相似文献   

14.
一位老报人曾说:记者写稿要有点“辩证法”。调入报社当记者一年多来,写了一些稿件,也有一些体会,也确实尝到了应用“辩证法”的甜头。下面,我就所写的几篇稿件,谈几点体会。“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刚进报社,社领导找我谈心,谆谆告诫我要从过去的新闻干事进入现在的角色,实  相似文献   

15.
写稿篇篇中的“神枪手”,怕是极少极少数的吧!至今,对我来说是这辈子也当不上的。从写稿时的愿望而言,总是希望篇篇命中,一无虚发。然而。严峻的现实是作者成群、记者成队,山外有山,楼外有搂,自认为是上乘好稿,到终来却是石沉大海。能有十发六中、七中、八中的,也算是位大大的“好枪手”了! 在我有生之年中不想去当写稿的“神枪手”,却愿做一名“韧枪手”,这点愿望与抱负不怎么好高鹜远,但也不怎么易如反掌。韧出于志,韧出于爱。对写稿这种复杂艰苦劳动,精神劳动,如果不热爱、不立志是断然不可有什么愿望与抱负的。学贵有恒,写贵有恒。恒是韧的表象,志与爱是恒与  相似文献   

16.
当兵近二十年,养成一种习惯:天天看军报。如果哪一天看不到军报,就像少了点什么。这个习惯不但使我长了知识,还使我学会了写稿。早在1984年,我在家休假。一天在县武装部看到军报发表了一条消息,是军委要求各级领导做好离退休老干部工作的通知,当时我便采访了我部老干部与五个直属连挂钩,开展“老干部为直属连讲传统,直属连为老干部送温暖”的活动,写了一篇《某军干休所与直属分队挂钩,两代人共建精神文明》的稿件,很快在军报头版发表,并配发了“编后”。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我都天天细读军报,结合工作实践学着给军报写稿,…  相似文献   

17.
我初学写作的时候,真有一股猛劲,甚至有些蛮。每每工作之余便伏在书本上,读啊、写啊!一听到什么,感到有一点新鲜味儿,就去采访,回来趴在桌上爬格子。写了投,投了写,常常累得趴在桌上睡着了或累出病来。投的稿大多是石沉大海,就是见了报至多也是一块不起眼的“小补丁”。通过几年痛苦的摸索,我深感业余采写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写稿不得不逐渐“懒”了,而阅读、思考却多了起来。事前不再那么匆忙去采写,而是先分析被采写内容的新闻价值。如果内容有刊登的可能就紧紧抓住,非下功夫写不可。对于写好的稿子,除了时间性特别强的消息稿外,其它体裁的作品我不急于投,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处理”之后,如偶  相似文献   

18.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给党报写稿已有40余年的历史了,仍坚持笔耕不辍。我在过了知天命之年的今天,觉得愈活愈年轻,越写越爱写,越写越想写.越写越会写,笔下如奔涌的山泉.旧仅流不断。尤其是近几年,我每年在各地报刊发稿都有百篇以上。我常常感到人生苦短,活着多好,总想抢在死神的前面“渴望发表”,正是基于此种原因,积极给党报写稿使我生命之树永远郁郁葱葱,尽情地领略着盛世年月的无限风光。我只有“夕阳无限好”的感慨,而没有“只是近黄昏”的哀伤。我不是什么“天才”,我不当“作家”当“写家”.我要成…  相似文献   

19.
基层通讯员队伍中有一大部分是农民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文章写的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事,因而被称为“土记者”。 我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业余时间写稿已有7个年头。一直把自己当作“土记者”来看待,每年写稿近200篇,在市级以上用稿100多篇,稿件命中率达98%。别人总认为我和报社编辑有关系,发的是“关系稿”。其实,我写稿不离“土记者”身份,每篇稿件具有二种“土味”。一是文章  相似文献   

20.
我过去是个文盲,一个大字不识,连自己姓的三横一竖那个“王”字都写不上,别说写稿子了.打从—九五○年起.我们新胜乡一开始扫盲,我就积极参加学习.有了点文化,可也不多.心里捉摸着怎样把学来的用上,就是不敢写.团支书战汗庭到县里开会,报社和他说,要大力发动青年写稿, 战支书就来动员我.我说:不行!我连啥叫文章都不懂,那能写稿呢!说话好说,一写就很别扭,啥字都有,写这字忘那字,蹩了满脑袋汗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