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听界》1989,(6)
编辑同志: 最近,有几位业余通讯员朋友向我倾说:他们在采访时存在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生怕写出去的稿件不被报纸或电台录用,怕再遇上采访对象不好交待。因此,有些新闻稿件不敢直接去采访,常常道听途说。这样不仅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而且容易  相似文献   

2.
写稿子要有吃苦精神。不吃苦,不去深入采访、收集第一手资料,就很难写出有分量的稿件。我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学写稿,被采用的200篇稿件无一失实。我坚持不写道听途说的稿子,不写浮夸吹牛的稿子。1989年7月23日,江苏电台社会新闻节目,采用了我写的《家庭节约奖》一稿。在采写这篇稿件时,村干部当时只对我说,老党员夏候奎如何省吃俭用,教育下一代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了使稿件做到真实、准确,我冒着大雨,去了夏候奎的家。回来时我差一点跃进路边的水沟里。采访结束,我一气呵成,写出了夏  相似文献   

3.
刊中报     
失败时回头想一想(散文)李砚军蓦然回首,自己从事新闻工作已3年多了,看见一篇篇新闻稿件变成了铅字,心里着实有说不出的高兴。但每在这时,第一篇新闻稿发表之前的那一分浓浓的苦涩便会涌上心头,那一句“失赔时回头想一想”的话便会萦绕在耳畔,教我自省,催我奋进……上军校时,我的散文《不是我不小心》在一家杂志上获征文一等奖,这使我备感自豪。军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个条件不错的仓库,仓库政委看到我有一点文学底子,便把仓库新闻报道的任务压在了我的身上。我满怀成才的自信踏上了漫长而艰苦的新闻写作道路。那时,我白天拼…  相似文献   

4.
“七分采访三分写”,这是新闻界的经验谈。我从实践中体会到,作为一名通讯员要想使自己采写的新闻稿件经得起检验,必须在采访中花八分、九分甚至十分的功夫才行。去年底,我写了《家家饲禽养畜,吃蛋吃肉不愁》的消息,稿件不过600字,采访却整整花了两天半时间。事情是这样的:每到年底,上级总要团里统计上报职工饲禽养畜的数字。而我所在的单位又是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统计员的精力主要放在工程上,很难有时间挨家挨户去统计畜禽。每年上报数字时,他都是抽查几户,然后把估计数报上  相似文献   

5.
银笙 《新闻知识》2001,(6):31-32
一篇稿子能不能成功,当然与谋篇布局和文字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深入采访。有人说“深入采访是成功的一半”,我以为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也许有些偏激吧。   深入采访就看你 是否挖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的一些记者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常常是随便问一问,要上几份材料就打道回府,这样怎能写出好的报道来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我总要挖出别人不知道的材料才结束采访。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文学创作上的例子。著名的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年青时曾拜福楼拜为师。他向福楼拜请教时,福楼拜讲了这样一段有见地的话:“如果…  相似文献   

6.
身在基层也不能“飘”。这是我当通讯员以来的一条体会。开始,我总认为自己是一名连队报道员,不存在什么深入不深入的问题。因此,采访像蜻蜒点水,飘来飘去,结果生动的事迹采访不到,半年多写稿70余篇,仅被采用4篇。后来我认真分析了这段时间的采写工作,认识到了稿件没有被采用的原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业余新闻爱好者,在工作之余,常喜欢采写各类新闻报道。但自己在采访时往往存在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生怕写出的稿件不被采用,再遇见采访对象就很难交待,感到不好意思。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影响自己深入采访,甚至不敢同采访对象直接接触,常常靠“二传手”。这样,不仅不能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而且容易造成失实。我知道这种状  相似文献   

8.
有的通讯员问我:怎样才能做到深入采访?采访需要把握哪些重点和要领?我根据自己的体验作以下回答:要把稿件写得充实、生动,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哪里来呢?这就要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有目标地去进行材料的收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作家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也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  相似文献   

9.
署名与友谊     
署名听便,这没有错。听便是有原则的,不能乱来;乱来就把本来严肃的署名当成了儿戏。稿件的署名只有一个意思:表示作者对精神劳动成果的负责。其它“意思”都是和署名的本意相违背的。A和B过从甚密,交往颇深。A辛劳采访,写得一稿,为了对未参加采访撰稿的B表示“友谊”,署名时,在A后挂了B的名字。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的B,在见报稿件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后,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种不高兴是许多不良后果的预兆。稿件万一出了纰漏,A作检查,B有一份;若  相似文献   

10.
通讯员园地     
1983年以来,我陆续开展了池塘养鱼、稻田养鱼、砖池养鳖等水产养殖业,很快见了效益。这之后,采访的、拍照的、录相的都曾到过我家,我的名字也曾在多家报刊出现过。这时候。有一位年轻教师开我玩笑说:“你也有文化,自己也能写,稿费别让人家混去了!”我当时虽然没吭气,但心里却真的动起来:人家采访时问我靠啥取得成功均,我不也是说“我有文化”吗?作为一名有文化的农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就不能创造精神文明吗? 我搞渔业生产,多亏县水产股长朱禹章为我提  相似文献   

11.
被称为“土记者”的通讯员,同专业记者比起来,在采写新闻稿件上有明显的劣势。但是,也有专业记者比不上的优势。 我是地地道道的西安灞桥人,在此地工作了几十年。因此,对这块土地上的山水草木,我就比一般外来记者熟。这便是我写家乡新闻报道的一个优势。在平时采访过程中,被采访者说起那个乡镇那个村组,我明明白白,就不需多问。最近,我在采写区上发挥水利设施抗旱保秋的稿件时,区水电局干部介绍打的机井、修的渠道、埋的管道,大多是我平时耳闻目睹过的。所以,采访十分顺当,稿件写出寄  相似文献   

12.
1993年10月16日的《陕西日报》二版头条位置发表了我的一篇文章《张明利的“名片攻势”》,读者反映比较好。10月27日,《陕西日报·经济特刊》又发表了我写的评论《学点市场心理学》。这两篇文章应该说是姊妹篇,都是呼吁人们重视增强市场意识,学习、研究和应用市场心理学。 回味一下,我认为这两篇文章之所以能尽快见报并取得读者的好评,是由于我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采写的,并向人们提出了如何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即使只是一点浅浅的启示。 采写稿件怎样才能选择一个较新的角度呢? 我以为,首先在采访前不要定死框框。有些通讯员同志往往在采访前就拟好了标题,确定了自己要报道的中心。这样就自己限制了自己,采访也显得浅而简单。我在采访张明利时没有给自己定框框,而是和他及他身边的几个老熟人闲谝。他发牢骚说自己卖苹果时可吃尽了苦,又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他是怎么获胜的。由  相似文献   

13.
当一名通讯员难,当一名战士通讯员更难。有一次,我到一个团里采访一名干部,一见面我就说明来意,他态度生硬地说:“没什么好写的”,掉头就走了。第一次,我又去找他,他推说有事,又一次拒绝了采访。我不死心,第」轰前去找他,他正和同事甩老K,旁边的一位同志见我来过几次,觉得过意不去,悄悄对我说:如果你是记者就好了。战士通讯员就不能采访吗?我真想不通。但我没有因碰钉子而泄气,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第四次去采访他。经不住我再三的软缠硬磨,他终于接受了我的采访。不久,这篇稿件见了报。后来他见到我时不仅夸我?还直…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农村妇女,1985年以来,利用业余吋间学写通讯报道?改昀?先后发表稿件300余篇。被县、市评为优秀通讯员。这几年,我也深深体会到,当个女农民通讯员的难处,我上有80多岁的公婆,下有幼小的孩子,从繁重的家务中挣脱出来串机关、走学校、跑农村采访写稿,破天荒的行动在乡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各种流言蜚语讽刺打击接连袭来,“农村妇女当记者,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家中也给我施加压力,把写稿用的桌凳搬走。然而,我没有搁笔不干,反正自己有主心骨,我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相似文献   

15.
回顾自己20年的新闻实践,越发感到要保证采写稿件的真实,要有“绝知此事须躬行”的精神。在这方面,我是尝到过苦辣酸甜的。记得我刚到乡广播站做编辑正作不久,有一次,到一个生产大队采写“团结”用水的稿件。大队的一个同志介绍,这个大队的6队和7队曾因稻田用水发生过纠纷。我没有到6队和7队去做详细了解,就将这个情节写进了稿子里。结果,稿子在乡广播站播出后,6队队长找上门来,质问我  相似文献   

16.
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写新闻稿件有时也是如此。奔这个事儿去了,则采访不成功,没奔这件事去,倒写成了一篇好文章。这里面,所谓“有意”,实际上有很大的盲目性;所谓“无意”,这里面缺乏自觉性。这就要求我们去掉盲目性,在“有意”的和“无意”的采访中增强自觉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在采访中要紧紧捉住无意中发现的东西。有一次,我到衡水市赵圈乡采访,骑自行车转  相似文献   

17.
“我采访过的人,许多都成了挚友。他们和我有话说。作家要有与高智能人物相似的观察人生的理论,才能互相撞击”。这是以“怪味”著称文坛、连续四年获全国报告文学奖的作家祖慰,介绍他采写报告文学的经验。祖慰曾在散文《观上观》中,通俗地讲述了自己的这一“撞击”理论。我觉得,了解并释述这一观点,有利于培养记者、通讯员的思辨能力,提高新闻稿件的命中率。《观上观》讲的是他自己在不同年龄,  相似文献   

18.
老政委宋培松现在虽然转业到地方工作了,我也从那个仓库调到了一家医院,但每次翻看自己400多篇见报稿件剪贴本时,心中就想起那次他向我拨“冷水”。1992年底入伍后,我被分配到一个山沟仓库当油料保管员。战友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使我深受敬佩,于是,在业余时间我拿起了笔,试着把这种精神写成稿件。万事开头难。我做梦都没想到,大半年的时间,辛辛苦苦写了六、七十篇稿子,先后寄给了军内外十几家报刊、电台,竟然全都泥牛入海。我不信邪,找出自己不上搞的原因,主要是学习方式不对。之后又满怀信心地踏上了“爬格子”的征程。我报名…  相似文献   

19.
编后语     
编后语叶子或许就这么巧,这么绝,或许就在会长默默地坐在熄了灯的窗前掩卷沉思时,我却亮起了自己案上的那盏灯,忘情地编着稿件,一篇接着一篇……仿佛每一篇稿件都寄托着心中的一个梦:那是1988年走在去敦煌丝绸古道上的一个梦──同仁们呼吁要有一个自己的组织;...  相似文献   

20.
记得我初学写稿时,看到全国性报刊上登的报道中也有不少平凡的小事,便陆续采写了十几篇投去,可是篇篇石沉大海。为什么自己写的稿件没有见报呢?我把自己写的稿件,与报纸上相似的稿件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报纸上刊登的文章,看似乎常!实际上有较强的指导性,写作手法也比较新。另外,还发现每家报纸都有自己的特点,由于读者对象不同,所报道的内容也不同。于是,我把各家报纸各版所开设的栏目抄下来,记在笔记本上,有针对性地采写了一批稿件,试着给大报寄去。没料到,三个月就在全国性和省级报纸、电台见稿十*篇。一九八四年十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