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竑 《记者摇篮》2004,(7):57-57
进入新世纪。电视产业的迅猛发展对电视节目需求的质量有着很高的要求。观众呼唤精品、名牌,时代呼唤精品、名牌.电视台的生存发展呼唤精品、名牌。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电视出精品、出名牌。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在不少的电视台中.为何精品、名牌“千呼万唤”出不来?原因主要是:观念陈旧、体制落后、人才短缺、投入不足、把关不  相似文献   

2.
经济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新闻宣传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当前.随着时代与科技的飞速发展.随着观众审美需要的日益提高.对电视经济节目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对电视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电视工作者必须不断地探索电视经济专栏节目的改革.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纵观电视经济栏目.我们认为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3.
出“精品”,是时下电视界提出的口号,也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电视所追求的目标。精品的产生,缘于电视工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的文化知识、扎实的业务功底、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笔者认为,具备这样优秀素养的人才才能创造精品,我们呼唤精品的关键应该是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利用。厚积薄发出精品我们已进入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电视事业的发展亦是日新月异,观众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电视事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需要知识西广、渴求进步、作风踏实、永不自满、不断进取的专业人才。只有良好的人品才能产生精品。中央电…  相似文献   

4.
“创精品、出精品”是我们电视人叫得最响,也是叫得最久的话题。然而,每年岁末年初掰起手指算一算,精品少又成为电视人感叹的话题。电视艺术往往是一项令人颇感遗憾的艺术,许多介乎精品的作品没有雕琢成精品,每每令电视人捶胸顿足好一阵惋惜。艺术就是艺术,差“一毛子”就难成精品是很自然的事,也正因为如此,电视人才有“出精品难”的诸多感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注重树主品牌,以赢得顾客青睐,我们电视台实施精品战略,是以“精品”来征服观众。因此,呼唤精品,这不仅是观众的期盼,时代的需要,更是从艺人、电视人神圣的天…  相似文献   

5.
新闻要多出精品。这一口号于五、六年前在新闻界提出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随着新闻界改革开放发展步伐加快和社会的进步,无论是新闻媒体自身还是广大读者,都对精品新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企盼有更多的精品新闻涌现出来。新闻要多出精品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我们的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中,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必然会产生许多困惑甚至是对立,这些都需要  相似文献   

6.
刘静娴 《图书馆学刊》1998,20(2):45-46,48
如何开发报纸信息精品刘静娴(辽宁省图书馆)当今“精品”二字随处可见,什么鞋帽精品,图书精品,电视精品,文化精品等等。如此众多的精品,并不仅仅是体现出一种时尚,而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社会文化信息中心的图书馆,也应把已收藏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加...  相似文献   

7.
在世纪交替的今天,提高节目质量,多创精品,已成为时代的呼唤,观众的呼唤、电视台生存和发展的呼唤。近几年,不少电视台提出,以"节目为本,强化质量,精品兴台"的发展方针,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在各种传播媒体中,电视以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观众人数多等优势位居榜首。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电视宣传必须把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提高质量和创精品上来。那么,如何提高质量和创精品呢 ? 一、抓质量 勇于创新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都在加大改革力度,强化节目质量。尤其是电视新闻,不仅…  相似文献   

8.
“电视精品意识”之我见福建广播电视厅林爱国常常听到人们说:“电视呼唤精品”。这既表达了广大观众对电视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同时也包含着对屏幕上播出的平庸之作数量较多的批评。电视呼唤精品──观众如是说;电视呼唤精品──专家如是说;电视呼唤精品──各级领导如...  相似文献   

9.
常听电视同行们说:现在的观众越来越“挑剔”,节目越来越难办了。感叹之余,流露出一丝茫然。笔者虽有同感,但我以为“挑剔”和“难办”正反映了电视发展的规律,表明了观众、时代,党和政府对电视精品、名牌的呼唤与要求。 首先,观众呼唤精品、名牌。 “一套节目看到底,有像频道就一个”的历史已成为永久的过去,电视由单一到丰富,由“粗放”到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我们广播系统内,一个呼唤精品意识、确立精品战略、多出精品节目的热潮正在兴起。但要持之以恒地做出一系列好节目,从而达到提禹电台整体节目质量以及编辑个人的业务水平,则需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行之有效的精品战略策略。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的实践呼唤精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呼唤精品,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呼唤精品。创出精品节目,是具体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示精神,也是电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优秀电视节  相似文献   

12.
在电视宣传中实施精品战略,目的在于强化从业人员的精品意识,实现多出精品力作,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这是时代的呼唤,观众的渴望,电视人的追求,可谓众望所归。然而,要把良好的愿望变成美好的现实,电视人对栏目的精心打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创制精品谈     
时代呼唤精品,社会需要精品,受众希望有精品,广播电视工作者在奋力追求精品.多出精品,应做的工作很多,最重要的应在如何提高质量,建立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精品机制上下功夫.创作精品的关键丁关根同志指出:“精品就是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社会和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一件精品是由许多因素合成的,关键是把握三个重要环节:即选题、创意和艺术表现。(一)把握选题出精品好的选题是成功的开始.制定选题,要增强四个意识:一要增强策划意识.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策划要有预见…  相似文献   

14.
精品,已经成了新闻界的共同追求和热切呼唤,“精品年”、“精品月”活动此伏彼起,鼓励出精品的各项措施频频出台,精品力作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新闻媒体上,成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一个个“拳头产品”。实践表明,精品是宣传质量和舆论引导水平的标志,多出精品,我们的新闻宣传才能战胜平庸,摆脱浅薄,才能深刻厚重,生动引人,产生人们所期待的吸引力、渗透力和辐射力。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将求精品之志化为出精品之行,不断地向社会、向时代、向受众奉献新闻精品呢?许多有识之士提出“纸上得来终觉浅”,“涉深水…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接见《解放军报》社师以上干部时的讲话发表后,在新闻界引起强烈反响。有不少县市报的同志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结合本报工作实际,提出多出精品、提高报纸质量问题,这是非常适时的和十分必要的。这既是党委的要求,读者的期望,时代的呼唤,也是县市报自身求生存,谋发展,参与竞争,赢得市场的需要,同时,还是激励、锻炼、提高队伍,发挥报人积极性、创造性的一项措施。可谓一举数得之策,值得大力提倡和发扬。 县市报多出精品,既要清醒的看到困难的一面,又要坚定信心。本文仅就强化责任意识,努力多出精品作一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时代呼唤精品,人民期待精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所提出的“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口号,使广大出版工作者深受鼓舞。突出重点、多出精品,是出版事业依据内在规律,跃升繁荣新台阶的必然趋势。全国出版界和出版工作者从多出好书到多出精品,  相似文献   

17.
增强创优意识,多出新闻精品,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在1996年度陕西新闻奖揭晓布世之际,总结陕西企业报系统参评作品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我省各企业报努力办好报纸,多出新闻精品,培养新闻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经济新闻唱主角,体现了新闻舆论为企业深化改革、转换机制、走向市场服务的价值观。抓经济新闻,是摆在中国新闻界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政方针后,抓经济报道成为新闻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但几年来,企业报送评的作品,不只是经济新闻的…  相似文献   

18.
何谓“精品”?精,精粹、精华、精彩之谓也。精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优质产品,甚至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所谓上乘之作。那些被人们称之精品的东西,总是充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是一种凝铸着时代之魂的,代表着某个时代、某个发展阶段上最高水平的经典之作。因此,精品在相当意义上是一种符号,是一种表征着时代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化识别符号。秦砖汉瓦、唐诗宋词,皆如是也。  相似文献   

19.
论点辑录     
电视精品应是精典之作精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优质产品,甚至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所谓上乘之作。那些被人们称之为精品的东西,总是充溢着强烈的时代文化气息,是一种凝铸着时代之魂,代表着某个时代,某个发展阶段上最高水平的经典之作。精品是一种具有价值恒长性的东西,它绝不会向世俗低头,是一种去除了时代社会发展阶段上某些暂时性特征的东西,其拥有的价值度不是一个与时代的流逝成负相关的函数。精品可以在刚一面世就是火爆的、流行的,但刚一面世就火爆和流行的东西,并不一定就能成为精品。精品在数量上的稀少是因为它们都是一个时…  相似文献   

20.
把镜头对准人民群众,用形象的画面和准确的语言来反映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反映时代的生活、时代的人,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这是每个电视新闻工作者肩负的历史重任。 因为人民群众是生活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电视记者只有把镜头对准群众,对准生活,才能反映时代的真谛,才能揭示时代价值的精髓。 1996年,笔者在农村深入生活时,发现一些老年人经常聚在一起唱京剧。他们的活动像滚雪球一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加,这不仅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还因而引起了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我们便以此为素材,拍摄制作出专题片《京腔京韵唱晚情》,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不少村由此受到启发,进而起之效仿,兴起了文化文明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活动的开展。一些不良风气,如迷信、赌博等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