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的采访大多是事先瞄准目标进行的,当然也会有瞄着老虎去、打得兔子回的 遗憾;但有时也会有顺手牵羊的意外惊喜,那大多是碰巧遭遇的偶然事件。我所经历的新疆库车重大文物考古发现──“阿艾石窟”的采访报道.则属于“歪打正着”一类,带有一点喜剧色彩。所谓“歪打”,是指我在游玩中遇到了这个石窟,而当时却毫无报道的意识;所谓“正着”,是指我后来“顿悟”,又第一个报道了“阿艾石窟”,并且还写出了我国有关“阿艾石窟”的首篇论文。 差点漏了大新闻 去年11月下旬,我赴新疆阿克苏地区采访上海援疆干部。在阿克苏机场,上…  相似文献   

2.
当记者和当“官”杨尚德在我的印象里,由新闻工作岗位上调入党政机关当“重要官员”的人不少,而从党政机关领导岗位上重返新闻队伍的人不多。因此,当我8年前由国务院办公厅调到经济日报时,有些人就说我“傻”,有些老同学、老同事听说我调出了中南海,以为是“犯了什...  相似文献   

3.
《新闻前哨》2005,(6):79-79
汉川市3509工厂胡四海说:打开报纸,新闻图片出现在一版中心位置的越来越多。但是有个让人遗憾的现象,那就是“图”虽精彩,“文”(文字说明)却不敢恭维。主要表现:一是图文不符,文图脱节;二是新闻要素残缺不全;三是文字枯燥, 常有语病出现。  相似文献   

4.
西方新闻学上有句名言,叫做“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通俗而又形象地说明了资产阶级新闻猎奇的特点。无产阶级新闻并不一般地反对新奇,喜新猎奇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人类的通性。新要新得耳目一新、春风朴面、心清气爽;奇要奇得另辟蹊径、别开生面、独出心裁。住都要服从干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奋发向上的总目标,倘有违背这一总目标的新奇在,则统属被反对之列。遗憾的是,此爽新奇新闻,却时  相似文献   

5.
自年初参加解放军报第十二届新闻函授以来,为了出成绩,我憋足了劲,刻苦攻读,积极采写。可惜,时至今日,只发表了2篇“豆腐块”。每当看到其他函授学员的稿件在报刊上频频“登台亮相”,羡慕之余,为自己深感遗憾。当静下心来对自己的函授经历进行回顾时,却常常意外地发现,其实值得欣喜的地方也不少。通过对辅导书籍的认真学习,使我掌握了一定的新闻理论知识,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的采写实践中,我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更多的人与事,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过去,我写信都很费劲,与人…  相似文献   

6.
我觉得,这是我所读到的世界上最幽默的少儿小说。我在读书方面有一点点自负。所以,当张秋林先生向我极力推荐“布鲁诺和布茨系列”丛书,并建议我读一读的时候我吃惊极了,我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深感沮丧。我记得自己当时哑口无言,犹如挨了一闷棍似的。之后,我迅速地在网上搜索“布鲁诺和布茨系列”,可非常遗憾的是,网上关于这套书的资料并没有多少。但在一个私人主页上面,却保留了许多人对这套书的怀念和寻找。好书的难能可贵,就在于带给读者永恒的快乐。他们都是三十多岁的人,至今念念不忘当初这套书带给他们的快乐,还在为书中的种种细节的对错而喋喋不休。甚至还有人在为这套书的不可能再出版而绝望。这些人记忆力的清晰程度、认  相似文献   

7.
“怎样才能当好记者?”我喜欢如下的回答:“既不重复别人,又不重复自己!”记者的生命在于超越。十几年来,我不断地向旧的自我告别。到辽宁日报当记者时,发现自己当通讯员期间写的新闻作品幼稚可笑;进北京念研究生后,把在省报发表的文章付之一炬,初进人民日报记者部时,虽有6年新闻实践和3年理论反思,却茫然不知所措;今天,面对60万字新闻通讯、  相似文献   

8.
我的老伴袁秀英,今年75岁了,一辈子没进过学校门。但她却对《新闻爱好者》情有独钟。 1990年我离休后订了《新闻爱好者》,刊物上所登文章我篇 篇必读,从 而学 到了 不少 写作知识。10年来,我在各级新闻单位发稿千余篇,多次受到县、市领导部门表彰。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成了全县闻名的“优秀通讯员”、“特约记者”和“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当我把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好新闻奖杯”捧回家时,老伴笑眯眯地说:“你得这荣誉,可是《新闻爱好者》的功劳呀!” 一天,我想找一本《新闻爱好者》查个资料,翻箱倒柜,竟连一本…  相似文献   

9.
当书架上新闻学研究的书不断增加时,人们却产生了一种遗憾和忧虑:研究新闻业务的书尽管出了不少,但大多大同小异,从立意到叙述方法几乎同出一辙,大有“一碗豆腐,豆腐一碗”之感。正当此际,就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的研究生蒋亚平、官健文、林荣强,却踏踏实实地做了一件实事——殚精竭虑地写出了《新闻失实论》。对新闻失实这一新闻界的“顽症”,人们用各种方法加以“医治”的研究性文章已篇幅浩繁,但《新闻失实论》却是第一本系统性的专著。翻开这  相似文献   

10.
“怎样才能当好记者!”我喜欢如下的回答:“既不重复别人,又不重复自己!”记者的生命在于超越. 十几年来,我不断地向旧的自我告别。到辽宁日报当记者时,发现自己当通讯员期间写的新闻作品幼稚可笑;进北京念研究生后,把在省报发表的文章付之一炬;初进人民日报记者部时,虽有6年新闻实践和3年理论反思,却茫然不知所措;今天,面对60万字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以及新闻学译著、著作时,对于记者职业仍然惶惑不安……  相似文献   

11.
“我的许多说法,遭到严重有悖于本义的‘概括’,这是非常遗憾的”,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如此大倒苦水。比如,当他谈到当代大学  相似文献   

12.
“缺憾新闻”不容忽视“缺憾新闻”,这是我从一些记者的新闻报道中发现的。我之所以称其为“缺憾新闻”,是由于这种新闻使人看(或者听)过之后因其某种匮缺而遗憾——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该讲的没有讲或者没有讲清楚,受众想知道的没有说或者没有说明白,给人一个不明不白的疙瘩,使人憋得慌,闷得慌,甚或对其新闻的可信  相似文献   

13.
1994年10月,我参加在福州举行的第三次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观各报运用新闻图片的好版面如山花烂漫,听各位行家发表真知灼见如江河汇流,就有一种耳热心跳坐不住的感觉。我是一个对新闻摄影基本外行的报纸工作者,又是首次呼吸新闻摄影研讨会的学术空气,还没有把人认全,“不能安于当外行,愿谦称自己是外行的同志愈来愈少!”的大声疾呼已如雷贯耳。话语很不客气,但推进新闻改革事业的真诚可感,虽然不是冲我个人来的,却使我油然而生一种职业的紧迫感。尤其令我惭愧和不安的是,我是在这次会议上才比较完整地理解和接受“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新闻思想,而这一新闻思想的提出已有多年,并在中国报纸的新闻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   

14.
在夜班与稿件打交道时常遇到一些“险情”,深感有些报道人员对“新闻真实”缺乏应有的坚持。前些天为军报通讯员培训班学员讲课时,我先当场做了一个小调查:“了解‘客里空’含义的请举手!”遗憾的是,在40多位学员中举手的只有1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帮助刚步入新闻工作行列的同志切实了解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报道失实的危害,同时提醒“老新闻”们自觉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确很有必要。新闻为什么必须完全真实?这首先是由新闻的属性决定的。什么是“新闻”?陆定一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由此可见: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事…  相似文献   

15.
杨天庆 《新闻三昧》2006,(11):44-44
陈忠和是哪位?他就是最近荣获2004年度中国十大风云人物称誉的现任中国女排主教练,率领中国女排重夺失去17年冠军的那个人!一次,陈忠和先生在电视屏幕上回答女主持人关于“你对媒体有什么要求”的问题时,郑重地声称:“当我比较顺利,带领女排取得好成绩时,你别把我说得什么都好;当我们遇到挫折和苦难,球打得不好时,你别把我说得什么都不是。”他是在“比较顺利”的情况下提出这个问题的。因此,就更值得咱们深思辩证唯物主义者承认,世界任何事物都不会十全十美,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我们的某些新闻采编者,却总习惯用形而上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档案与新闻内在的联系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新闻追求的是“新”事实;而档案追求的是“历史”事实。所以.当人们一提起新闻.大家的感觉是“活、鲜”;而说起档案,则给人的感觉是“故纸堆”。其实.档案与新闻不仅有许多内在的联系,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使是被历史尘封了多年的档案.也能以旧翻新.成为人们今天热衷追寻的新闻。但是,当我们仔细地观察“新闻”和“档案”的构成时,可以非常清晰地发现,构成新闻和档案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事实。离开了事实既不  相似文献   

17.
就我所接触到的人看,大部分搞新闻的同志都是从文学梦中走出来的。而且总是旧梦常温,有的终于成了作家,如我省的张一弓;而更多的则难以成梦,落个终身遗憾,甚且迁怒了新闻工作,说搞新闻是错投了路,误了前途,要不然我便如何、如何……文学梦是美妙的,但搞新闻也并非就是文学的克星。相反,我有幸在新闻的道路上走了一程,我倒发觉这“搞新闻”有点象“搞文学”的席梦思呢!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我做了一个文学的好梦。那是1983年春天,南阳市武装部让我去搞新闻报道。我有点忐忑,象许多同志一样,怕搞新闻破坏了自己  相似文献   

18.
在河北地面,知道我真实姓名的人不多,知道“杨柳青”的人却着实不少。到各地、市、县、工厂、农村去采访,好多次出现这种情况:当一道去的同志向对方介绍我说:“这是我们报总编室副主任储瑞耕”,对方说着“久闻大名”,笑着伸过手来同我相握,可我能感觉出来,那“久闻大名”4个字是套话,很勉强;那笑,是为了表示客气;因为那手,握得松松的,不过礼节性的罢了。而每当介绍到我就是“杨柳青”时,对方就会两眼瞪大,放出别一种光来;话就往往成了“啊!”一个叹词;而那双手,会  相似文献   

19.
剪报本也能当“红娘”?也许很多人都不相信,但剪报本确实为我当了“红娘”,而且还成功了!当兵6载,年逾23,我还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贵族”,父母却为独生子急得嘴角起泡。好心的亲友虽给我介绍了几个,但终以“Goodbye”而结束。去年12月底,父母发来指示:休假回家,给你找媳妇!我正踌躇该不该回去,当时新闻报道工作很忙,我能鞋底下擦油吗?得知情况的领导干脆替我请完假,不由分说“撵”我回家。我只好收拾行李。啥也没买,只带上新闻书籍和剪报本,还有两个三等功奖章、优秀士兵奖章,就算给父母一个惊喜吧。回到家,我屁股还没坐热,父…  相似文献   

20.
刊中报     
师徒缘○许健 “师傅”调走了,我蒙了。事情来得好突然,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一年前,从未涉及报道工作的我被调到院政治处从事新闻工作。对我传帮带是政治处协理员王翠玉,我亲切称她为“师傅”。“师傅”先是给我进行新闻基础知识补课,从采访、观察、琢磨到最后的下笔、修改、投稿。“师傅”还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心得体会一点一滴教给了我。从第一次采访到第一次用稿,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自己名字时的激动心情。当我兴奋地拿着“小豆腐块”跑到“师傅”面前,“师傅”也笑眯了双眼:“哟,处女作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