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别是当Internet的兴起和其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闯入媒介市场,闯入百姓生活之后,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这也使得媒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特别是作为三大传统媒介之一的报纸,受到的冲击更大。为此,各家报纸为了争得一席生存的空间,吸引受众成了当务之急。各家报纸在扩版、增刊、加大信息量的同时,更重视在报纸的高质量、高水准上做文章,大打精品战略这张牌。以精品赢市场,以精品求生存。 编辑的精品意识与舆论引导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人们的观念有了重大突破,在知识、信息这些“精神食  相似文献   

3.
编辑的精品图书意识孙鲁燕一、精品图书与目前的市场状况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使我们面临着各种挑战。今天,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使编辑的意识、观念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编辑只管伏案编书,对其他可以不闻不问的局面已经被打破了...  相似文献   

4.
报刊编辑作为媒介信息“过滤”的“把关人”,其素质高低决定着报刊在读心目中的地位和市场选择中的命运。近年来报刊竞争激烈,一些报刊编辑滋生了浮躁情绪.丢掉了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扩大报刊影响,争取读和增加效益,或盲目追热点、赶浪头、踩着别人的脚印走;或重复别人,照搬照套,一味效仿;或舍不得下功夫,认真把好政策关、审读关、字关,致使疏漏差错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既有学风上的又有风上的,不及时纠正会严重影响报刊的质量,贻害无穷。强调报刊编辑树立精品意识,倡导多出精品,有助于遏制这些问题的发展和蔓延,端正学风和风。  相似文献   

5.
学报编辑的精品意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6.
报刊编辑作为媒介信息“过滤”的“把关人”,其素质高低决定着报刊在读心目中的地位和市场选择中的命运。近年来报刊竞争激烈,一些报刊编辑滋生了浮躁情绪,丢掉了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着扩大报刊影响,争取读和增加效益,或盲目追热点、赶浪头、踩着别人的脚印走;或重复别人,照搬照套,一味效仿;或舍不得下功夫,认真把好政策关、审读关、字关,致使疏漏差错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7.
一本或一套好书的出版,人们常常称赞编辑有见识有眼力,这丝毫不是过誉。当然,在作品中凝聚着作者的无数心血;而编辑的精心筹划和辛勤劳动,决定着一本书的命运,是人所共知的。在识别人才中,要有伯乐的眼力,而在识别书稿的优劣中,同样应有伯乐的眼力。编辑的战略观,正是编辑知识广博、观察锐敏的根本表现,也是编辑运筹帷幄、决策书稿才能的表现。提到战略观,有人可能提出异议。例如认为“编辑编书稿,讲什么战略观”,“总编辑可管战略,编辑管策略就行了”。把战略和策略分割开来,事实上是行不通的。战  相似文献   

8.
韦君宜的编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范 《编辑学刊》2004,(5):41-44
韦君宜(1917-2002),湖北建始人,编辑家、女作家.1934年在清华就学期间,曾任<清华周刊>编辑.青年时代,投身解放区的新闻出版事业,做过<中国青年>、<抗战报>的编辑.在她的主持下,<中国青年>成为新中国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1953年她担任<文艺学习>主编,取得巨大成功,与<旅行家>主编彭子冈、<新观察>主编戈扬、<文汇报>主编浦熙修一起被誉为新闻出版界的"四大才女".1959年任<人民文学>副主编,1960年后任作家出版社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为缓解文革造成的书荒,她主持了近50种文学名著的出版工作,引起巨大反响,成为新时期文学出版社复兴的先声.韦君宜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对书刊的编审有丰富的经验和感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了她的<老编辑手记>,辑入她在编审工作中关于编辑职业道德、专业素养、选稿标准、作者培养等方面的讲话和文章,是我们学习韦君宜编辑思想的极好材料.  相似文献   

9.
编辑工作涉及三种人:读者、作者和编者。三者之中,读者的概念最为广泛,指的是某种不那么确定的社会群体。读者的地位也最特殊,它是作者和编者的服务对象。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者(特别是编辑出版人员),都不能无视读者的存在,都不能没有自已的读者观。编辑出版人员的读者观问题,关系极大。正确的读者观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条件。在开放和竞争的环境里,尤其如此。编辑学上的读者概念广泛地说,凡是看到著作物的人,都是  相似文献   

10.
编辑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与印制、发行、宣传等构成出版经济流程的循环系统。所谓编辑主体,则是指通过选题、组稿,对即将投入出版生产的各类书稿进行审读、加工的职业劳动者。编辑的市场营销观,直接制约和影响编辑主体劳动价值的实现,制约和影响出版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的推进。编辑在市场空间中的角色定位市场是编辑主体的职业劳动空间。在产品经济、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年代,编辑主体与市场运行之间的联系几乎被隔断,出版物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听命于“征订包销”这种单一的经营方式。于是乎,有些人荣于出版家,耻于出版商,甚怕在涉足流通即市场之后沾得一身“铜臭”;有些人醉心于“书斋型”、“家庭式”的编辑劳作,唯恐文人的清高会在市场的搅拌下扭曲变形。缘此作进一步分析,这种变态心理中实际上内含了这样一种模糊的思维定式:即出版商是资本主义的,出版家是社会主义的。包括编辑劳动在内的出版经营被人为地刻上了“姓社”、“姓资”的烙印。历史和现实给出的正确结论是:出版商并不仅限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壤,同样也适宜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壤;从出版文化积累的层面上审视,出版家未必就是社会主义的“专利”,在资本主义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同样也不乏有为积累和...  相似文献   

11.
精品图书的出版,关键是工作,特别是编辑工作。对一个杜的社长和总编来说,就是要有精品的战略眼光和胆识,敢于和善于策划、组织精品图书的生产,为精品图书的诞生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当然首先要有一流的选题,一流的书稿,一流的编辑,这都需要我们进行精心的策划和具体的组织工作。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出版经费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学术著作出版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对此我们也深感不安。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是数码印刷行业继续快速发展的一年。纷繁多样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助力了行业的发展。《数码印刷》2006印艺精品“编辑推荐奖”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市场优异表现奖”,评选出颇受市场青睐的产品;二是“强劲上市新品奖”。评选出具有技术亮点或功能亮点的市场新品。希望通过我们的评选。能够梳理数码印刷行业的印艺精品。也能为数码印刷的用户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加强图书的市场竞争力,必须不断提升图书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编辑人员的创新能力,加大对图书人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增强图书编辑的精品意识。本文主要对图书编辑的精品意识进行分析,探究图书编辑精品意识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一、精品图书的思辨精品图书,既反映文化发展的水平,也代表文化繁荣的方向。一部精品图书的影响力,往往胜过几十部甚至几百部一般性作品。精品图书必须是政治要求、质量标准和受读者欢迎程度的综合反映,以及实现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那种认为搞“精品”一定赔钱,片面...  相似文献   

15.
16.
文章从"编辑—崇高的职业"、"编辑工作的最高追求是出版传世之作"等七个方面论述了刘杲关于编辑职业、使命、地位、责任、作用、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见解和观点,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科技期刊编辑现状的分析,阐述作为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8.
新闻编辑的生态观,就是在编辑流程中新闻编辑将生态理念运用到策划选题、组织稿件、版面设计、创立品牌栏目中,根据客观编辑生态环境形成科学决策,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试论编辑的信息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编辑的信息观.  相似文献   

20.
中青年编辑(我更愿意表述为第三代编辑)历史使命如果可以运作,就必定是新的国情与出版形势催生的新编辑观引领之下的实践活动。新编辑观是相对于近四十年来的编辑传统而言的,新编辑观的追求是对传统的继承与扬弃。什么是新编辑观,我们只好说它是适应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编辑新观念新概念,它绝对不是所谓编辑学,也并不一定是一种理论体系,说它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循的一套工作新思路或许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