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霓 《新闻知识》2004,(3):58-58
我写过1篇小《永远何其多》,讲作和报、刊、台用“永远”做题太多,发表在2002年8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报》上。但当时我并没分析哪个梨子酸,哪个梨子不酸。结果到羊年“风”仍未止,只好再次给“永远”号号脉,扎扎银针。  相似文献   

2.
刊中报     
《刊中报》自8年前创刊至今,已出刊百期_我们不想用不适当的奢侈方式去纪念它,只希望广大通讯员记住:在学习写作的道路上,你曾有过一个诚挚的朋友。当《刊中报》创刊之时,我们听到两种意见。一种是:新闻理论杂志办《刊中报》不论不类;一种是:新闻理论杂志办仔1中报》既可使刊物版面活跃有生气,又能为各种兴趣的作者提供综笔的困地。我们根据为办好军报服务,为通讯员成才服务的办刊宗旨,毅然选择了“办下去”。经过8年的实践,州中报》这枚小花终于在通讯易C中活了起来。我们几乎每天都收到数篇通讯员给仰1中报》的来信来稿,占…  相似文献   

3.
报纸上有名,电视里有影。广播中有声。近些年,《解放军报》特约记者冯金源在第二炮兵的新闻队伍中干得比较“红火”:平均每年在《解放军报》上用稿超过60篇,在《火箭兵报》上刊稿300篇以上;连续6年被《解放军报》评为优秀特约记者,连续7年被《火箭兵报》评为优秀驻站记者,连续17年被第二炮兵政治部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先后4次荣立二等功,9次荣立三等功;被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与《中国青年报》等13家中央级新闻媒体聘为特约记者;共发表新闻文字和摄影作品5000余篇(幅),先后出版了110余万字的新闻作品集“苍穹系列”第一卷《剑指苍穹》、第二卷《剑啸苍穹》。看到这样一组数字,相信会有不少同仁对冯金源这位“梁山汉子”竖起大拇指的。  相似文献   

4.
我从60年代初涉新闻工作起,就与这全军唯一的新闻业务刊物“认了亲”。我一期不漏地读;也经常投个稿,至今共刊登了30多篇。凭这两条,我给自己“评”了两个“先进”:“热心读者”和“积极作者”。往事如烟,不堪悉记;但有一篇小文章,我却终生难忘。那是1981年,《解放军报通讯》第10期,刊登了我的写作杂谈《力求有一句自己的话》,全文连标点符号在内共237个字,是那30多篇刊稿中最短的一篇,而对自己在激励进取精神、提高业务素质和修养学风、职业操守等方面所起的自律作用,却是很大的。这篇小文章说的是,一篇文章,至少应有一句…  相似文献   

5.
在林贤治的《人间鲁迅》一书中,读到这么一段:“孙伏园主编的《晨报》第七版.由鲁迅命名为《晨报附刊》,带有一定的独立性,开创了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先例。”使我长了见识:一是今之报纸副刊,原来写作“附刊”’,二是副刊“带有一定的独立性”,三是当年”开创了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先例”的是鲁迅。 后读《鲁迅年谱》,在1921年10月部分,又见这么一段:“北京晨报自12日起.将登载学术文艺之第七版独立,另出四开小张,取名《晨报副镌》,亦称《晨报附刊》,随报附送。”据编者孙伏园说:“原来‘附刊”这名字是鲁迅先生取…  相似文献   

6.
1997年。是我们松藻矿务局的对外新闻报道工作“高产优质”的一年。全局147人在中央省市主要的“九报一刊”上发表各类新闻稿1200篇,夺得了重庆市煤炭系统的”重煤杯”新闻意赛(甲组)第一名。实现了(1995──1997年)的第二个“三连冠”。其中;各版头条115篇,在《人民日报》上搞5篇,《经济日报》上稿7篇、《工人日报》上稿72篇(各版头条25篇)、《中国青年报》上稿3篇,这在我局新闻报道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新闻业务研究成果有较大的突破。去年,在重庆煤炭系统首届新闻论文评选中.我局有8篇论文获奖。这标志着我局新闻报道工作已…  相似文献   

7.
1998年2月,在山东省县市报研究会、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1997年山东省县市报新闻奖评选中,我与本报一位同志合写,本报总编辑、通讯员配照的通讯《“茄子王”石其富的故事》(刊于《肥城市报》)1997年12月18日一版头条),被评为一等奖;我采写的消息《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实力(肩题)、市商业系统举办“岗位技术练兵大比武”活动(主题)》(刊于《肥城市报》)1997年9月27日二版头条)获得三等奖。在众多的优秀作品中,这两篇作品能够获得殊荣,一个主要因素是,文章内容紧跟了时代发展的步伐,经济宣传在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8.
杨勇 《军事记者》2013,(11):70-70
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火热生活,写出的稿子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有思想的深度。作为报道人员,只有到活水中,才能逮到活蹦乱跳的“大鱼”。就拿我最近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一篇题为《“新闻发言人”列入训练内容》一文来说吧。写这篇稿子时,我们单位正在与兄弟单位联合开展首都防空军事演习活动,采访期间.我无意中看到了师宣传科干事张涛手中拿的一份“军事新闻发布会脚本”.这立刻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感觉这里面肯定有“文章”。  相似文献   

9.
当我收到函授中心寄来的第十期《军事记者》及《函授月刊》时,正生病住院在病房输液,窗外下着绵绵细雨,深秋的风透着一丝寒意,我吃力地用左手翻开《军事记者》,翻着翻着,突然在“函授之页”我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刊登在点评文章专栏中,是篇不成熟的小言论,虽然我没有激动万分,但是一股暖流已经从我心底涌出……回想参加函授学习以来,我从一名技术干部调整为宣传干事,从一名单纯的文学爱好者向专职新闻报道员过渡,离不开函授中心编辑老师们的辛勤工作和谆谆教导。就拿刊登的这篇小言论来说,虽然没有被军报选中,但是我依然非常高兴,因为小言论后…  相似文献   

10.
“盘点”去年刊稿的数量,令自己也惊讶:在省、市以上新闻单位刊稿138篇,其中中央级新闻单位21篇。分别被《人民铁道》评为百佳通讯员,被《中国企业报》、《经济早报》聘为特约通讯员,被江苏《党的生活》杂志聘为特约评刊员。你要我对投稿“招数”实话实说,那就是要树立通讯员投稿的“负责观”。对事实负责。这是对通讯员最重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已从事业余新闻写作四年。四年来,我坚持工作和写稿两不误,并以写稿推动工作,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先后在《湖北日报》、《中国企业报》、《法律与生活》、《财政》、《新闻知识》等国内九十家报、刊、台发表了四百多篇稿件。现就零碎体会谈一点。时间,来自“化零为整”众所周知,写稿需要时间。我几乎一直从事办公室工作,近年又被“提升”为办公室负责人,工作是  相似文献   

12.
刘正权 《军事记者》2005,(11):34-34
刊于《人民军队》报的通讯《新川和他的妈妈们》,在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的评比中荣获三等奖。应《军事记》编辑之约,我在这里谈谈这篇稿件“出笼”的经过和一些采写体会。  相似文献   

13.
读者之声     
河南临颖县北街学校郑颖勇:为了能够写好通讯,掌握写作技巧,我自费订了《新闻与写作》杂志。其中“写作杂谈”、“当好通讯员浅谈”、“刊林漫步”、“采写体会”、“新闻标题写作”等栏目成了我的入门课程。通过学习,我及时地报道学校和其他单位新近发生的大事。仅两个多月时间,县教委主办的《教育简报》上已有我8篇文章发表,其中一篇杂文《莫使升旗仪式变集会》被推荐到省级报《教育时报》刊登了。4篇通讯已在市电台播出。现已被吸收为电台通讯员。  相似文献   

14.
起步     
高中没毕业我就喜欢上“爬格子”。1987年初,经我们上蔡县大路李乡通讯组组长熊建国介绍,我与《新闻爱好者》相识了,从她那众多的栏目中,我学到不少东西,不到半年投稿70多篇,在县广播站、《驻马店报》见稿6篇。1987年底,我应征入伍,在紧张而艰苦的军营生活中,我没有忘记《新闻爱好者》,战友董康、晓峰、贺宗庭、周广山,平时爱读爱写,一看到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业余作者,近年来经常向各级报刊电台投稿,迄今为止已左国内近八十家报刊电台上发表稿件三百七十余篇。通过投稿,我发现绝大多数报刊对作者都是很尊重的,但也确有部分报刊从不同程度上“冷落“了作者。据我归纳,目前报刊对作者投稿作出的反应大体上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日“特别积极型”。报刊收到作者的来稿后,及时向作者发出“收稿通知单”或“用稿通知单”抑或退稿信。稿件一经采用即寄报(刊)样和稿酬。《法律与生活》、《秘书之友》、《人才开发》等报刊就属于此种类型。二曰“积极型”。报刊收稿时不向作者发出任何“信号”,若刊用就寄报(刊)样和稿酬,不采用则  相似文献   

16.
找报纸     
8月16日上午,信阳县十二三里桥乡莲花村青年农民李选伟为找一张《河南农民报》,在屋里闹翻了天。他弟弟小二在屋檐下哭着:“我没拿,你为啥打人,嗯嗯嗯……”。“你没拿,鬼拿了?难道它会飞?”正在菜园拔菜的李大妈,听到两个儿子在屋里闹,把菜往篮子里一丢,说: “大鬼娃子,为啥事,你又把他惹得汪汪叫?”“谁叫他拿我的报纸呢?”“我没拿,他冤枉我,嗯嗯嗯……”小二哭  相似文献   

17.
1981年1月4日,《中国青年报》独出心裁,率先在全国首家创办“星期天”刊。 1984年10月,被誉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报纸,发行量曾达900万份的《参考消息》,再次拿出绝招——增加周末版。此前此后,《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报纸也相继增加了“星期天”和“周末”刊。于是,一种新的报样悄然产生了,我暂且称之为“附报”。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政治风云际会,人的取名、别号,往往能折射出特定的社会政治思潮。“两报一刊”与“本报特约评论员”这两个报章上的署名也同样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紧密相联。 “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即今《求是》杂志的合称。“两报一刊”联合发表编辑部文章或社论则是“文革”的产物。“文章”初期,通常是以  相似文献   

19.
前几天,翻阅鲁迅的《华盖集》,看到一篇《北京通信》,开头写道:“昨天收到两份《豫报》,使我非常快活,尤其是见了那《副刊》。因为它那蓬勃的朝气,实在是在我先前的豫想以上。你想:从有着很古的历史的中州,传来了青年的声音,仿佛在豫告这古国将要复活,这是一件如何可喜的事呢?”这是一封多么热切的信。字里行间洋溢着鲁迅先生对河南人“蓬勃的朝气”的热切支持,并看到河南青年办的报纸,感到非常快活,这是一件“可喜的事”。鲁迅先生的评价,实事求是,没有半点客套。他一向对人对己都很严格,杜绝虚假。鲁迅先生是在收到报纸…  相似文献   

20.
给报社投稿,贯在“认真”二字,写“第一稿”更是如此。因为“万事起头难”,所以成功之后其乐无穷。《文汇报》“学林”专刊曾于1982年辟“古文今译”专栏。我对古文也有爱好,心里痒兮兮的,那年下半年我翻阅了十几年古文资料,选译了一篇《钱县令得檄捕蝗》,1983年2月21日给用上了。后来这篇课文又编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今译》一书中。这是我第一次给《文汇报》写稿。1988年初,我阅读《中医药信息报》,得知“中医幻想家”专栏征稿讯息。我学中医四年,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写了一篇《二十一世纪“服”药畅想曲》,很快便见了报,而且一字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