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沉默     
梁实秋 《出版参考》2006,(11):14-14
我有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有一回他来看我,嘴边绽出微笑,我知道那就是相见礼.我肃客入座.他欣然就席。我有意要考验他的定力.看他能沉默多久.于是我也打破我的习惯.我也守口如瓶。二人默对,不交一语。壁上的时钟的答的答的声音特别响。我忍耐不住,打开一听香烟递过去.他便一枝接一枝地抽了起来.巴答巴答之声可闻。我献上一杯茶.他便一口一口闻。我献上一杯茶.他便一口一口地翕呷,左右顾盼,意态萧然。  相似文献   

2.
大约是5月中旬的一天.副总编周志春把一组报道(四篇)交给我,让我看一看,他曾请一位编辑代他看看.谈谈感觉。半小时后.编辑把原稿退给了他。志春说:“我想.一组稿件.记者肯定是下了功夫的.里面就真的设东西啦?”我问:“你想让我做什么?”“你看一看.它是应该枪毙的稿件吗?如果不是.你帮忙编辑一下。另外我想通过这件事.或许可以在编辑问题上形成一些共识性的东西。”我很高兴。记者会刚刚开过.记者们给编辑部提了些意见.多是关于用件编辑问题的。会后.我写了点东西.希望问题能够很快解决。但现在看.我性急了些。记者…  相似文献   

3.
荣浪 《出版参考》2007,(4):49-50
我来到内蒙古多伦的时候.正是炎夏天气。 不巧会馆正重新修缮.馆内一片狼藉.人家谢绝了我的请求.拍摄工作进行得极为艰难.我只好先从收集资料入手。每当夜深人静,星月高悬的时候.我才支起三脚架开始拍摄。  相似文献   

4.
金钱的烦恼     
我兼任县委常委体验生活.县委常委属于副县级,算富又不算富。就无“梦中天堂”之乐。老习难改。我不仅不喜有些人的梦中天堂之乐.还将此“乐”视为烦恼。无人将我这“副县”看为官。我身心轻松.乐不可支。料想不到.我的一位忘年交晋升为市长,市长刚到位就看望我一次.使我失去算富又不算官的乐不可支.切切实实地烦恼一次.  相似文献   

5.
有关我的家庭档案的故事.是从我和我女儿之间的书信来往说起的。我结婚较晚.生她也晚.我是在32岁的时候才生的她.所以当她是掌上明珠.加上当时家庭的条件不错。从小我就有意识的培养她.从一小会说话的时候就教她唐诗啊、英语啊(因为孩子的爸爸是英语翻译).  相似文献   

6.
曼哈顿故事     
很多很多年以前,当我第一次来纽约的时候.有天早上我去逛华盛顿广场公园。我好像是站在喷水池附近.突然听到后面有人用英文喊。“Mr.Zhang!”我觉得奇怪.回头一看.发现是一个一副学生打扮的年轻黑人,右肩挂了一个小帆布包.左手拿着一叠唱片.满脸笑容地向我走过来。而且继续用英文问我:“张先生,你不记得我了吗?”  相似文献   

7.
在我幼年的时候.父亲对我的教育很宽松.并不仅仅是要求我努力读书。 我记得.他时常会在夜深人静时.关上电视.给我讲一些古书上的故事,故事结束后,问我,都讲了什么样的道理。我还似懂非懂的时候,是他总结故事的意思。有些故事是告诉我做人要善良;有些故事告诉我不学无术最终会抱憾终身;也有时,  相似文献   

8.
二十年前我在家乡中学做教书先生。由于生活的窘迫.便自愿申请去了小学.那里离家近.以便兼顾一些稼穑之事。正赶上全乡小学通考.每位教师负责批一道题.我被指派批语卷中的组词题.用“打”字组词.见组成打柴.打猎、打扫,我信笔打对号,组成“打人”的,我便给打错号.我默默地批下去,感到有些怪异。  相似文献   

9.
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文章写了一些.议论也发表了一通。我看过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无价值.不如实实在在地干几件事好。  相似文献   

10.
于友 《新闻导刊》2006,(3):52-52
1935年9月.我在上海新创办的《立报》当练习生,开始学习新闻工作。当时有机会阅读全国许多报刊。1936年4月《大公报》在上海创刊,我发现了它的一个“亮点”——旅行通讯。署名“长江”的西北通讯很有特色.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流利的文笔.引起我浓厚的兴趣.我曾把它当成学习的教材。我当时不禁感悟到.当记者.就该有长江那样的学识和本领.能报道大家关心的大新闻。1937年.我曾给长江写过一封信.表示了我敬慕的心情。  相似文献   

11.
“严”派令我痴迷 1980年.我如愿分配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有一天.我拎着两壶开水路过剧团资料室.第一次听到严凤英先生唱《牛郎织女》,她的声音震撼了我.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深深地镶嵌在我的脑海里。从那时起,我决定开始学习“严”派.那年我十八岁,正值豆蔻年华。定下这一目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到处寻找严凤英老师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在我的家庭生活中.曾经遇到过无档之苦.也曾感受过有档之乐。家庭档案已成为我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我患了腹胀的病.多处求医无效.后来被一位老中医的三副中药治好。两年后我的病复发,再次找那位中医治疗.他也不记得原来用的什么药.怎么治也不见好.因个人门诊没有病历档案.原来的处方无处查找,我也没有保存.不得不采取手术治疗,使我受尽病痛折磨。因此,我想到了建立个人病历档案,于是我就将我和老伴过去看病的报告单和处方等进行了整理,还将每种病的症状、诊断结果和有效处方进行了登记.  相似文献   

13.
声音     
《网络传播》2005,(3):19-19
“网络作为媒体,它的形式并不重要,影响力才是问题的关键.每天关注新闻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习惯.要是不让我看新闻.不让我知道这世界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哪怕只有一两天.我也会受不了。电视、报纸与网络我都会关注,相比之下.我上网可能会更多一点,网上的信息毕竟要快得多。”  相似文献   

14.
韩南教授     
韩南(Patrick anan)教授是我在哈佛大学的同事.也是美国汉学界我最敬仰的学者。他的本行是古典小说.而我的专业是现代文学.本来该是“隔行如隔山”.然而我和他的学术关系却特别密切.最近这两年在哈佛.甚至每隔一两个礼拜必聚会一次。共进午餐.我藉此也向他请教学问。去年(2002年)秋季,我开了一门晚清翻译小说的研究生讨论课。他竞主动前来旁听.于是我邀他主持几场讨论:从林琴南的《茶花女》到《茄茵小传》,从《昕夕闲谈》到福尔摩斯,他如数家珍.而且逐字逐句地推敲对照.使我这个粗枝大叶见林不见树的“学者”不胜汗颜.  相似文献   

15.
我与摄影“一见钟情”。在我上大二的时候.我惊喜地得到了父亲送的一台单反相机.第一次接触摄影我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了。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蓝天、绿树和鲜花.让我能够作为一个亲密朋友与小鸟对话.和绿草细语,同清风述说……那时.满眼都是美丽的图画。  相似文献   

16.
志岩 《档案天地》2007,(1):27-28,42
2000年.德国一家制片公司根据玛丽塔.洛朗兹的自传拍摄了一部题为《我与卡斯特罗》的纪录片。影片上映后.这位60多岁的老妇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对当年的暗杀行动悔恨不已。“中情局毁了我的一生.它比黑手党还残忍……”玛丽塔说她只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回到故乡德国,另一个就是与卡斯特罗见面.希望得到他的谅解,“我会对他说:我爱你,我的大胡子!”“爱情的力量更为强大。我不杀他.因为我天生就不是一个杀手.我不能剥夺我所爱的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当我回首自己走过的人生轨迹时.从当初的一个艺术学校的小舞者.到京剧院的门徒.再到影视演员.直到现在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似乎我的一生要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是艺术.让我品尝到人生的丰富:让我深切体味到人生的百况。在其中.当节目主持人的经历.让我时而为之倾心,时而为之神伤,时而为之陶醉。  相似文献   

18.
上任第二天——找报道员谈话 2010年11月8日.王宁到团里报到的第二天,我就收到他的短信:到我办公室来。当时我开会关机了。直到上午12点30分我开机后.才发现政委10点30分发的信息.我心想这下完了。我急急忙忙赶到他办公室,只见他正和士官报道员王德诚谈话.了解团里新闻工作的情况。见到我,他微笑着和我握手,示意让我坐下,问道:你就是李可学,我说是的。他问我:连队的报道员队伍怎么样?我答:每个营连都有2至3人.他们工作头绪多.写稿子的时间有限。政委说:“写新闻是培养人才的一个路子.  相似文献   

19.
韩端  浅草 《出版参考》2007,(10):48-49
我从小踢足球.文化课说是上到了中专.但是实际上没钻研过什么科学知识.尽管我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在所有的高科技理论中.我惟一精通的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因为训练的时间总是漫长、休假的时间总是太短.我所理解的就是这样。放假一周,原以为可以做很多事、见很多人、吃很多饭……可是当我走进周水子机场时.感觉似乎昨天才刚刚到达这里.怎么就这么快.又要出发去集训了呢?我甚至怀疑我在家里睡得太多.某一天连睡了24个小时.把时间都给浪费掉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不老的硬汉     
杨在葆 《档案天地》2011,(11):8-11,29
我出生在安徽宿城.那时候我家还算是个“小康”的家庭.家里人给我取这个名字也是寓意宝藏的意思.也是父母在我这个小儿子身上寄托着小康人家的善良愿望。我出生于1935年.在我一岁多的时候,父亲因为脑溢血去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