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1年,红二军团驻扎在湘鄂边五峰地区的枝枳坪。部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物资缺乏。一次,贺龙提出要带红二军去搞粮食。中央代表、红二军团政委邓中夏想故意难一下贺龙,说:“你去搞粮食只能带一个班。”“一个班就一个班。”贺龙走出指挥部,像他在洪湖出去钓鱼似地向卢冬生吆喝一  相似文献   

2.
在我的印象里,戴文葆先生总是那么忙,一年到头,他不是伏案工作,就是四处奔波。近几年里,就我所知,他为人民出版社,为三联书店组约、审阅、编就了不少重要书稿,而且是一部接一部:刚刚编完《宋庆龄文集》,胡愈之的文稿就又堆满了案头……。他还时常外出,曾经北上辽宁,西去宁夏、内蒙古、山西,南下江西、湖南、  相似文献   

3.
没见赵初凡前就见过他的书画,有股子灵秀之气。听朋友谈初凡,说的是他的沉默与倔强。当然,更多的是他的国四O见初凡的时候是1993年盛夏在山东潍坊。我到新单位报到,~进办公室,见人们正围着一位上尉议论坦克飞上天的事。上尉将这一奇想变成现实——百辆坦克组成的百米巨型串式风筝放飞成功,并获当年国际风筝会优秀风筝奖。这“异想”又“天开”的上尉是赵初凡。这是初凡给我的第一印象。初凡同时具有俱乐部主任和青年画家两种身份。这两种身份密不可分。初凡生长于书香门第,受父辈教诲和影响颇深,自幼就颇有些书画灵气,后来背着画…  相似文献   

4.
戴文葆同志生于1923年。他是复旦大学法学院的高材生。1946年,正值风华正茂的年岁,他出任了《大公报》国际版的主编,并为该报写社评。从此,开始了编辑生涯。四十多年以来、戴文葆同志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三联书店、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工作,现在是三联书店的编审。解放后,他一度受过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他坎坷的道路并未磨灭  相似文献   

5.
李晓晶 《出版史料》2010,(3):98-104
戴文葆先生病后离世远行,一年多来,他在出版社的许多老领导、老同志都沉浸在浓重的哀伤中;全国出版界与他相识相知的朋友们及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们也都沉浸在深切的追思中。戴文葆先生那忠厚正直的高风亮节、严谨勤恳的工作作风和数百万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宋应离 《出版科学》2013,21(4):111-112
在中国当代出版界,提起戴文葆先生,无不众口一词称赞他是一位杰出的编辑家、出版家和著作家。先生于2008年9月7日去世后,回忆悼念他的文章频频见于报端。为全面缅怀记述展示他一生的编辑业绩,适值2012年10月当他90诞辰之际,人民  相似文献   

7.
刘洪军,北京军区某集团军机关一名普通的俱乐部主任。就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正连职军官,利用1999年3月至10月在国庆阅兵车辆指挥部负责文化工作之机,用照相机真实、生动地记录下了参阅官兵的训练、工作、生活镜头,并在阅兵结束后,结集出版了一本题为《世纪大阅兵》的纪实性画册。这些照片充分展示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精神风貌,为参阅部队提供并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刘洪军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1987年底,刘洪军怀着报效祖国的心愿从湖北十堰应征入伍,到冀中某部服役。新训期间,团里派人为新兵照像,刘洪军满心欢…  相似文献   

8.
日前,闸北区档案局深入铁路上海站北广场旧区改造指挥部,就加强北广场旧区改造档案工作进行了动员与辅导,北广场旧区改造指挥部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铁路上海站北广场旧区改造项目是全市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又是闸北区首块实施“阳光动迁”的基地。区档案局根据有关规定,对该项目档案进行重点临管,并从工程项目一开始就加强档案工作的指导,以确保该项目档案的完整、齐全。  相似文献   

9.
戴文葆(1923~2008)先生从15岁起便开始接触报纸编辑业务,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工作,编辑、出版了大量哲学、社会科学书籍,如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高名凯的《语言与思维》、陈登原的《国史旧闻》等.他还参加了《世界知识年鉴》的设计与定稿,协助范长江编辑了《韬奋文集》,为吴晗整理了约三百万字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改编和校勘了《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编辑了《严复集》等.戴文葆自早年踏人编辑这个领域,其后便将自己一生所有的才智、心血、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编辑这个传播人类文明、传承文化的事业中,并自始至终以自己是一名编辑而骄傲和自豪.桂晓风先生在《怀念戴文葆同志》一文中说:"戴文葆先生在许多讲话和文章中,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都把自己看作是一名编辑,认为当编辑是人生有幸."  相似文献   

10.
戴文葆先生     
周实 《出版史料》2011,(2):55-57
那天,钟叔河告诉我,他写了篇纪念老戴的文章。我问他是哪个老戴,他说戴文葆,我才知道他去世了,而且已经三年多。我自交出《书屋》之后就没和他再有联系,也曾想过给他写信,但想想,何必呢,他的年纪那么大了,身体又不好,想做的事也很多,  相似文献   

11.
《射水纪闻》是戴文葆在逆境中所作的方志作品,更体现了他在特殊年代忧国忧民、尽所当为的品格。分析其跋语形式的评论可以看出戴文葆是一个勇于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对党和国家大事常有深入、冷静的观察和思考。《射水纪闻》意义特殊,需要给予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今天打开计算机写文章来怀念戴文葆同志,心情很复杂。首先是非常沉痛,像人民出版社召开的戴文葆同志追思会上张惠卿同志所说,至今不敢相信戴老已经不在人世。另外,在心中由衷升起的更多的是崇敬。戴老是中国编辑界一位不可多得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为我们的职业作了注解,树立了一生挚爱编辑工作和高水平发挥编辑职能的榜样。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的书画就像他的文学作品一样,很有特色,他被媒体传为中国当代文坛稀有的兼融书画的“奇才”。最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贾平凹书画》一书,共收入他的书法绘画作品一百五十_幅,全面概括地体现了贾平凹七画的艺术特色。平凹的书法,粗看就像他的为入,带着几分敦厚和质朴,没有矫揉造作,少有龙飞凤舞。但透过其不俗的用笔,巧妙的结本,稳健的意态,便能看出他对书道的深悟。那台下法度的多种书作,那字里行间时或流露的汉隶、唐措和魏碑的书风意韵,活灵活现地传达着平凹的独特灵感,流动着一个书家的沉稳静气,给人一种…  相似文献   

14.
隆冬的一天,我慕名去89820部队俱乐部采访张典才,一进屋,一股书香气扑面而来,墙上大幅装帧的毛笔书法以及桌上各类硬笔书法作品使人如同置身于艺术的殿堂。张典才自幼热爱绘画、写字,入伍前就拜了原中央美术学院一位书画导师陈宗向前辈为师。1987年小张从山东平度市入伍到古都洛阳,先后任炊事员、放映广播员,从考上士官到提干,曲曲折折的路,都没有使他放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硬笔书法讲究点、线细劲、流畅、结构匀称、挺拔、秀美的风格,用笔要有节奏有呼应、通篇造型力求完整、意境深远,给人一种悦目赏心、意味深长之感…  相似文献   

15.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年方二十六岁的烟台警备区某团俱乐部战士韩国栋,去年仲秋团在家乡即墨市老酒节期间举办了个人国画展,成了故里名人。市长和他合了影,家乡小报称誉他「绿色画家」。少年时,韩国栋就爱画画。每次放学回家,他伏在炕上照着*本掉了皮的小人书画呀、描呀,没纸了,他偷母亲买的烧钱纸画。百终被母亲发现,小小屁股挨了一顿打。村子东头有家染房,他拿着几个药瓶子去甜甜地叫几声婶子、大爷,便有了画色盛回来,在蛤涮皮里调好涂画上,那画也极有看头。参军后的韩国栋学画画出了名。部队驻地中学有位科班出身的美术教师…  相似文献   

16.
韬奋出版奖获得者、著名编辑家戴文葆、林穗芳于1995年11月1日至2日访问湖北省英山县,实地考察了当地发现的毕昇墓及墓碑。11月11日,戴文葆给本刊写了一封长信,谈了此行的观感。征得作者同意,将来信摘要发表。  相似文献   

17.
王石 《报林求索》2012,(7):155-157
<正>我很愿意为陈岩先生画作写一点感受。陈岩动手作画也晚。但却有很深的背景,很大的出处。我与他初识,只知他是一位书画鉴定家。他少年时代就师从徐震伯,谢子陶二位师傅学习书画鉴定。"文革"后,他奉命整理"抄家"书画,应有二三十万件。这让他得以从"面"的方面了解历朝历代的画风,从"线"的方面通晓历朝历代的变迁,以及又从"点"的方面体味一个又一个绘画大师的独特面貌和艺术方法。这种既有人物也有断代、且兼通史的全方位的"看"、"解读",使他对中国绘画获得超越常人的经  相似文献   

18.
防“非”指挥部的“大”小伙吕永明是南京市档案局接收整理处的一个小伙子,平时话不多,除了1.8米多的大个子外,在人群中没有什么显眼的地方,但工作起来有板有眼,认真细致。熟悉的人都说他内敛的背后透着一种沉稳、一种执着。4月下旬,在市里组建南京地区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指挥部,要求市档案局派一名人员参加时,局领导一商量,就派他了。小吕二话不说,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他被分在材料组,负责防治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的传递、收集和整理。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有条不紊地面对紧张而繁忙的工作。小吕作了一个简单的统计,5月以来近1个…  相似文献   

19.
冬夜,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汉风风火火地敲开我的家门。啊,原来是我的老战友──广空越秀山干休所所长、书画艺术家张福铭。久未相见,很想知道他在艺术上的造诣。他见我发问,神秘地笑笑,慢慢从提包里拿出两轴该好的书画:一幅是行草,一幅是国画《牡丹》。我虽不擅书画,却因喜欢品评观赏,对书画之艺术功力也略知一二。我将眼前的两幅书画挂在书架上仔细把玩,从心底进出一句赞叹:其艺术进步颇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势!。福铭非出身书画世家,更没有“科班”“的系统培训,他走的完全是一条艰难的自学成才之路。1968年入伍时,他对…  相似文献   

20.
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参谋长、第三路军西北指挥部指挥冯治纲,1908年出生在吉林省公主岭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后举家移居黑龙江省汤原县宅中乡耿贵屯(今胜利乡荣丰村)居住。日寇侵略东北后,冯治纲拿起刀枪,组织“文武”队奋起抗日,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汤原反日游击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先后任中队长、军参谋长等重要职务,指挥过许多著名战役,杀得日伪军闻风丧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