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这是两起名人涉讼的“新闻官司”。“游案”即游本昌诉名誉权受侵害案;“刘案”即刘晓庆诉名誉权受侵害案。两案都以调解结案,是近年来“新闻官司”中令人高兴的结局。“游案”,本刊去年第3期已作了介绍。上海《每周广播电视》报登了一篇文章,指责“一个靠济公抬高身价的演员”“漫天开价”,“信奉‘孔方  相似文献   

2.
震惊中外的綦江虹桥垮塌断裂案,已经进行了公开审理,几名犯有玩忽职守、受贿罪的被告,被判处死刑和有期徒刑,给这起恶性事故案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然而,此案留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深沉思考呢? 当法院宣判之后,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分别采访了本案中的4名被告,令人吃惊的是,他们在回答记者采访时,竟无一例外地声称“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判刑”。这4名被告判刑前都是被称为“人民公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周刊》2009,(26):56-58
他曾是全国人民都知晓的“学界泰斗”,是中国的“国宝”,虽然,他的研究领域在全世界,了解的人都寥寥可数。98岁的季羡林悄然长逝。而在北大新闻中心对外发布的相关消息中,季羡林的名字后面没有“国学大师“等名头,只称其为“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相似文献   

4.
“丁零零……” 10月31日,星期一。上班后我刚在桌边坐下来,办公室的电话就响起来。我的心咯噔一下悬到了半空,犹豫着慢慢拿起话筒。 “你们怎么搞的?昨天的一版标题有两个错字,太不负责了!” “请您读读文章。这是我们的一次尝试。您贵姓?” “我是兵团机关的,姓刘。文章我一定读,看你们能‘尝试’出啥名堂。哼!” 我坐下来,长出了一口气。电话又响了,是一位姓丁的读者从工厂打来的,嗓门挺大,几乎是“破口大骂”了。他也是看到报纸就来气,文章没有读。我耐心地请他读了文章再打电话来。电话再响,我没有接,悄悄溜了出来。 中午进门,几位同事兴高采烈地告诉我,有16个电话为星期日的头条叫好,其中刘、丁两位先生点名“要见见你”。  相似文献   

5.
若若 《新闻天地》2006,(1):40-43
黄永玉是个传奇人物,初中都没有读完的他,12岁闯荡江湖,做过陶瓷小工,当过中小学教员,在剧团跑过龙套,通过个人的努力,他后来成了中央美院的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工于木刻、国画和雕塑,代表作有《阿诗玛》、生肖邮票《猴》、毛主席纪念堂山水画以及“酒鬼”包装设计等。其美术成就曾获意大利总司令奖。黄永玉以画而闻名于世,被称为  相似文献   

6.
他没有大专文凭,也没有上过高中,身上只装一张《职工初中文化补课合格证书》。就是这样一位青年工人,前年五月以来,被《中国煤炭报》和省市报刊、广播电台采用新闻稿件332篇。去年,他先后被评为市、局模范通讯员,又荣获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模范通讯员”称号。他叫崔建民,今年29岁,是河南焦作矿务局李封矿工人。小伙子由于爱写爱画、工作积极,1983年被矿宣传科挑选为通讯员。从此,他开始为新闻单位采写稿件。开始,由于写作  相似文献   

7.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在66岁时,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总结画竹经验的绝句,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画竹是怎样削尽冗繁的呢?他在一幅画上题道:“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上。苏季子曰:‘简练以为揣摩’。文章绘事,岂有二道?此幅似得简字诀.”“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疏疏淡淡,何必重重叠叠?”板矫画竹,着墨不多,而县挂壁间,却能使人仿佛置身于窗外竹影萧疏、秋声飒飒的境界之中。这表明他在绘画上求少求简,绝不是为简而简,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以少胜多,在有限的画幅中含蕴无限的自然妙趣与艺术表现力。写  相似文献   

8.
有一则大家都知道的轶闻:宋徽宗时设画院,每年以考画来录取新生。一次,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应考者交卷后,应考官一连看了好多幅都不满意。正失望时,他被一幅别致的画吸引住了。原来这幅画不象先前的那些作品,或在半山腰中画座古寺,或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而是根本就没有画寺,只在白云缭绕的山下溪流旁  相似文献   

9.
2001年,曾经叱咤风云、改变了中国现代历史走向的张学良将军以101岁高龄去逝,超过百岁,堪称人中之瑞。然而,他的“生命”却是短暂的。在人生之途渐近尾声时,他回首一生不无悲怆地说道:“我的事睛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真是36岁。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枕波踏浪,艺海扬帆,是军旅画家张忠年其人其画的真实写照。现任武警安徽省总队宿县地区支队政治处主任的张忠年,自幼酷爱绘画。1975年入伍后,更是常耕不辍。20多年来,他先后临摹了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等国画大师的艺术作品,颇得精要。他的画清晰、飘逸,笔墨简炼、洒脱,画面灵动,不落俗套,诚如行家评价他说:“将水墨画的流动性、不确定性变为稳定性、确定性;将水墨画的空灵和虚幻变为丰富、充实……他的革新从另一个侧面发展了中国水墨画的传统。”张忠年的画室临近闹市,但他似乎毫不介意,只要作画,他便全神贯注地…  相似文献   

11.
在电视屏幕上我们天天可以看到很多意义不大,没有意义的画面,即所谓“声画两张皮”现象,由于画面的传播功能低下,“声画两张皮”的现象永远不可能消除。“声画结合”不具有普遍意义和理论品格。能概括电视传播声画关系的,不是“声画结合”而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声画同在”。“声画结合”论研究具有双重错位:一是从传者出发而不是从受者出发,二是以对艺术类节目的研究代替对电视传播的全面研究。本文下篇分析了画面崇拜者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强调了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分析了“以语言为基础”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对于实际工…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说过:新闻记者应有“四能”,即能想、能跑、能听、能写。在老山前线采访实习的课堂上,我们结识了一位“土记者”:他在弹雨硝烟中战斗、采访,在低矮潮湿的猫耳洞里奋笔疾书,半年写稿上百篇,见报37篇,立了二等功。这位“记者”未踏过新闻学院的门坎,没有在报社、电台吃过“新闻饭”,他叫孙善毅,在守卫老山主峰的某部五连当文书,今年22岁。来自安徽鱼米之  相似文献   

13.
还是十多年前读中学时学过丈学大师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至今仍记忆犹新。大师对“拿来”作了精辟的论述——需要“拿来”,但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今天,我也斗胆地借用大师这个“名词”说说当今文坛的“拿来主义”风。由于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对笔耕不辍的辛勤劳作者常常怀有一种崇敬的心情,感慨在文人纷纷下海的时候,能有那么多热衷于广播电视事业的仁人志士在理论园地默默地耕耘、奉献。“爬格子”是辛苦的,但一旦你思想的火花由文字变成铅字发表了,它就成了你的知识产权,那又是一份荣耀一种能力的佐证。虽然现在还没有人为…  相似文献   

14.
对记者来说,没有激情就采写不出好作品,这就像画家没有创作激情就画不出好作品一样。笔者认为,在采写中把握好“心、诗、画”激情三部曲的写作方法,能使文章生动活泼、有深度和新意。激情“心曲”的创作也叫“共鸣”的创作。有人说要热爱生活就自然会产生激情,但实质上记者在“怒”、“忧”、“哀”的心理状态下更能以不可遏止的激情采写。这也就是说,激情源于人脑平衡的需要。因此在激情创作中,首先要使采访者和被采访对象的心一起跳动,达到心灵  相似文献   

15.
贾亦凡 《新闻记者》2001,(11):16-21
当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就要来临之际 ,美国方言学会于2000年1月举行了一次“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 :“自由”、“正义”、“科学”、“政府”、“自然”、“OK”、“书”、“她”……而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和“她”。最后“她”以35对27的选票战胜了“科学” ,从而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人们或许不知 ,“她”在12世纪之前的英文字典里还没有自己的地位 ,而“她”进入汉语字典则更晚。古代汉语中没有“她”字而只有“他”字 ,中文的“她”字是由现代诗人刘半农首创的。刘半农19…  相似文献   

16.
媒体执编一忌“唯心歪”,主观武断“想当然”,无中生有乱改写,添秀不成闹笑话。如有位作者写了一篇题为《离休老干部×××当年登上总统府》的报道,原文中没有插上红旗一词,编辑却唯心主观地、想当然地加上“降下了国民党青天白日旗,插上了五星红旗”这一句,殊不知,那时还没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怎能有五星红旗插上总统府的事呢? 还有一位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是一个普通市民,七旬老人”,其实他是69岁,为了用词与普通市民四字时称,故写为“七旬老人”,编辑者又是想当然地把“七旬老人”改为“70多岁”,使作者一下子…  相似文献   

17.
刘半农首先提出用“她”和“他”并用来区分第三人称的性别问题。这个主张引起了刘半农的同事、好友的关注。周作人呼应最早,在其所译瑞典短篇小说《改革》的小弓哩披露了这个消息,“她”字第一次与世人见面(见《新青年》5卷2号,1918.8)。不过周作人虽然觉得“她”字极好,但考虑到印刷厂里没有这个字,铸造新字又会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没有接受这个“她”字,而主张仿照日语用“彼”与“彼女”区分第三人称性别的办法,用“他”字下面加一个字形小一半的“女”字表示女性的第三人称。他不只是口头提倡,并且积极实行,《改革})这篇…  相似文献   

18.
经过湖南省委书记八次批示的“湘莲案”最近又有了新的进展,该案件已经引起中纪委的关注,并责成湖南省纪委成立了专案组进行调查。而执着向上反映该案的陈昌友忘不了的是,就在2005年的冬天,他还步履蹒跚、充满无奈地走在长沙街头。陈昌友是一个“幸运”而又“不幸”的上访者。“幸运”的是他所反映“湘莲大市场”被毁的问题,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曾先后八次做过重要批示;“不幸”的是通过6年多的上访,他所反映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9.
成都龙泉驿区的李正勇,为挽救患白血病的儿子,在被称为“全球首家全透明化网络爱心平台”的施乐会网站发帖求助。网友为他捐了3万多元,却有1.6万元没用于孩子治疗,而是以“置顶费”名义打回给了施乐会。广安人刘苍龙同样在施乐会发帖,为高位截瘫女儿募捐,不到两月他交了8次“置顶费”,共计3万元。多名求助者反映,宣称“每一笔善款都公开透明”的施乐会却在向求助者收取“置顶费”。  相似文献   

20.
2002年10月26日,一位普通的地方电台记者李惊涛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用近30分钟讲述他当“傻瓜”的特殊经历。一个小电台记者为何能走进影响中外的中央电视台?让我们随记者走近这位“傻瓜记者”。第一次当“傻瓜” 1976年的春天,李惊涛降生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爸爸给儿子取名惊涛,希望儿子面对成长道路上的惊涛骇浪,搏击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