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见一些报纸的“周末版”以及属于“周末版现象”之列的一些报刊,发展势头颇硬,但“异军突起”之中,就难免泥沙俱下,少数周末版还着实令人担忧。有同志指出,它们有“一黄(黄色)、二黑(黑色恐怖)、三假(失真)的错误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倾向?多半是这类报刊编者的办报思想出了毛病。很少关心如何把报刊办得更富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而是一门心思去拾取某些西方报刊  相似文献   

2.
谢顾问:我是军报函授学员,搞报道是初学乍练。学习期间,我试着写了一些稿子,老通讯员看了我的稿子,都说没“军味”,不适合在军队报刊上发表。请问:什么是“军味”?怎样才能写出军味?51240部队杨速胜杨速胜同志:你当兵时间不长,学写稿子也刚刚开始,一下子写不出“军味”并不奇怪,这主要与你对部队还知之不多有关。其实,说白了,“军味”就是军队特点。军队既然有别于地方,那么,为军队报刊投稿就应区别于为地方报刊投稿,就是要有军队特点,有“军味”。我虽不能为“军味”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我想,“军味”应包含有以下的…  相似文献   

3.
有些报刊,除了主办单位外,还有不少协办单位。有一家刊物,协办单位竟多达105家,“排名不分先后”,整整占了一页。开展协作当然好,但协办单位太多,令人费解。仔细瞧那些协办单位和协办人,也可看出一点“名堂”:有的协办单位是有钱有实力的房地产、建筑、仪表电子、饭店、饮料等大公司,有的是地方上一些有实权的负责人。这些公司、这些人能共同研究协作办好报刊么?据知底细的人说,什么“协办”,无非是人家出钱嘛!这算不算是变相的“有偿新闻”?办好报刊,要在提高质量、让读者爱读爱看上下功夫,这样报刊才不愁发行。当前,在…  相似文献   

4.
说署名     
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然后署上作者的大名,如今似没有什么忌讳的,一则表示“文责自负”,二则证明此文是我的“专利”,三则在某些人心目中这是一种“资本”“荣耀”。是故,一般都十分计较署名权。可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上,往往能看到在署名上出现的不怎么正常的现象:有的在文章上只署“本报记者”,没有实姓名;有的在“本报记者”后面虽有名有姓,却是个假名字,或者只署个“笔名”;有的记者编辑从发表报道时起,就不用自己的真名而用“笔名”。 在报刊上出现这类现象,我以为有两个原由: 其一,记者编辑自有“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5.
在报刊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觉得增强“作者意识”非常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广告是当今报刊发展壮大的重要经济支柱,而广告的取得有赖于发行量提高,又在于读者多寡。靠什么吸引读者呢?自然是各种文章。这些文章,除了本报、本刊记者采写之外,大量的是约稿和社会来稿。因此,报刊竞争说到底是对稿源的竞争,是对作者的竞争。要想办好报刊,就要增强“作者意识”。“作者意识”其实就是“读者意识”的体现。增强“作者意识”,首先要善待作者。其实无非是用不用稿件通知一下作者,大的修改与作者通个气,文章刊登出来及时寄…  相似文献   

6.
报刊大战在襄樊也是如火如荼。《襄樊晚报》在大 战中处于什么地位?在报刊市场上占多大份额?卖点在哪里?读者、市民有什么意见和要求?襄樊晚报编辑部决定把全体编辑记者“撒”出去,卖一期晚报,搞一次“火力侦察”,边卖报边征求意见。 为了让这期报纸多些卖点,各版编辑精选精编稿件,都当试验版办。1999年11月19日下午 2:30,每人准备好零钱,带着20份晚报,赶到各自的“阵地”叫卖。为了亲自品尝当“老报童”的滋味,我也领了20份,到襄樊两城五个卖报点边巡视边叫卖。 俯首贴耳:恭听“上帝”“指点江山” 下午3…  相似文献   

7.
自从党中央提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出版工作根本方针以后,许多同志对什么是出版工作的方向以及为实现这个方向所必须坚持的根本方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作为社会主义出版工作者的自觉性。但是,由于有些同志对出版工作中新出现的词语和概念缺乏研究,以致在一些报刊上和个别出版领导机关和文件中,对出版工作方向和方针表述混乱。对“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一会儿说是“根本方针”,一会儿又说是“方向”。我曾在一定的出版工作会议上,提及此事,但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近年来,关于这两个词的混用现象,仍然屡见不鲜。有的同志还十分明白地说:“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  相似文献   

8.
把各种符号标入文章题目,以前并不多见,近年才在报刊上逐渐多了起来,恰如“一枝红杏出墙来”。我们且把这枝“红杏”命名为“符号标题”吧。它虽然在全国好新闻、好作品等评比中“露脸”不多,但毕竟一枝独秀,使人耳目一新,对我们开拓作标题的思路大有启发。《知识+干劲=效率》这是军内一家报纸头版头条消息的标题。消息报道了一个被称为“老黄牛”的志愿兵学了技术贡献大的事  相似文献   

9.
近见一些报纸的“周末版”以及属于“周末版现象”之列的一些报刊,发展势头颇硬,但“异军突起”之中,就难免泥沙俱下,少数周末版还着实令人担忧。有同志指出,它们有“一黄(黄色)、二黑(黑色恐怖)、三假(失真)的错误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倾向?多半是这类报刊编者的办报思想出了毛病。很少关心如何把报刊办得更富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而是一门心思去拾取某些西方报刊的牙慧——追求刺激。在它们那里,刺激性压倒一切,玩命地哗众取宠,以耸人听闻为能事。主题的选择,标题的制作,描写的绘声绘色,以能最大限度地“吊”读者的“胃口”为奋斗目标,不怕冒风险。譬如色情描写问题,明明是“黄色”禁区,因为太富刺激性了,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变个法  相似文献   

10.
如今通讯员采写稿件越来越难了,特别是企业通讯员采写的企业内部新闻,可以说很难在报刊上寻觅到一小块“栖身之地”。究其原因,笔者也作过深入的研究,原因如下:1.媒介大力寻找“卖点”,以求生存,是企业上稿难的主要原因。如今的新闻媒介除了极少数有国家拨款的外,绝大多数报刊属自找饭吃,自己要生存、要发展,就得在报刊上追求“卖点”新闻,吸引更多的读者,赢得众多的广告客户。为此,企业内部新闻与报刊追求“卖点”新闻就形成了一对矛盾,上稿当然难了。2.企业内部的“老三篇”新闻,如“四季歌”、‘”颂扬曲”、“总结调”…  相似文献   

11.
“新闻标题”是什么?《辞海》说:“新闻标题是报刊上新闻和文章的题目。制作标题,是新闻编辑的主要工作程序之一。报刊编辑部用标题来概括、评介新闻的内容,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新闻。”  相似文献   

12.
常见报刊上有“中央级新闻单位”一说,虽然不解,但以为无关宏旨,稀里马虎也罢。近见一则消息,说设在某市的“中央级新闻单位记者站”多如牛毛,有的骗钱骗物;又亲见一例:某报派人到某省委宣传部,要人家下令下面订他们的这个“中央级”报。宣传部的同志四方打探,才弄清是国家某委什么公司办的报。“中央级”竟这般多如牛毛,已是不妙;”公司”也可以拿来用用,而且出现了骗钱骗物,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7,(2)
“质量是报刊的生命!”无论是报刊工作者还是广大读者,对这句一言中的的话,听得熟而又熟并且早已达成了共识。这句话所说的“质量”,自然指的“高质量”而言。那么,报刊“高质量”的内涵是什么?答日:内美与外秀的和谐统一。内美,首先要求内容健康纯正。报刊所载的...  相似文献   

14.
粉碎“四人邦”以后,邦风,邦气为之一扫,书刊出版开始出现新面貌,读者爱看的书逐日增多了。但是,长期以来,“四人邦”形式主义的东西沿袭成风,流毒甚广。出版物内容雷同,千篇一律,重复浪费的现象至今仍很严重。一些出版部门习惯于从报刊上找选题,往往报刊上发表一篇什么文章,出版社就竟相出版一  相似文献   

15.
吕叔湘同志最近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报刊求疵录——不是小事的“小事”》,列举报刊上出现的一些错误,语重心长地指出这是报刊编者的工作态度问题。作为一个报纸编辑,我读了这篇文章产生了两种心情,一是同感,二是惭愧。  相似文献   

16.
参考与剽窃     
《今传媒》1995,(6)
参考与剽窃军文近几年来,久已绝迹的剽窃现象出现于报刊,如同久已绝迹的嫖娼卖淫现象重新出现一样,令人深恶痛绝又忧叹不已。剽窃者自我辩解日:“参考”,这就意味着今后还要以“参考”为名,继续干这种买卖。可惜,我们一些报刊的某些编辑同志,把剽窃视作疥癣小疾,...  相似文献   

17.
近日读报,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人民日报的文章标题,现在很少用到破折号;而我们军内的报刊却是"破折号标题"满天飞,有的版面甚至给人"不用破折号无以为题"的感觉。以此稿写作当日(2014年6月13日)为例。人民日报有24块版面,文字类稿件共141篇,其中标题中出现破折号的仅9篇(其中包含一篇评论员文章、一篇专访、两篇人物小记),所占比例约6%。与之相比,军内报刊上的"破折号标题"令人目不睱接。  相似文献   

18.
发行的悖论     
陈愈超 《传媒》2005,(9):58-59
什么报刊会出现发行的悖论? 从开元策略的报刊零售市场研究结果看,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以广告收入为主要经营目标的报刊身上,这种报刊的特点是在发行上赔本,主要靠广告收入来维持媒体本身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学信箱的编辑同志: 我在某些报刊上见到标有“报告小说”“纪实小说”的作品。请问什么叫“报告小说”、“纪实小说”?它们与小说、报告文学是不是一回事? 长记同志: 你的来信收到,所提“报告小说”、“纪实小说”,我在一些刊物上也曾见到过。在小说前加“报告”或“纪实”二字,我想大概是作者着意强调小说中的人和事都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近年来,不少报刊开辟了“镜头下的思索”、“就地曝光”、“立此存照”等新闻图片专栏,内容大多是披露社会上那些不文明的现象,这无疑是对的。但我觉得,这种向“一边倾斜”的宣传,易使人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也与“客观事实”不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大量涌现的仍是好人好事.为此,我建议各报刊的图片专栏也上些正面“曝光”的文明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