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主张和治学方法直到今天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以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为例,许多人都认为是苏格拉底首创,事实上,孔子才是当之无愧的"启发式教学"之父。其启发式理念体现在他的名言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首先,孔子强调必须待学生出现"愤悱"后,教师才能实施启发;其次,通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教师必须适度启发。  相似文献   

2.
侯林 《现代教育》2011,(4):56-56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原理的阐述,指出了"启发式"的实质,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教育思想宝库,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此  相似文献   

3.
启发式教学思想源于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以及“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集中概括。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课教师,应当认真理解和借鉴启发式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  相似文献   

4.
初中古诗词教学无论对学生应试能力还是对文学的鉴赏能力而言都至关重要。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那么,如果我们没有“举一隅”或者这“一隅”也没“举”得恰当、有效呢?学生还能“反三隅”吗?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种教学方法的含义,就是"启发".后来,孟子也主张启发式教学.《学记》上说:"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退."可见,启发式教学法应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启发教学的首创者,但孔子也是对启发教学专论最少的人,时代的局限使得孔子未能对启发教学作稍系统的论述,他只为后人留下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句文本,这种精辟和简捷,令人难以全面正确地理解孔子启发教学的思想,本文综合运用语言解释和历史分析力法,力图还孔子启发移学以本来面目,愿与同好讨论。 一、“文本”的解释 《论语》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此句解释,今人多  相似文献   

7.
先哲孔子早就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自那以来,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就与历史更为久远的注入式教学思想分庭抗礼,绵延了两千多年。而今,尽管启发式在理论上已成共识,但在实践中也只是略占上风而已,注入式的教法,符号搬家式的学法,仍相当普遍,广大师生苦教苦  相似文献   

8.
一《论语》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概述(一)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内涵《论语》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要义体现在孔子的名言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其中,愤是指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样子;悱是指口里想说而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整句话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9.
晏红 《母婴世界》2013,(2):100-102
3000年前,“至圣先师”孔子就对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的是如果学生不能从一件事物类推到相关的事物,那么就不用再继续教育下去了,“举一反三”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优秀的教学思想之一,就是主张求疑与反思。孔子说的“每事问”、“疑思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主张的“熟读而精思”以及他概括的“无疑—有疑—解疑”的求索过程,都 是求疑与反思是研究性学习的精髓。  相似文献   

11.
孔子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说,意谓冉雍可以南面称君。对孔子这句话的涵义,前人或从德行求解,或以个性为说。其实在这句话中,包含了孔子真实的政治主张。此前学者多根据《论语》讨论孔子政治思想,视孔子为纯粹的仁政德治论者。但是《论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孔子政治学说,它只收录孔子的德治语录,而舍弃孔子关于刑罚的论断。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来看,"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主导方面,但绝不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全部。完整的孔子政治思想应该包括德、刑两个方面,即以仁政德治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刑罚。孔子政治学说的直接渊源,是周公关于"明德慎罚"的思想。鲁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则是孔子政治学说的现实依据。孔子深知,德刑结合是最可行的君人南面之术,而在孔门七十子中,完整地理解孔子德刑思想学说并对此具有浓厚理论兴趣的只有冉雍一人,所以孔子才说冉雍之才堪任君主。这就是孔子"雍也可使南面"的真实涵义。  相似文献   

12.
春秋称《诗》之风对孔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教育理念上,使孔子重视《诗》的传授,以《诗》作为教学内容;二是在学《诗》目的上,使孔子重视《诗》的政治功用,重视《诗》在伦理教化、性情修养和增长见识方面的作用;三是在引诗、解诗的方式上,孔子也深受《左传》一类解诗性质的引诗的影响。春秋时代人们称《诗》时没有文本观念,而孔子却已具有朦胧的文本概念,他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时,要求他们注意《诗》作者的本意。可以说孔子诗教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对春秋时代称《诗》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人。他不仅提出了师德要求,而且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和概括,从而形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体系。其师德思想内涵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热爱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相似文献   

14.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曾说过"回也非助我者也"的话,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与孔、颜同时代的人也不这样认为。颜回在道德修养、传道、守道、弘道,团结门人及思想方法等方面对孔子多所助益。孔子也曾说过颜回在"仁"、"信"方面要强于自己,又径直称之为"圣人",这些都说明"回也非助我者也"这一句并不能概括孔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教育家,在长达近50年的教师生涯中,孔子大胆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打出了“有教无类”的招牌,创立儒家学派。他以培养高级治国人才“君子”为教育宗旨,以“六经”为教学内容、广招天下学子,通过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培养了“三千弟子”。终其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确不愧为万世师表。孔子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教师精神的最好概括,应继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有着不朽的生命力,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提出的启发式教学、乐学、全面教育与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对于我们今天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开创者,对东西方的教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都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方法,主张有教无类,强调思维训练。但二者由于文化背景、哲学信仰等的不同,二者还是存在一些差别:孔子主张学生为主体,苏格拉底主张教师为主体;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孔子的形式多种多样且与实际紧密结合,而苏格拉底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孔子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能力较高,人才类型多样,既有从事工商的人才也有从事政治的官吏等,苏格啦底单一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类型单一。追溯启发式教学法的源头,对改进当今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语·里仁》篇孔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这"一以贯之"之"道",本身是规律,是思想核心.贯穿孔子思想的是中庸之道.忠恕正是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忠"就是努力寻求中正乏道来正自己的内心,也就是心中有"中";"恕"是顺从"中"道去做事便能从心所欲,即遵循规律,办事顺利.  相似文献   

19.
孔子说自己的道是一以贯之的,却并没有明确说自己的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又是用什么贯串起来的。后人恰恰多就这两个问题各持己见,争论不已。关于孔子的"道",有三种较为普遍的看法,即"仁"、"礼"、"仁与礼";关于"一以贯之"的"一",有的认为是"忠恕"(这种说法较为普遍),有的认为是"中庸",也有的认为是"仁",还有的认为是"礼"。不管哪种说法,要搞清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如果从孔子生活的时代、孔子的人生理想、孔子中庸思想的形成、孔子的人生实践来分析其思想观念,就会明白,"中庸"应该是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一书二十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着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我们研究孔子教育哲学思想所依据的主要资料。从《论语》入手分析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内容,特别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主张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好学乐学、立志有恒、锲而不舍、学行结合;道德教育思想,主张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及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师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