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傅先蓉 《四川教育》2000,(11):19-21
情知教学论认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有两类,一类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情意因素,可用“情”概之;一类是感知、想象、思维、记忆等认知因素,可用“知”概之。教学过程正是以这两类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统一发展的完整结构。情意系统的功能起动力作用,承担对学习行为的启动、调节、维持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蒲松龄在文学思想方面.提出了“寄托孤愤”理论;在小说创作中,抒发了自己的孤愤之情。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主要通过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抒发自己对黑暗现实嫉恶如仇的情感;通过“寒士”的厄运.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病,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通过“异史氏日”的精彩阐述.来宣泄自己胸中的块垒。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的特质与中国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文论需要认真反思。其致命缺陷是“西化”导致的自我消解。实际上.中国文学的特质是情采——言志缘情的情本体和讲究文采的辞本体;中国文论的主要特征是体验感悟的人文性;诗性呈现是中国文论的言说方式,具有整体性、意象性和暗示性的特点;创作论是中国文论的核心;未来的中国文论由文道论、文体论和文术论组成。文道论是中国文论的基础理论,主要从学理上回答中国文学的来源、特质等“道”的问题;文体论是中国文论的分支理论,重点研究中国文体的要素、嬗变等“学”的问题;文术论包括创作论和批评论.着重探讨“术”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戒继承、发展了传统诗学重“情”的诗歌审美生成论,认为诗歌审美生成离不开审美主体的审美情兴。基于此,张戒要求“情真”,“情意有余,汹涌而后发”;同时,作为儒家诗教的继承者,他又以“诗言志”、“思无邪”理论对“情”作了规范和补充。  相似文献   

5.
郭保林是当代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极具弹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浓烈的情感渗透.充满了忧患意识、宗教意识、沧桑意识和赤子之情;二是清醒的文体意识.无论近诗,近史.像赋,像论,都富有审美趣味;三是自觉的修辞意识.具有“修辞立其诚”的创作起点,“变通以趋时”的修辞策略,“言曲而中”的表现目的。  相似文献   

6.
历代著名诗人。若论遨游天下之久,周历九洲之广;耽情山水之深,实无出李白之右者。李白常年徜徉山水,“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境,终年不移”;宇宙天地赋予他无穷的生命活力与创作灵感;故而他毕生都对山水大自然怀抱着崇敬与亲切之情。这种制导者李白心性行为的情感积淀与心理动原。本文姑且称之为山水情结。李白的山水情结,肇源于个人的事性际通;更孕育于时代的文化氛围。就其文化意变而言,以道教的寻他飞升为原始动力,以崇尚自由田山水入生为现实目标,以表现自我的心灵的诗歌创作为文化指自,诸种动因交互作用,终于造就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来是抒情诗的国度。自《诗经》起 ,抒情诗就一直是中国诗歌的主流。然而在理论上 ,首先揭示诗歌以情感为本体 ,以审美表达为形式 ,从而界定诗歌独立存在的则是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提出。 (《文选·文赋》)这一命题实则为中国诗歌情感论的滥觞。其后刘勰“情采”论 ,钟嵘“怨情”说 ,唐代“情境”理论 ,王夫之“诗以道情”论 ,都深受此命题的影响。本文主要是探讨此命题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一、从“诗言志”说起在“诗缘情而绮靡”提出以前 ,中国诗论主要是“诗言志”。“诗言志”出自战国时的《今文尚书·尧典》 ,主要就诗歌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窦娥形象为例 ,就王国维说元剧不顾“人物之矛盾”的问题 ,指出王论源于莱辛等人西方戏剧理论及王论合理性 ,但中国戏剧中国诗歌传统 ,更重视“言志”、“缘情”。以“情感逻辑”论 ,窦娥倒是中国文学舞台上的“理想性格” ,从而论证了简单地说元剧“人物之矛盾”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9.
在文艺创作活动中,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居于探索而且至今仍在探讨的一个问题。这是文艺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文仅就情感在文艺创作中的推动作用,谈一点浅见。 一 重视研究文艺创作中的情感问题,是我国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传统。在情感来源和情感产生问题上,我们的先人已经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人的情感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客观外界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的结果。古人所谓“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乐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文心雕龙》),“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周敦颐《通书》的教育理念,在立师之道、教育之则、乐教之善诸多方面,有着不同于传统儒学教育的展开向度,进行论析:“师为天下善”,把立师设教提高到“天下治”的高度,师者应从“修道”转到“养性”的“双自”上,以培养提高人的品性,达至“中”的理想境界;启蒙教育,诸如“渎则不告”、“汩则必乱”、“为而不止”、“慎其时中”均为重要教学原则;“淡”与“和”的乐教,可“平天下之情”,以风移而俗成,等等。所有这些向度,极大地丰富和提升我国优秀传统教育理论结构的内涵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新儒家中,唐君毅提出"性情的形而上学",牟宗三提出"道德的形而上学",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对中国哲学精神传统作一清理。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性情"一词其实和"道德"一词是相对而共生的,反映了早期儒道两家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可以说"性情的形而上学"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拟从早期道家的思想来讨论道家是如何体现出"性情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2.
纳兰性德词有一种"真切自然"的内美特质.这是纳兰天生至性的赤子词心的直接外化,是其政治上的壮志难酬和个人情感生活中不幸与痛苦的如实抒写,同时又和纳兰的文艺思想、创作态度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借助存在主义和符号论美学的运思方法,从诗歌的本源、诗的内容与形式、诗情的传达与接受诸方面对船山诗学情感论进行疏理,可发现“诗道性情”论不仅仅关涉情感的“真”“正”,而且蕴涵着情感形式、情感的开放性等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狄葆贤认为:古诗"可转移风俗"、"可抒写性情"、"可备史乘",他赞许欧美人看重诗歌、诗人,凡是与诗歌有关的遗闻轶事、生卒年月都有记载。从艺术的演变和发展来看,狄葆贤认为:以绘画开始,书法是不参与的。从一个社会和风俗的演变和发展来看,狄葆贤认为:人心风俗之改良,以诗为向导,而法律是不参与其中的。作者赞同他的朋友王义门的观点:诗是心理学,并认为这句话说得好,很耐人寻味。下面笔者对这段文字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明清时期的小说中,许多作品都借助了“因果”之说的模式。并且,在这一类小说中对于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刻画上,许多作品里都表现出了人物的命运主导性这一特点。我国明清时期小说中这一类依托“因果”之说、反映命运主导性特点的作品,表现了我国古代独特的民族文化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诗学价值观中的"君子"与"小人"跟"华夏"与"夷狄"一一对映,"君子"等同"华夏","小人"等同"夷狄".其等同依据在诗学上表现为经过儒家政教伦理浸蕴的"性情",这种等同所体现出的文明价值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7.
艾璘 《培训与研究》2006,23(5):24-26
本文以五四时期女作家冰心、凌叔华、陈衡哲、林徽因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较参照冯沅君、苏雪林、石评梅、庐隐等同期女作家,在前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以发展和比较的眼光就五四时期女作家的现代闺阁气质在创作整体风貌和现代性情韵方面的特色作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18.
患同种病的n个人,均可用l种治疗方法.如何配置病人与疗法,以确定每个疗法的疗效.以往办法是平均配置和随机配置.69年美国人对l=2提出了“赌胜者”的序贯配置。提高了总效率,但仍需改进.作为改进,本文提出了一种办法;斯近最佳序贯规则.该法进一步提高了总效率,对大的n更有效.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需要身心均和谐,才得以健康成长,然而,当其出现心理方面的不和谐表现即心理障碍或心理病症之后,无论是实施外罚型的行为反应--伤害他人,还是选择内罚型的行为反应--自伤或自杀,其结果均是令人心痛的悲剧.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改革之新方略、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健康成长,可谓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刘禹锡诗风沉着稳练,风调自然,格律精切,意境优美,思想深刻。其诗歌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构织了一幅幅优美图画,具有一种清新自然、健康活泼的意境美;或讽刺时政,抨击贪官污吏,于逆境中保持不屈不挠、昂扬勃发的意志美;或直抒胸臆,透过现象感悟人生本质,充满着生活哲理美。即刘禹锡诗歌的“三美”特征:意境美、意志美、哲理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