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科技》2013,(3):68-75
青海地区历来多民族聚居,历史悠久,高原建筑因地理位置、民族风俗和宗教文化的缘故,渐渐沉淀出异彩纷呈的建筑文化。本期图片故事将撷取青海建筑故事,展示老青海文化。  相似文献   

2.
<正>青海文化是多元的。从宗教的角度看,青海有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汉传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众多宗教文化;从地域角度看,有河湟文化、雪域文化、草原文化等地域文化;从生态民族学的角度看,有河湟谷地的农耕文化、浅脑山区的耕牧文化、高寒草原的畜牧文化;从单一民族角度看,有汉族文化、藏族文化、回族文化、蒙古族文化、土族文化、撒拉族文化等,各文化之间交相辉映,互补共生。  相似文献   

3.
一、两部旅游开发实质,上主要就是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 1、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最为集中的区域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两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规定,西部开发的政策适应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两、廿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市区,电即广义的中国两部。中国西部自古就是我民族集中聚居的地区。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8个世代生活在西部,其人  相似文献   

4.
健康长寿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但以国人的愿望尤为殷切。这可能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有关。道教作为世界四大宗教之一,道教徒自然也散布世界各地,但大多数还是聚居于本国腹地,人多热情也高,互相感染,信仰愈发坚定。  相似文献   

5.
安小倩 《今日科苑》2009,(18):46-47
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又体现出极强的垄断性。但是青海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优势并没有在旅游经济中充分的发挥出来。充分认识旅游经济与旅游消费的关系,寻找青海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特色主题积极引导生态旅游、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实施合理的旅游开发战略、开发和设计旅游商品等策略,提升青海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的整个土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目前居住着40多个民族的6,900多万人,只有全国人口的6.73%,而在这个广大的区域中,由于有不便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沙漠化的土地130.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6,(22)
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地域面积辽阔,当前人口居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现况。此类现状下,对于生产基建方面的要求较高。其中电力供应方面也产生了较大的压力,为了保障配网线路的稳定运行。供电企业针对配网线路,进行了较多的维护管理工作。针对此类现状,笔者简要分析基于"大检修"体系下的配网线路运维管理。  相似文献   

8.
<正>青海省境内以汉、藏、回、土、蒙古、撒拉六个世居民族为主体的青海各族人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丰富多彩,有神话与传说、青海方言、谚语、禁忌、音乐舞蹈、戏曲曲艺、风俗、民居、饮食、服饰、民族体育等,这一切恰是青海文化的精神所在,是青海民族的标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9.
《青海科技》2014,(4):32-33
<正>在地里位置上,青海被新疆,西藏,四川和甘肃所包围,是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大省,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青海的农业作物以小麦、青稞、蚕豆、马铃薯、油菜为主。日月山以西为牧业区,属高原牧区,牧区内草原广袤,牧草丰美,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区之一。该省还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250多种。以青海湖、鸟岛、坎布拉等为主的高原自然风光景区;以土族、藏族、撒拉族民俗、传统文化为主的民族风情园景区;以西宁、贵德的文化、休闲旅游景区;以塔尔寺等为主的宗教文化旅游景区;以黄南热贡艺术为主的藏族绘画艺术景点;以"三江源"生态风光和藏族文化、风情旅游景区;以及青藏铁路沿线旅游景区为特色的高原旅游资源而闻名。  相似文献   

10.
以伊春市滨河区规划景观设计为例,结合伊春多民族聚居的城市特色,基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规划理念,构建以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景观结构,将少数民族文化运用到滨水景观设计中。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我国除西藏之外面积最大的藏族聚居区,多年来,青海省围绕打造世界羊毛地毯制造中心和国际藏毯生产集散地的目标,培育骨干企业,加快产业集聚,形成了以藏毯生产为龙头的特色毛纺织产业集群和集原辅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中介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化生产格局。目前,青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藏毯生产和出口基地。青海藏毯作为青藏高原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青海藏毯有炕毯、艺术挂毯等品种,是以得天独厚的西宁大白毛(世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发展问题 (一)发展的重要性 青海既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又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因此,加快发展显得更为紧迫.  相似文献   

13.
潘伟伟 《科教文汇》2008,(16):146-146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信仰,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民族问题较为特殊的地区。广大少数民族农牧民多散居在边远地区,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少数民族青年作为农村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新疆农村少数民族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曲泰 《华夏星火》2009,(1):36-37
新疆,古称西域,位于我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47个民族,全区总人口209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60.68%。新疆的地形特点是“三山夹两盆”,天山山脉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  相似文献   

15.
1881—1924年间总共约有240万东欧犹太移民涌人美国,其中绝大部分聚居于纽约下东区。同早期来到美国的两批犹太人(西班牙裔犹太人和德裔犹太人)不同,他们大多数十分贫穷,不懂英语。但由于历史上长期遭受歧视和反犹迫害,他们具有强烈的犹太传统宗教意识和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为了传承本族裔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6.
祝慧  莫光辉 《学会》2012,(10):35-42
近年来,宗教慈善组织在国家慈善公益事业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社会价值功能显著增强,对宗教慈善公益组织发展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探讨。本文首先梳理了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的价值承载表现,并对比分析了民族地区广西佛教济善会和沿海发达地区厦门同心慈善会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发展困境等情况,试图归纳出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的发展差距和困境,提出需要从宗教慈善组织发展的外部支持环境、管理体制的内部治理优化、慈善行为的有效动员、社会服务领域拓展、社会救助能力提升、完善社会监管体系等方面探索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民族地区宗教慈善组织的专业化、规范化、特色化、国际化、长期化发展路径,使宗教慈善组织在民族地区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和谐社会建设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源头"、"中华水塔"。青海地处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生态植被十分脆弱。目前青海水土流失问题不容乐观,全省沙化面积已达33.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6%。黄河、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全省平均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泥沙达1.046亿吨,全省沙漠化的面积以每年平均13万公顷的速度在不断扩大,速度之迅速,形势非常之严峻。  相似文献   

18.
云南建水融合了中原文化,边疆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等多元宗教文化,实现了多民族文化在建水的和谐共生。本文通过实地深入调研,较为全面地整理了保存较为完整,保护价值较高的传统村落现状,并针对传承保护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应遵循的原则及应对策,以期对于今后传统村落的发展和保护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西北地区不同民族类型村庄农牧民政治参与的一般特点和差别的对比分析表明,汉族村庄中农牧民政治参与表现为较强的正式组织认同、较强的家族宗族影响、农耕文化的熏染、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的主导作用、利益竞争的隐性化、制度性与非制度性参与并存、参与结果的多种可能性等特点,少数民族村庄的农牧民政治参与表现为强烈的民族认同、宗教组织和宗教人士的广泛影响、民族宗教文化的熏染、政治精英和宗教精英的合作与制衡、特殊的利益界分、非制度性参与较为普遍、参与结果的可预期性等特点,多民族村庄中农牧民的政治参与表现为多元文化与习俗和平共处、民族交往程度高、汉族发挥的特殊作用、界分清晰的民族利益、多元民族构成导致的村庄民主、较强的制度性参与、参与结果的均衡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青海民族文化发展现状,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在青海推进和落实过程中,青海民族文化迎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及面临的一些新的挑战。提出了提升青海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文化发展对策,实现青海民族文化的大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