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的忠恕之道首先是运用于自身,对自己既严格要求、坚持原则,更注重"乘势待时"、通权达变;然后再推己及人,施加到其他人身上,表现为宽容待人,理解为怀。这一观念为后人广泛接受、践行,产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历史有什么用?怎样的历史学习对学生发展是有意义的?这是世界各国的历史教育所面临的共同话题。这方面,英国"新历史科"的改革实践有助于我们对历史学科、历史教学本质的理解,深化我们对历史教育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问道”历史教学,是基于理解和解释的教学,具有“问为表征,道为内核”的特质。“问道”从教学的本质出发,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从历史科学的本质出发,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命题在教学中的统一。教学的“问”是认识活动的一半,是一种关于理解和解释的理念,是一个把学生对知识和意义的前理解发展到理解的过程。“道”是认识活动中“答”的一半,是关涉价值意义的问题,是让学生知道从哪里来,从而清楚地知道到哪里去的问题。真实、激趣、合距是“问道”历史教学问题提出的三原则,价值、研究、发展是“问道”历史教学的问题导向三原则。  相似文献   

4.
【阅读导引】 为人处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民族民族特色与文化个性的重要表征。中国人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遵循由“道”而形成的“德”,孔子倡导“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并以仁、智、  相似文献   

5.
6.
古人提倡“以史为鉴”。实际上就是提出了要分析和运用历史知识,为现实的生活所服务。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符合历史实际的表象,还要进行思维加工,分析史实,从而总结规律,达到理性认识——经验和规律。应用于实际生活。如果绕过了理解这一关,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就犹如空中楼阁,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中西方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的“对话”思想,认为无论是以问“道”为旨归、以“和”为核心原则的中国式对话,还是以“理念”为归依、强调差异和平等的苏格拉底式对话,都显示出了一种“思在合一”的智性的求索精神。这种“对话”建立在人类共通性的理论预设及超越二元对立论的开放式思维基础之上,体现出了提倡平等、和谐共处的人学精神及尊重差别、包容互通的研究意识。  相似文献   

8.
由“器”及“道”——历史本科生培养指标的现代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以来,回归传统,复兴国学,重建人文精神,呼声日蹙。上世纪末跌入边缘处境的现代史学,面临此景,借机转向,在“大众化”的浪潮中,收拾山河,陶铸学子,期于得见往昔盛况之一斑[1]。同昔日相较,传媒时代下的现代高校运作机制、人才市场供需规则、历史教学观念及其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道家之"道"的真正意涵一直众说纷纭。"道"本身的模糊性和解释视角的多样化不仅带来理解的歧异,而且还引发意识形态的纠缠。其实,"道"作为道家形上之思的突出表征,乃在其为我们敞开了一个超越一切"有限"而又不离一切"有限"的"自然世界"。"道"物不二,天人本一,道家"道"的形上学不是一种本体论兴趣的形上学,而是一种生存论兴趣的形上学,一种实践论兴趣的形上学。  相似文献   

10.
贾娜 《现代企业教育》2012,(12):254-255
对话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师生交流方式,为了使教学对话实现有效高效性,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运用"高层次"对话。历史教学中不能缺少必要的"高层次"对话,因为它是有质量的对话、出教学效益的对话、有扩散影响的对话。要做到历史教学对话的"高层次",应该坚持平等对话、谈话式对话、理性对话、理解对话、促个性化对话和发展性对话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核心素养",就是"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1]就一课而论,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可不可以再"少而精"呢?换言之,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核心"在哪里?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为例谈谈我的理解。一、核心能力是核心素养之...  相似文献   

12.
“为师之道”与“治学之道”,是教育界尤其教师群体中一个颇为重要的话题。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廓清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迷障,还校园一块净土,是颇有价值的。根据本人的长期体验与观察,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先说说“为师之道”。从世界历史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崇尚教育的文明古国。无论从中国古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诠释,还是近些年我国专设“教师节”的重大举措,教师历来是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尊重的一个神圣职业。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名望将日益提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教师…  相似文献   

13.
《庄子-养生主》中有一则很有名的寓言,叫“庖丁解牛”。庖丁刚开始“解牛”时,“所见无非全牛”,经过三年磨炼,“未尝见全牛也”。他已然能够“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蹄,砉然响然,奏刀黠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自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相似文献   

14.
"和为贵"与"非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中国历代王朝奉行的对外政策是与各国在天朝礼治的和谐气氛中"共享太平之福"。在新的历史情况下,在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应坚持和发扬传统,从经济的"大"走向文化的"大"。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老子是《老子》推设的作者,而老子是谁,迄今没有令人满意的定论,甚至是否真有过老子其人,也还值得怀疑。中国古代事实上并无单一作家的概念,“某某子”不过是一本书。这本书代表了被认为是其人所创立的思想学派,书的作者实际上也未必就是此人。本文中的老子、庄子并非指老庄其人,而是指这一学派以及创始人。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个性化理解作为一种被规训的自由、引导下的张扬、共性前提下的个性,有着紧张性、独特性、过程性诸特点。在围绕立意、依托人物、融合三史的"规训"下,达成学生张扬个性和提升史学素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7.
一切理解都带有前见的作用,理解按其本质是一种效果历史,理解是视域融合的结果,效果历史意识是对我们具有一种视域并在某特定境遇里进行理解的意识。惯性概念从古希腊到达芬奇、伽利略、笛卡尔等乃至到牛顿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牛顿的惯性定律是一种效果历史,是视域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符小斌 《新高考》2005,(7):25-25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人,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有一次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作了一场《国际空间站上的AMS实验》的学术报告,按惯例,报告之后,丁教授回答提问。在回答同学们提出的“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您觉得您所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与“道”的关系,是一个争论已久但至今仍然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多年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有时过于强调“道”,语文课便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此谓“载道说”;有时过于强调“文”,语文课又上成了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课,此谓“工具说”。“载道说”与“工具说”时而更迭、时而交汇,起起伏伏,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史、尤其是百年来的现代语文教育史。  相似文献   

20.
中国股市从2005年6月启动的这波行情,已经持续了18个月还多,尤其是从去年9月以来,股市涨势如虹,于是,诸如“蓝筹时代”、“黄金十年”这些金光闪闪的字眼开始频繁出现,那么如何坚守2007年股市之道,我们从道家思想来解读一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