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散文界的一个"异类人物",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后工业化社会的乡村哲学家"。刘亮程的散文以其对"人畜共居"的乡村生活的独特思考,以及诗意化的艺术表达,给了读者全新的"陌生化"的审美体验。刘亮程散文创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生命的关注。刘亮程的散文描写的都是乡村中最普通的一些场景与事物,它们是作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作者的笔下都具有感情与灵性。他的散文是体验式的,充满着一个生命对所有生命的感悟、理解和对话。第二,对家园的寻找。在刘亮程的笔下,许多事情都发生在一个叫黄沙梁的地方,这个村庄不是一个真实的村庄,而是作家内心艺术化的村庄,是作家的一种生存心境,或者说精神家园。他的写作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与捍卫。第三,风格上的卓然一家。刘亮程的散文与宏大、浮华、人工的"流行文本"保持着距离,标举了一种朴素的美学立场。他用感性、平易而优美的笔调,汲取日常琐碎的细节和情感体验,形成了一种朴素而隽永、平易而丰厚、诚挚而大气的个性风格。从艺术上看,刘亮程的散文缘事联想,缘事抒怀,于"随便"和"散漫"中营造着艺术美感,酝酿出自然丰厚的优美意境。他的作品大量巧用比拟、象征等艺术手法,融情感和哲思于物象之中。语言素淡、明澈,隐忍中藏着大气,朴素中蕴涵哲理,粗粝拙朴却又充满生机。刘亮程的散文为我们所熟悉的有《狗这一辈子》《人畜共居的村庄》《逃跑的马》《对一朵花微笑》《寒风吹彻》《城市牛哞》等。本期我们选载了他的《炊烟是村庄的根》,这篇作品通过对炊烟的深情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家园的无限眷念和浪漫想象。  相似文献   

2.
十余年来,伴随着刘亮程由最初的"一夜成名"到今天的"销声匿迹",刘亮程研究逐步深入和发展,但刘亮程及其散文的意义人们关注的却很少。本文以为,刘亮程的意义在其艺术创作生活中的"进入",这种"进入"有其艰难性,但同时刘亮程也给出了一些"进入"的途径,而这种"进入"的本质实为艺术创作的终极途径。  相似文献   

3.
自1999年《天涯》杂志推出"刘亮程散文专辑"以来,刘亮程散文经历了一个由"一夜成名"并红极一时到逐渐冷却的过程,但刘亮程散文的研究却逐年深入。本文就1999年—2008年这十年来笔者所能找到的关于刘亮程的研究论文从内涵研究、内容题材研究、语言风格研究、创作方法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并对近年来才出现的刘亮程小说的研究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家刘亮程有多篇散文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其中苏教版就有两篇,即《今生今世的证据》和《寒风吹彻》。他的作品《柴禾》还被选人高考试卷。刘亮程的散文理解难度很大,几遍读下来仍然不懂的大有人在。我们有些教师,仪凭读几遍课文,  相似文献   

5.
刘亮程创作中所具有的独特审美、灵性感悟和平实叙述,使其散文受到了新时期文坛的极大关注。尤其是他在文中成功构建起来的极富魅力的乡村意象,蕴涵着他深刻的人文理想和的丰厚的哲学意蕴,表达出刘亮程对西部边疆乡土生活的理解和无限热爱。《在新疆》中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无一不是刘亮程本人真实的生活体验,正因为如此,才能让读者们流连于他所描绘的乡村世界,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6.
在《寒风吹彻》中,刘亮程利用如椽之笔将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生活中的孤独无助、不被理解,独自忍受疾病、衰老、死亡等带来的恐惧,等等——毫无掩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向读者展现了人的生命的本真状态和尊严。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读透文本,由文本进而认识生命的本真状态,体验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真谛,进而解决"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2019年10月17日,作家刘亮程走进江苏省天一中学"名人课堂",为天一学子带来了一场文学盛宴。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其作品《一个人的村庄》《虚土》《捎话》等蜚声文坛。讲座开始前,天一全体师生齐声朗读刘亮程的代表作《今生今世的证据》中的经典文字,别开生面的欢迎仪式让他十分感动。随后,他以"文学是做梦  相似文献   

8.
被称为"20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家"的刘亮程在《寒风吹彻》中,满含深情地关注他自己和身边的几个人的困苦的生活现状和精神状态,用朴实而真挚的叙述代替同情和呐喊,凸显了困苦的人们的生活诉求和灵魂挣扎.生活中,尽管我们不喜欢也不愿意,但磨难仍会如期而至.寒风比我们自身更熟悉我们的弱点,正如刘亮程所说,"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刘亮程告诉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生活中的冬风、生命里的寒冷,因为这是上天对生命的馈赠,我们应该坦然接受"冬风"、"寒冷",然后细细品味,只有心存温暖,心中有爱,才能走出冬天,迎来人生灿烂的春天.  相似文献   

9.
范超散文笔下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也都是有意思的,突出了散文相似思维的特点,用心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与刘亮程散文叛逃意识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范超的精神家园与现实家园是同一的,因而在他的散文里表现出的是对家园的回归和热恋,这正是其散文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0.
张莲敏  张荣 《考试周刊》2014,(38):38-39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节选了一篇新疆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这篇文章相对于传统散文来说,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一是篇幅过长,结构难以处理;二是内涵深厚,关于苦难的解读深刻含蓄,学生不易理解;三是题材是西北乡村生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距离感。本文旨在探究《寒风吹彻》的教学环节及教学设想。  相似文献   

11.
李:刘亮程的散文是难读的散文,是读起来有点"隔"的散文,然而又不能不承认,是无比美的散文,是美得让人无法逼近无法抗拒的散文.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刘亮程?我觉得这位老师选择的突破口非常好,"读出我们自己",这便是通向文本深处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刘亮程的散文呈现了一个生命、乡土和历史意识缺失的文化语境,但可贵的是它同时也带给我们一种精神的安慰,一种灵魂的呼唤。透过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我们看到了一颗朴素细微的心灵在执着而孤独地追寻生存、活着的意义。本文通过解读文本,试着探析刘亮程散文创作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黄沙梁"到"虚土庄",再到"阿不旦村",刘亮程书写另类乡村经验,描绘出极具边疆特色的艺术环境。《凿空》是一部"声音之书",更是一部"理解之书",它敞开乡村世界的声音,以"声音"救赎被现实包裹束缚的孤寂灵魂,找寻现代化侵蚀下的乡村文明,寻唤失落的乡村世界。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阅读》中的《云南冬天的树林》一文,是先锋派作家于坚的作品,与刘亮程的《寒风吹彻》、马步升的《绝地之音》相比。它更难理解,显得有些另类。笔者以为本文作者最着力去做的事情是消解意义、摈弃概念化认知、尊重生命个体、张扬个性化体验:而这些其实与我们所向往的教学境界颇多暗合。  相似文献   

15.
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荒凉而真实的边地乡土世界中构建起一个独特的审美想象空间。他借助村庄里生存形态各式各样的生命体为自然人性唱响的赞歌传达出他对人性之真的推崇。同时,作为一个两栖人对边地农耕文明的留恋与向往表达了他对精神家园的迫切回归。  相似文献   

16.
在江苏省天一中学举行的"全国第六届聚焦课堂"研讨会上,三位名师同课异构刘亮程的散文名篇<今生今世的证据>. 第一位教师围绕着"证据和证明",引导学生对作者在文本中描述的过往生活进行了回顾,最后归结出文章的写作脉络:"曾经的过往--内心的存在--精神的财富--不会沉寂."  相似文献   

17.
胥林 《考试周刊》2013,(42):16-16
<正>带着对散文的一腔热忱,我把苏雪林的散文通读了一遍。回过头来看了题记,再从开篇慢慢品味。最初认识刘亮程是因《名作欣赏》,上面登载了古代、近代、现代,国内、国外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让人养眼的是读者对作品的赏析。韩富叶教授向我介绍了刘亮程的作品,韩教授对他的总体评价是"生命诗性的天然漫步"。我再度想到刘亮  相似文献   

18.
刘亮程,新疆诗人,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在新疆的黄沙梁精心地耕耘,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林贤治称为“90年代的最后一位散文作家”和“乡村哲学家”。在而立之年,刘亮程用他那敏锐的感悟能力,道出了对生存和文学的独特理解。《一个人的村庄》是刘亮程的散文集,表述的是一种独特的、纯朴的生命存在方式。村庄上的劳作方式也是纯朴的,透露出一种原生态的美,犹如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畔”。在《一个人的村庄》里,在那牛哞马鸣驴嘶的交响乐中,刘亮程对动植物特别地友善,对农具特别地热爱,他总喜欢扛着“一把铁锨”走在“一条土路上”作…  相似文献   

19.
刘亮程的作品及其研究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文学现象。刘亮程的文学所关注的并非乡村,也不是人类短暂的一生,他拷问的是与永恒相关的灵魂的事。他说:"喧哗的生命过程都在逃生。"他发现进入现代,灵魂不仅要从人类自设的物欲迷障中逃生,还要继续逃脱死亡的恐惧与生存虚妄感的追赶。因此,逃生是人的宿命。刘亮程是运用意象的高手,他的作品中活跃着源于生活的丰富意象,这些是其文学世界的最重要构件,也是体现和凸显灵魂在现实世界中逃生宿命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以时间为主题,以风、坑两个重要的时间意象为切入点,揭示刘亮程为灵魂在现实中逃脱时间的无情追捕而阐发的特殊时间观。本章根据刘亮程在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时间感悟为界,分为黄沙梁时期、虚土庄时期、阿不旦村时期,与之对应的是对其客观时间、主观时间及生存时间的深入阐述。通过对时间的认真思考,刘亮程找到了一种身体与灵魂同步,隐于时间缝隙的生存方式,从而找到了消解死亡恐惧感的灵魂逃生路。  相似文献   

20.
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自己的感情以及对村庄的热爱。虽然写的是一个人的村庄,但也包含了他所有的感情。与其说刘亮程写的是村庄,不如说是他用在村庄中的感受与视野,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刘亮程为我们展现了现代文明中精神的匮乏,告诉我们乡村文学也是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