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希腊哲学中,哲学的本意就是爱智慧,而追求智慧恰恰又是人类的自然本性。因此,儿童天生是个哲学家。他们对周围世界和自我充满惊讶,常常因困惑不懂而提出各种疑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月亮为什么跟我走?”“如果地球是圆的,我们掉下去怎么办?”“怎样才知道我现在是醒着,不是在梦里?”……“这是什么”或“那是什么”这样的问句形式是哲学的,它首先是由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发展起来的。发出这类疑问的儿童,俨然一个思考着的哲学家。事实上,哲学问题始终是与人类相伴随的。人带着问  相似文献   

2.
"你为什么不锁门呢?""我爸不允许我锁门……"由于生长于一个放养的家庭,我从来不知道原来有些孩子的房门是永远不能上锁的。而在我当了高中心理教师之后,我发现,一些被家长过度控制而十分难受的来访者,他们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自己的房门不能上锁。于是我做了一个小调查,询问家长认为14岁以上的孩子的房门可不可以上锁。虽然调查只有38人回答,但令我惊讶的是里面有10%的人认为不可以上锁,13%的人认为孩子18岁以后才可以锁门。  相似文献   

3.
<正>家长与老师因为学生而联系,现在家长、学生、老师状况如何?与过去相比,他们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现在的学生吃饭时,女儿突然对我说:"人的一生就是被利用。"虽然知道她知识面很广,知道的东西很多,但九岁的孩子竟说出这样的话,我不能不感到惊讶。我没问她为什么这样说,只是开导她:"怎么能说互相利用呢?是互相帮助。"她说:"是啊,老师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帮助老师挣钱。"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以为知识和智慧是一回事,其实大不然。 为什么成功人士并不都是知识渊博的人?为什么哲学家同样会找不到人生幸福的感觉?为什么一个大学生会为一点小事而行凶杀人?为什么一个研究生会被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拐卖? 很显然,智慧是一种不同于知识的东西。有智慧的人肯定有对应的知识,有知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那些能够好好地工作、学习,甚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即具有正常的理智和才能的人,在与自己的孩子发生冲突后就变成了不能分析最普通的事情的人了?因为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丧失了健全的理智、生活经验、智慧和他们终生所积累的聪明才智。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他们不再是“正常的”人了,连微不足道的  相似文献   

6.
孩子的成长不能只有书本北京的董小姐对记者说,她6岁的侄子突然有一天对她说:"我活得太累了!"董小姐十分惊讶,问"为什么呀",孩子回答说:"我干什么都不自由,我要踢球他们让我看书,我要看电视他们让我画画。"  相似文献   

7.
读书的福泽     
<正>一直觉得做一个幸福的人跟读书分不开,读书是一个人跟智性世界相通的最好的途径。想想看,一个人若只靠感性形式来认识这个世界,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听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能寻找到"为什么会这样",因而也就不能解决这些"为什么",而我们的世界就是靠那些智慧的人寻找存在的"为什么"并逐个解决掉才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久不读书的人是无知的,甚至是愚蠢的,很快就会与外界失去联系的纽带,整天生活在肤浅的表面现象中,其内在的幸福感受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8.
何谓哲学?对此的解释在思想界众说纷纭,但都回避不了"哲学"这个名词的发明者毕达哥拉斯,他将研究哲学的人定位于既不为名、也不为利的人,将哲学解释为"爱智慧"。亚里士多德提出研究哲学有三个条件:惊讶、闲暇、自由,这三个条件实际上诠释了毕达哥拉斯对哲学的经典定义。惊讶是哲学的起因,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哲人对"一切存在者存在于存在之中"的惊讶;闲暇是研究哲学的条件,是一种面对哲学的纯粹向度,然而中国哲学数千年都失去了这种向度;自由是哲学的归宿,它指向了哲学所追求的真善美的终极目标,在一种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科学之"真"与道德之"善",体现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9.
所有的儿童都能够掌握母语,甚至那些有严重残疾的儿童也不例外。正常孩子两岁就可以用母语和他人交际。移民子女的实例证明婴幼儿在学习母语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外语,他们同样可以在几年内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对复杂的句法、语义、语音,孩子们毫无惧色。而成人就不同了。学习一门外语要让他们花上成倍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还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按常理成人的智慧、记忆等多方面能力比婴幼儿要成熟,为什么在习得语言方面却表现出如此不可思议的差异呢?由对婴幼儿语言学习能力的惊讶,人们开始对他们语言学习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早在十九世…  相似文献   

10.
微笑的批评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我听到这首荡漾着童心激情的歌曲时,总是在默默地想:教师是耕耘爱的人,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他们这点发自肺腑的祈求呢?曾经在网上与陌生人闲聊时,提到各自的职业,我说我是做老师的,对方立刻做了个惊讶的表情,随即说到:"我最怕老师"。提到教师时,人们总会与"严肃"、"不苟言笑"联系在一起。其实,"微笑"的力  相似文献   

11.
呵护青苹果     
正高一班上的好几个学生带着迷惑问我:我喜欢一个人,正常吗?面对心中没有预告来临的"爱情",他们实在有太多的疑问了。难道我们长辈只能动辄告诉他们不能"怎么样",而不能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吗"?青春期的初恋是内心隐蔽的爱情,是酝酿在心中的秘密之爱,它纯洁如白玉。我决定为他们上一课。  相似文献   

12.
《生活教育》2008,(4):14-14
为什么"全国统一"的高考仅时间统一,而命题不能统一?为什么"清华"、"北大"里有那么多北京人的孩子……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南怡和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刚对现行高考制度提出疑问。  相似文献   

13.
现在有些人的公德观念缺失得越来越严重。他们甚至连垃圾不能乱倒,草木要保护,公物要爱护,要尊老爱幼等道理都不知道。其实他们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按这些道理去做,明知故犯。我就遇到过这么一件事。一天晚饭后,我和爷爷、奶奶去公园散步。回来的路上看到许多人在步行街上遛狗。有些人几乎是故意让狗出来拉屎。狗随地大小便,而那些人却无动于衷,真是令人气愤!其中有一位阿姨却不同,她的狗大便了,她连忙用纸把那里清理干净。许多路人都用惊讶的目光看着她。刚才那位阿姨的举动并没有什么异常之处,可为什么会引来人们惊讶的目光呢?由此可见,有的…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为什么喜欢听伤感的歌?我惊讶地发现最爱的音乐播放器中有一个名叫"悲伤的歌"的歌单。可,为什么有人会喜欢听这种歌呢?我不禁疑惑。常理而言,悲伤的歌使人难过,而我们都希望开心并不是难过才对。所以,人们爱听悲伤的歌,这根本说不通。可当我打开这个歌单,竟发现自己好多喜爱的歌都被收录其中。那么,是什么让悲伤的歌那么吸引人呢?  相似文献   

15.
<正>宇宙的存在足以以亿万年计,与之相比,区区人生则不足一瞬。从人生的角度看,悲耶?幸耶?我想,悲与幸,其实只在一念之间。从上古至今朝,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的诗文,抒发他们对时光流逝的无限感慨。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到"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春去秋来、夕阳西下都可能带给古人无限的感伤。人们为什么就不能换个角度去看人生呢?为什么不能学学苏轼"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情?为什么不能  相似文献   

16.
打车,谁没有经历过?可你知道在沙特,打车的人为什么不能与同伴谈笑风生?在阿根廷,乘客带多了行李干嘛不能放后备箱?在法国巴黎,无论何时,打车的人都轻易不坐前座?而在印度,为什么出租车轻易不挂"客满"牌?快跟我去世界各地走走,打出租车也可以体验当地迥然不同的民风……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惊讶感是哲学的起源,也是理解哲学的一个维度。但惊讶只是一种情绪,情绪不可能直接产生智慧,不可能直接把握真理。因而还需要理智和理性。惊讶唤起人思和问,对哲学来说思和问比答更重要。哲学也许有终结的一天,但思永不会终结。只有与惊讶相伴的思才是那与智慧同义的哲学。一个自身无惊讶、也不能唤起人惊讶的哲学是无生命的哲学。  相似文献   

18.
吃货的秘密     
为什么世界各民族普遍喜欢甜食?为什么孩子们会钟爱碳酸饮料和油炸等垃圾食品?为什么有的人喜爱肉食、却有人钟情素物?炎炎夏日,人们为酷暑中吃什么最为凉爽可口投票表决。科学界也不能免俗,真的有科学家在研究"吃货"!确切地说,他们研究的并非"吃货"这一分类不明确且不靠谱的"物种",而是为什么人类会如此热爱美食,且口味偏好如此多样。研究"吃"的科学论文的数量很说明问题———显然,那些实验室里的超级聪明人,对吃的兴趣也不小!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有的孩子身体好、智商也很高却往往不能成才?为什么有的博士被小学文化的人给骗住?近年来,关于青少年自杀的报道屡见不鲜,自杀的青少年还常常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为什么会对一次失败的考试愁眉不展,以至于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绝望?  相似文献   

20.
坚韧不拔的人能够获得成功,秘诀是什么呢?那些艰难的日子,为什么他们能挺过来,而其他人却被挫败?为什么他们会成功,而其他人却要接受失败?为什么他们可以一飞冲天,而其他人却身陷泥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