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王夫之(1619-1692)的《读通鉴论》,内容丰富,不仅全面地反映了王夫之的发展、进化的进步历史观,同时也不同程度地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倾向,可以说是王夫之史论的代表作。因此,对《读通鉴论》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我们批判地继承祖国思想遗产,总结历史经验,是有一定意义的。一《读通鉴论》是王夫之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进步的社会历史观,批判地研究了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系统地评论了从秦到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之中写成的。在这部史论巨著中,他对中国古代各个学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了总结性的批判,全面地阐明了自己的历史观,明确提出了从事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撰<读通鉴论>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一部史论价值极高的著作,堪称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奇葩.无论史论方法,还是史学思想,王夫之<读通鉴论>都别具慧眼.王氏运用辩证发展眼光,提出理势合一的历史进化观,并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国家兴亡之论,统贯全局,用联系发展的眼光探讨朝代兴亡之理,是其超越前人之处.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对宋仁宗以后的台谏制度提出尖锐的批判,深锐地觉察到宋仁宗将御史台与谏官合二为一对后世政局的影响。王夫之将明亡之原因归于明末党争,并将党争之根源归结到台谏制度,进而提出"环相为治"的观点。王夫之仍没跳出传统的政治史观,其史论彰显着古代政治观中的权力制约原则。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的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中国美学的发展史上,王夫之的美学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既辩证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美学理念,又批判性地发展了传统美学思想。因此,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其美学思想进行阐释和说明。这四个方面分别是王夫之美学的艺术渊源、王夫之美学思想的核心内涵、王夫之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以及王夫之美学思想的研究现状。并以期引起美学相关研究者对于王夫之美学思想的关注和艺术价值的挖掘。  相似文献   

5.
数千年中华大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英哲圣贤,在众多英哲圣贤行列中,有一位以他在“政论、吏论、思论、诗论”方面的丰厚著述、独到地见解而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他就是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 王夫之(1616—1692)字而农,号姜斋,学者称为船山先生。在政治上,他是一位坚强的爱国志士,早年曾亲自参加抗清斗争。中年以后,隐居著述,始终不与清廷合作,临终前自题墓碑云:“明遗臣王夫之墓”;在思想史上与顾炎武,黄宗羲齐名,对中国哲学理论有重大建树,创立了具有总结历史意义的博大哲学体系,他既是古代哲学的总结者,又是近代哲学的开启者;在中国诗学史上,他是清初最著名的诗学理论家,他在总结继承优秀诗学传统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套新的诗学理论体系;在史论上,坚持进化论,提出了超过前人见解的“理势合一”说。总之,王夫之在“政论”、“史论”、“思论”、“诗论”方面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仅就“政论”方面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一、王夫之论教育内容 王夫之认为科举所考的即是学校所教的,科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的教学计划。并认为经义第一,其次为策问,又其次为词赋。经义注重微言大义的发明,策问注重经世致用的建议和古为今用的史论,词赋强调对时事得失的讽咏和忠爱情感的抒发。下面着重阐释经书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明清之际的思想巨子王夫之以读史论史的方式理性地体现他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关注,那么,远在中唐时期的柳宗元则是以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双重身份形象地创作了《种树郭橐驼传》《三戒》等讽喻现实政治的寓言作品。对生活的关注赋予作者以悲悯民众的情怀,失意的仕途使多年谪居偏僻之地的作者充满忧患意识。纵观历史,对民计民生的忧虑,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求了王夫之的历史观与文学观之间的联系,认为王夫之的历史观渗透在他的诗论中,文学方面的诗体进化论和“一盛一衰”说与史学方面的“理势合一”历史观和“一治一乱”说,都是建立在“气一元论”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船山史论中辩证发展观,表现在诗论中就形成了他的“学古”与“通变”的诗歌发展观,王夫之诗歌创作论中的“自然”说和“真情”说,与他的这种诗歌发展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由于王夫之历史观中的内在矛盾,导致了他在文学上陷入“不可知论”,在诗论中出现了某些偏颇和自相矛盾之处。这也从反面证明了王氏历史观对他的文学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是以“意象”为本体论范畴的,在他的诗歌美学理论著作《姜斋诗话》和他的诗歌批评实践活动中,王夫之通过对“意”和“象”这两个概念的分析和梳理,指出了两者在理论上的联系,事实上建立了以“意象”为本体的诗歌审美本体论。本文意在通过对王夫之的诗歌美学思想和诗歌批评实践的文本的解读,澄清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的本体论内涵,明确其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目前学界对其美育思想缺乏系统的思考和全面的探讨。王夫之美育的终极目标即使人实现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王夫之认为美育应与人生过程相始终,是人面向理想境界对自己当下人生的无限超越的过程;王夫之重视培养完美和谐人格的美育过程中诗乐所起的作用;他还探讨了教学过程中美育原则的应用等。在中国美育思想史上王夫之的美育思想处于集大成又使之走向历史终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借鉴吸收孙子军事思想,并对其加以继承发展。王夫之继承孙子"慎战"思想,对战争持审慎态度,认为要兴盛取胜,必须推行仁德,这才是兴国治军之根本。继承发展孙子"任势"思想,强调作战要因势制敌。继承发展孙子"五事"中"法"的思想,重视足食足兵,教兵备战。此外,王夫之还发展了孙子有关主、将、卒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思想,重谋思想以及奇正思想。王夫之的军事思想是在吸收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优秀传统军事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我国传统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在经学与史学上均有精深造诣。他援经论史,以史证经,把经学与史学的密切关系表现得十分透彻。其中王夫之《春秋》学见解直接成为他史学研究的思想根源,所以,研究王夫之史学离不开他对《春秋》学的理解。而《春秋》学对王夫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春秋》书法上,即《春秋》"尽而不汙"和"惩恶劝善",使王夫之史学研究形成了直笔和致用思想,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之大儒,不仅重视研习儒家经典,对老子哲学思想也有很多评述。在王夫之的学术体系中,一方面表现为对老子思想的批判,他认为老子思想中的轻礼、柔道、修身、养性等理论都不利于国家和个人的进步;但另一方面,王夫之也肯定了老子"静为躁君"、"功遂身退"等思想的现实意义,对老子思想有一定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是中国明清之际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社会的大变革给王夫之思想烙下了深刻的批判印记,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自勉,对民族兴衰之命运展开了深刻的思考.政治斗争失败之后,王夫之辗转到学术领域,从此开始了40多年的教书著述生涯.他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关于教育的作用.笔者运用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从民族发展、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教学论等方面对王夫之民族教育思想进行解读,有助于更全面系统地理解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对王夫之的诗学思想研究比较薄弱。近20几年来,人们对王夫之诗学思想的研究在体系把握、范畴和命题阐释、方法的运用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今年是他逝世二百七十周年。明清之际,他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湘西石船山,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他学识渊博,著作繁富,在史学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史论。《读通鉴论》、《宋论》是史论的杰作。《尚书引义》、《诗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文论家。过去,人们对王夫之文论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其创新性方面,而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则几乎被忽略。王夫之主张入世的诗学观,而八股文是入世最直接最有力的文章体裁。《夕堂永日绪论》是王夫之文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八股文观的集中体现。王夫之将八股文与诗同视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领域,因而他所提倡的八股文亦是立意高卓、格调清新而且诗意盎然的八股文。王夫之认为,写作八股文的过程中,作者可以渐臻技与道相合的崇高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考察中国古代史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古代史论的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认为中国古代史论之“非”是主流,占上风;“是”也时隐时现,但始终是支流。并从四个方面对史论思想的若干“是”与“非”作了具体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夫之提出过不少有关教育教学的主张,其教育教学思想在我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夫之针对当时国家危急的社会状况,通过总结历届王朝兴衰存亡的经验与教训,深刻地批判了唯心主义理学,提出了唯物主义的教育观点。基于此,主要从人性论、知行关系、教学方法和教师观四个角度阐述王夫之的教育教学思想,以期为处在关键位置的教师、学校以及家长提供经验,更好地促进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们通常认为:“在中国哲学史上王夫之第一个明确提出和论证了行先知后说”。多年来我们的许多教科书和专著都用“行先知后”来表述王夫之的知行观,把它当作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的一个代表性论点。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王夫之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都做了批评,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实,但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这个批评推论出王夫之主张“行先知后”说,而应从这个批评的来龙去脉理出王夫之全部知行观的头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