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新华 《小学生》2013,(12):64-64
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呼唤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合作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要放手给学生探究;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要留有学生充分的空间;凡是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要让学生自由操作,让学生在体验中开启思维,自主探究,把握数学本质,获取鲜活的知识。一、巧设数学问题情境,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习知识也不再是纯粹的认知活动,它与个体的兴趣、情感等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对学生也提出了发展性的学习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评价,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评价。可见,学习方式和学习情感成了课程改革中的几个关键词。所以,我们的教学不只是要看学生用怎样的方式学习,还要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知识所带来了乐趣。  相似文献   

4.
张颖 《成才之路》2010,(6):35-36
所谓“发现学习”。就是学生不是从教师的讲述中得到一个概念或原则.而是在教师组织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是发现学习的主要特点。这与新课程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体验性和创造性的理念是相吻合的。因此,对“发现学习”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1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对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会自主学习、能终身发展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把新课程理念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苏猛富 《考试周刊》2014,(50):77-7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积极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会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探究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我国在2012年发布了新的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目标,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要"以人为本",教师要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化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一、师生关系更和谐  相似文献   

9.
徐清国 《成才之路》2011,(12):50-50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  相似文献   

10.
曾仁平 《考试周刊》2010,(25):74-75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相似文献   

11.
正新课程强调要从片面的知识传授,转变到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注重学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是以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发展的需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为基础的,它与旧课程相比,有着质的区别,新课程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对新课程的学习应有别于旧课程的学习,怎样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建构化学的学习,是我们每个同学和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1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使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内化为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来构建学习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并不是教师讲授出来…  相似文献   

13.
张川 《四川教育》2003,(2):52-52
反思过去的数学教学,我们太多地强调让学生接受建立在记忆层次上的数学事实,学生掌握的只是"是什么".虽然大部分教师也重视了让学生懂得"为什么是这样",但其目的仅停留在让学生确信这一数学事实(知所以然)的层面上.应该指出的是:获取知识过程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是比结论更重要的一种知识.新课程理念强调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对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钱卫云 《成才之路》2010,(7):I0014-I0014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所面对的难题。挖掘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力图促使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的培养.展现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教学过程。教师如何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行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作用?现就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作为数学本身的学习,除了关注知识的传授,还应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作出的数学思考。  相似文献   

16.
吴小容 《成才之路》2009,(28):45-45
新的一轮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要改变学生以前的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要使小学数学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结合自己任教班级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师依赖性大,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少,创新意识薄弱等,我进行了尝试、更新、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知识出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大胆的经历,体验探索,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高中化学作业的评价更多停留在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上的评价,对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评价比较欠缺。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评价学生学业情况时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理念。目前高中化学作业的评价更多还是停留在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数、形及其空间结构的认知过程、智力发展的过程、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主动学习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教”中要敢于“放”,促进学生在“学”中逐步具有开放型的思维品格和知识结构,使学生逐渐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翁。笔者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新课程倡导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即评价主体多样化,教师、学生、他人都可以参与评价;评价形式多样化,可以采用自评、互评、等形式;评价方法也多样化。  相似文献   

20.
孟渝庆 《小学生》2013,(5):58-58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进行技能训练。那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呢?一、发挥情感积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信心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要注意抓好三个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