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1月6日,《四川日报》一版刊登了我采写的稿件《西昌成为普及初等教育市》。这篇稿子发表后,在我市引起很大反响。回想这篇稿子的写作经过,要感谢《新闻与写作》杂志的指导。我1988年7月才开始学写新闻稿件。1989年7月月,订了《新闻与写作》,它对我采写很有指导作用。《新闻与写作》1990年第9期,发表了四川省汉源县委宣传部龚儒全同志写的《要主动出击》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矿灯充电工,业余时间爱写作。多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新闻知识》不仅是我的启蒙老师,更是我的良师益友。 我是1987年开始学习新闻写作的,刚开始写新闻报道时,和广大初学者一样,一味追求稿件数量,不懂得稿件的质量,认为“万箭齐发,必有一中”,抱着打彩碰运气,整日地写呀,写呀!结果,一年采写了上百篇稿件,大都石沉大海。偶然有个“豆腐块”发表,也是经过编辑精心修改的。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部队的业余报道员,爱好影评写作.入伍三年来,写影评稿件不下五十篇,却都石沉大海.我曾为此苦恼过,怨恨过,并发誓今后再不写影评了.看了《新闻与写作》“影评漫笔”的文章,我找到了影评稿件不被采用的原因,主要是自己对影片看得不透,没有抓住其评论要领.失败的原因找到了,我写影评稿的信心又大了.部队看了电影《希望这不是真的》以后,我便试着写了一篇观后感《记取“失火”的教训》,寄给《电影宣  相似文献   

4.
我是国内贸易部门的一位新闻写作爱好者,曾获得一些报刊奖励达10多次。 当我捧着一本本获奖证书,就不由得想起了《新闻知识》这位无声的老师。 由于自己酷爱新闻写作,所以经常学习《新闻知识》有关内容,特别是“爬格子”写不出来时,就翻阅《新闻知识》杂志。去年以来,我已有16篇稿件在《西安晚报》和《陕西财贸》上发表,使我写作的劲头大增,仍不舍得放下笔,我从内心感激《新闻知识》。我觉得这本杂志具有知识广泛,论理深刻等特点,它适合基层通讯员、业余写作爱好者,有所得、有所知、有所乐。 去年的一天,我到《报刊之友》编辑部去送稿件,看到了该刊出版的1993年第3期主编笔谈21页上有一篇题为《“主雅客来勤”——〈新  相似文献   

5.
新闻评论是新闻学里很重要的一门学问。1985年,我在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讲过22小时的新闻评论,根据录音整理成一本书《新闻评论写作漫谈》。我对新闻评论的一些观点,都在这里面。今天不展开来谈,只讲一讲党报新闻评论应该具有的风格,或者叫性格,也就是说,对党报的新闻评论应该有些什么基本要求,写好评论应该解决一些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闻评论是新闻学里很重要的一门学问。1985年,我在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讲过22小时的新闻评论,根据录音整理成一本书《新闻评论写作漫谈》。我对新闻评论的一些观点,都在这里面。今天不展开来谈,只讲一讲党报新闻评论应该具有的风格,或者叫性格,也就是说,对党报的新闻评论应该有些什么基本要求,写好评论应该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大家对新闻评论有很多称呼,“报纸的眼睛”,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我给贵刊写的《<新闻与写作>引我上路》的稿子,经编辑修改,以《初学者的话》为题在《新闻与写作》第五期发表后,黑龙江、山东、辽宁、吉林等省的一些初学写新闻报道的通讯员给我来信,问我刊稿率那么高,秘诀是什么。在此我向同伴们谈点不成熟的体会。写稿总想被采用,这是通讯员的共同心理,特别是初学者,更是如此。可是怎样提高稿件的刊用率呢? 人们  相似文献   

8.
读者之声     
湖南省江永县水电局游康生:明年的报刊杂志征订工作开始了,我首先想到的是价廉物美、实用性强的《新闻与写作》,于是便又订下了明年的《新闻与写作》。 我是一名新闻写作业余爱好者,开始写稿时,稿件写了近百篇,均不被采用,心里很苦恼,几乎丧失了信心。1993年6月,我在朋友家偶然看见一本  相似文献   

9.
评价与希望     
作为一个没有为《新闻与写作》写过许多稿件,更没有写过优秀稿件的作者,也作为一个《新闻与写作》的忠实读者,在该刊创刊十周年之际,试作评价,并提点希望。先谈评价。 一是正派。《新闻与写作》是正派编辑为正派读者办的一份  相似文献   

10.
读者之声     
广西贵港市湛江镇二中刘涛:我是一仕初中语文教师。平时喜欢写新闻报道。去年,我到当地邮电所订阅了全年的《新闻与写作》。《新闻与写作》的栏目,像磁石吸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尤其爱读“新闻来稿评析”、“采写体会”、“当好通讯员浅谈”这三个栏目。由于有《新闻与写作》这位良师月月指导,我的新闻采编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去年,我在地市一级广播电台播出稿件32篇,在《贵港市报》发表文  相似文献   

11.
基层通讯员扎根在基层一线,肩负着长期为报社、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和新闻稿件的任务,但在写新闻报道时,往往不得要领,不知道新闻稿件该写什么、怎么写?投稿成功率一直不高.在此,笔者结合平时的写作体会,建议基层通讯员写好新闻稿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2.
做梦也没想到,我这个不是当秀才的“料”,也能成为陕西日报社的优秀通讯员。回想起,我这些年走过了一条不平常的坎坷之路。 一、突破开头难。我在部队当兵时,一位新闻宣传干事让我替他抄一篇稿件,寄出去没几天,在《人民军队》报上就发表了。看着报,我那个高兴劲,犹如自己写的稿见报一样。于是我也开始学写新闻,可写了一篇又一篇,全都石沉大海。我悔心了,当秀才自己不是那块“料”,干脆撂笔不再写了。退伍我被分配到工厂进了机关,公文写的多了就又萌发起写新闻的念头,投几篇稿件还是没被采用。搞新闻报道对我真的就这么难?1985年,我自费订了一份刚问世的《新闻知识》和其它新闻工具书开始学起来,逐步掌握了一些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1986年底,我们工厂门前的马路,常常被污水淹没,交通事故不断,职工们怨声载道。我写了一篇《尽快修好这条路》,不久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促使问题得以解决。成功的第一篇稿件就被省级电台采用,而且取得了这样好的社会效果,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写新闻难这一关终于被我突破,我暗自感谢无声的老师——《新闻知识》帮了自己大忙。 二、凝尽心血“抠”新闻。迈进写作的门槛后,我常常用耳  相似文献   

13.
经过一年的辛勤笔耕,我被县报《武昌报》评为94年度“优秀通讯员”,同时还被县委宣传部授予“优秀新闻通讯员”称号.报社不仅给我发了奖金和证书,而且还给我赠订了一份指导新闻写作的刊物《新闻前哨》.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的新闻专业刊物中,我为什么单单青睐《新闻前哨》?记得1992年冬我刚入伍不久,营里就让我负责全营的新闻报道工作,以改变新闻报道落后的局面,原因是我入伍前是县中学生文学社社长,又发表了文学稿件.我自信写新闻稿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便满口答应下来,还立了到年终要夺得新闻报道先进单位的“军令状”.谁知3个月过去了,我一篇稿也没见报.望着草稿纸上一篇篇的“四不像”.我急得团团转.这时教导员出差带回来几本《新闻前哨》.望着装帧精美的她,我急忙打开细读.她栏目多,内容丰富,知识性实用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我很爱新闻写作,读了《新闻与写作》,给我启发很大。新闻基础知识讲座是我的朋友,他使我增长了很多新闻的写作知识。我虽有试试写一下的决心,但总鼓不起勇气来,也觉得工厂里没有什么好写的,总是提不起写稿的兴趣,认为平凡小事没有新闻价值,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新闻与写作》能否介绍一些怎样培养新闻敏感方面的书籍和有关提高新闻敏感方面的知识和办法。你们能满足我的要求吗?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由于文化功底浅和以前接触新闻不多,新闻写作水平提高不快,写了许多新闻稿件,命中率却不高。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新闻与写作》,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订阅了它。从收到第一期刊物开始,我就知道,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刊物里不仅有丰富的新闻理论知识,而且有实例讲解,对我们初学新闻的人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刊物。  相似文献   

17.
我喜爱“爬格子”,但寄出去的稿件,除偶尔收到几份退稿外,都中途夭折,奋斗几年,“三更灯火五更鸡”尽付之东流,令人灰心丧气,去年一朋友,给我推荐《新闻知识》,一册在手相见恨晚,从中看到了差距和写作上的缺陷,她便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使我慢慢在写新闻稿件中摸索出了一条路子,去年八月以来,先后有五十多篇稿件被县广播台、县报采用,中稿率提高到80%以上,有几篇还荣获征文奖,朋友问我经验,我说,我请的“家庭教师”《新闻知识》帮了我的大忙,受益匪浅。 现在,我坚持每期必读,还向几位新闻写作爱好者推荐订阅《新闻知识》。  相似文献   

18.
同事们看见我给报社写稿十投九中,以为我和报社的编辑混得熟.其实我认不到几个编辑,这多亏了《宜昌日报》社给我找了好“老师”——《新闻前哨》.  相似文献   

19.
1983年10月,我高中毕业不久,从豫东平原入伍来到东海前哨的一个小岛上。两年多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写稿,先后被新闻单位采用七十八篇,连续被评为优秀报道员。1984年初春,上级把我从连队抽到团机关搞报道。一个月写了几十篇稿子,都是泥牛入海——有去无回。一次师里一位报道员到我们单位采访的稿件,不久就在报上登出来了。我想,发生在自己单位的事,我怎么没发现呢?这就是差距。“别人写的能见报,我也一定要见报!”于是,我从新华书店买来《新闻采访与写作》、  相似文献   

20.
我是刊院学员,回顾一年多刊院的学习。收益不浅,成效显著。我是爱好新闻写作的青年,曾写过不少稿子,但是由于没有学习新闻专业知识,未掌握写作要领,投出去的稿子,都是泥牛入大海,杳无音讯。从一九八三年开始到一九八四年底共写稿件三十多篇,可是只被《陕西日报》采用了一篇,使自己大为灰心。就在我放弃写作的时候,我看到了《陕西日报》上刊登的西北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