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荷马史诗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于那个英雄时代的女神与妇女等女性形象的分析,揭示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无论女神还是女人,她们女性意识都还没有萌发,处于屈从和附庸的地位,女性用男性的标准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被缚在男性的尺度之上,成为了男性的“他者”。  相似文献   

2.
两种文化形态下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奴文化和女色文化是以男性为中心社会的产物,在这两种畸形文化的形态下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一类是作为男性传宗接代的工具,一类是作为男性泄欲的工具。当然,在这两种文化的压迫下,也有一些觉悟者和反抗者的女性形象,更有迷惘和迷失的女性形象。这些众多的女性文学形象给我们展示着女性走向彻底解放前的不同生命形态和生命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以善于关注男性世界、塑造"硬汉"形象而著称的作家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也刻画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人物.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他几部重点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在男主人公形象塑造中存在的作用与影响,来表明这些女性的地位并非是一味的从属与附庸,女性也是构成人类世界的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对男性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善于关注男性世界、塑造"硬汉"形象而著称的作家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也刻画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人物。选择从文本入手,试图通过分析他几部重点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在男主人公形象塑造中存在的作用与影响,来表明这些女性的地位并非是一味地从属与附庸,女性也是构成人类世界的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对男性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剧作中塑造的女性千姿百态、形象各异,几百年来深入人心,经久不衰。 20世纪法国文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曾评论道,在男权社会中,他(男性)是主体(the Suhjeet),是绝对(the Absolute),而她(女性)则是他者(the Other)。而波伏娃认为,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作为男性中心文化的“他者”而被建构的,是相对于男性主体的客体,扮演着男性强加给她们的角色——“家里的天使”。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古游仙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古游仙文学中,女性形象主要有四种类型:母亲型、情人型、女乐型和女仙型。母亲型的形象是西王母,她是传说中的太阴之神,兼管死亡与复活;情人型的形象是作为男性游仙者的追求或被追求者而出现的,其原型较为复杂,可能与迎神巫术、春祭仪式及房中术等有关;女乐型形象的出现可能源于娱神乐舞;女仙型形象指的是作为仙界象征符号而出现女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郝思嘉三次婚姻突围失败的分析,该文认为郝思嘉尚未颠覆男性话语,没有取得女性中心地位,仍是一位尚未摆脱男性话语控制的女性.在<飘>中这个男性中心的社会里,作为本体性存在的女性是缺乏话语权的,始终是作为在场的"他者"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海岩是新时期女性意识十分自觉的男性作家之一。他以爱情作为小说叙事的基础,对女性形象及其意义承载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挖掘;他站在女性价值的立场,对女性致力于自我生命意识的追求给予充分的认同与肯定。在女性叙事视角中,他探讨了女性的悲剧生成;在后现代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理念的影响下,他对传统的女性文化作了新的演绎。他的小说以男性作家别样的女性想象与深挚的女性关怀而显示出特色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张爱玲作为一名作家,在文学史上算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其女性形象塑造独具特色。对于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中所包含的意识情感、价值追求和生成原因等等,我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塑造大多有着相似的表现方式,在描写男女情爱以及所产生的情感冲突中描绘女性形象,表达女性意识。在封建宗法文化背景下,女性作为他姓,一直是作为外在、附属、异姓而存在的,她  相似文献   

10.
《奈何天》是李春平的一部反映官场生活的长篇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矛盾混合型,这类女性形象是作为男性主人公的对照而存在的;第二类是“贤”妻良母型,这类女性形象是隐蔽在男性主人公背后的;第三类是单纯无知型,这类女性形象具有悲剧性成分。通过对这三类女性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李春平的官场小说在展示男性主人公官场沉浮的同时,也试图揭示女性的生存处境与命运变迁。  相似文献   

11.
作为"日本中间文学第一人"的渡边淳一在日本乃至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有些日本媒体评价他为"现代男人的代言人",但是他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美丽动人、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都体现了渡边文学对现代女性的关注。基于此,通过对渡边文学中女性具体形象的分析,来探索渡边文学的精髓,进而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渡边文学中男女两性地位及性别意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喧哗与骚动》是对济慈的《无情的妖女》的改写,它表现了福克纳的女性情结,显示出福克纳对女性爱慕与恐惧、怨恨、轻蔑相互交织的复杂矛盾的心理。在他心目中女人介于天使与妖女之间,女人是容易伤害男人的尤物。这种复杂的心态与他的家庭背景、他生活的文化环境、基督教传统观念以及他个人的生活遭遇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哈代的思想勇敢地超越了传统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性作家对于女性的拒绝性欲、温柔顺从、拘泥于家庭生活的形象的描写。他拒绝对于女性“无性爱”的描写,写出了女性的自然情感。他颠覆了传统男性中心视野下的女性角色。他对女性进行了多角度的关照,让女性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展示自己。这种超越在哈代的两部小说《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两个女性形象的对比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并由此影射了哈代所创作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4.
吉普赛女性形象作为"自由"的象征,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美学追求。而吉普赛女性形象与吉普赛女子的真实情况迥然相异。究其原因,创作主体因审美感知而形成审美表象,主体在审美情感的驱动下,进一步展开审美想象。诸多吉普赛女性形象,是创作主体借助审美想象的"完形"手法,亦真亦幻地塑造出来以表达其内在精神的追求。具体表象中渗入了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态度后,作为审美意象的吉普赛女性形象随之而生。  相似文献   

15.
刘基与故乡南田及温州情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基有近三十年的时间在故乡度过,刘基故乡南田与温州渊源深厚。在他一生中,他经常往来温州与家乡南田。现在温州诸县、市刘姓,奉刘基为太公,大率为刘基后代。有关刘伯温的传说、故事、诗歌、风情、民俗、童谣、民谣等,在温州大量流传。刘基是温州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先哲乡贤。  相似文献   

16.
老舍20世纪30年代所创作的小说其女性形象分四类:传统旧式家庭主妇、强悍的“女强人”、被迫堕入风尘的女性、接受瓣式教育的“女强人”。这些女性形象的塑体现了作家老舍浓厚的男权意识和男性本位主义意识,而这一点恰恰正是他对当时提倡女性解放建构女性文学话语的五四文学精神的疏离。  相似文献   

17.
苏童的目光总是迷恋于历史,热情总是指向过去。对于他来说,历史就是供他游戏的“无底棋盘”,一任想象在小说虚构的时空里自由飞翔,营造阴森瑰丽的世界,叙说颓靡哀伤的传奇。构成苏童小说人物形象的主要是三大类意象群落:(1)旧城少年;(2)逃亡与还乡者;(3)红粉。这些人物在南方阴霾潮湿的天空下生老病死,梦呓般地讲述一个又一个的寓言,共同构筑了南方颓废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论“真实”     
人总是要真实地生存和生存在真实世界,真实是人生存的依据。因而,人正确地理解“真实”才能正确地理解他自身,正确对待他与之交往的他人、他物、才有对科学真理、理想、信念、道德、艺术等的正确态度。实体主义思维的对象化、逻辑化要求,求索到的“真实”或者瓦解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或者与人的超越本性对立。从劳动的有生命的个人出发,才能揭开“真实”的秘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山东现代文学史上三个阶段女性形象的分析可知,山东现代作家在塑造女性形象时,更多致力于表现她们身上的母性内涵和品质,以及与此相伴而生的普遍存在于她们内心深处的的革命意识.这是与其他区域作家们明显的不同之处.他们在以这种方式去塑造女性形象、关注女性命运时,却往往忽略了女性作为"女人"的本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the discursive practices through which males and females are created as opposites and through which people become identifiably one or the other are analysed. It is shown how gender is created by individuals and within individuals as they learn the discursive practices through which to locate themselves as individuals and as members of the social world. Particular focus is given to the narratives through which children learn what it means to be male or female, and through which they become locked into (and thus limited by) masculine and feminine subject positions. The special place of the images and metaphors embedded in those narratives in constituting individual psyches, and in setting up patterns of belief and desire organised around a dualistic pattern of maleness and femaleness will be a central focus of the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