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数字经济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能否对微观家庭部门的教育支出产生深刻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聚焦数字经济发展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家庭教育支出也显著降低。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抑制作用主要发生在西部地区家庭和低收入、低社会资本、体制外以及父母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庭中,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更多地降低了社会弱势阶层的家庭教育支出。这意味着我国教育不平等问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在政府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的同时,引导底层家庭提高教育支出对我国教育扶贫、教育公平、共同富裕和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CEPS),比较分析了我国初中生课外补习支出现状,探讨了初中生课外补习支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学习成绩、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地区因素均对学生课外补习支出有显著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越好,学校质量越高,其课外补习支出越低,表明我国初中生的课外补习主要为"补差型";在我国初中阶段,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参加课外补习,而且学生课外补习支出占家庭教育总支出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加重了许多家庭特别是弱势阶层家庭的经济负担.政府应高度重视课外补习,规范和管理课外补习市场,努力提高主流教育质量,向社会弱势阶层家庭提供课外补习费用等补贴,从而促进义务教育的公平及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种基本形态,三者关系能够反映出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教育始于家庭,家庭教育是原始社会基本教育形态,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合一。奴隶社会时期,学校的诞生推动了教育发展,社会出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并存局面,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早期的学校只为特权阶层独享,对于劳动阶层来说,所受到的主要教育依然是家庭和社会教育;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学校的普及,学校成为教育的主渠道。但学校教育的"野蛮生长"也存在诸多弊端,探索未来教育关系和形态成为一个重要话题,注重家庭教育、消除学校教育"野蛮生长"的弊端、探索新的家校社的协同,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化时代,社会互动成为家庭教育投入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检验了家庭层面线上和线下社会互动对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线上和线下社会互动均显著提升了家庭教育投入.以职业阶层为调节变量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职业阶层家庭的社会互动对家庭教育投入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线上和线下社会互动对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随着职业阶层的上升而显著降低.为此,要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重视线上、线下社会互动对不同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加强正向教育信息在线上和线下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居民家庭教育投入行为趋向理性.  相似文献   

5.
上海城乡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及教育负担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研究上海城乡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及教育负担的特点问题。研究发现,子女就读的教育阶段、城乡背景、家庭总收入等因素对家庭教育支出及教育负担影响较大。调查显示,目前上海城乡居民家庭基本上能支付初中及以下层级的公立教育费用,但是高中及以上层级的教育支出对上海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阶层居民)家庭仍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弱势阶层上行流动的重要途径,但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社会资本分化造成资源分配不均会影响家庭教育期望,最终影响阶层代际流动.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数据,探究社会资本与家庭教育期望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控制子女、父母、家庭特征与区县效应并引入工具变量后发现:关系型社会资本、结构型社会资本、认知型社会资本均对家庭教育期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社会资本对家庭教育期望影响具有阶层差异,关系型社会资本的负外部性使其阶层再生产作用更显著,而认知型社会资本的阶层流动作用更显著.最后,本文分析了社会资本向家庭教育期望传导的社会遵从与社会比较效应以及资源获取效应.在决胜教育脱贫攻坚的背景下,弥补社会资本短板,增强家庭教育期望,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成为弱势阶层上行流动的有效途径,为此,弱势阶层家庭可以积极利用认知型社会资本的阶层流动作用并激发子女"改变命运"的内驱力;国家及社会应当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构建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格局,提供多方位支持以弥补弱势阶层社会资本劣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家庭教育的特点、过程、教育的意义等方面阐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9,(46):12-13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家庭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和而不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得益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同时教育消费支出差异也在逐步扩大。家庭教育支出与负担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通过对北京市八个城区和郊区部分中小学生家庭年收入和教育支出的调查发现,北京市居民家庭教育支出数额较大,占家庭年收入的比重也较高;初中生家庭教育支出和教育负担普遍高于小学生家庭教育支出与教育负担;低收入组家庭教育负担远高于高收入组家庭;居民家庭年收入、家庭教育支出以及教育负担不均衡程度均很高。建议政府尽快实施和完善低收入家庭义务教育资助制度,同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减少校际教育水平差异,促进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占收入三成 调查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平均占家庭养育子女费用总额的76.1%,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30.1%。也就是说一个普通城市家庭的三成收入花在了了女教育上。此外,约1/5的家长认为教育支出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examines increasing privatisation of education in the province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Conceptually, the paper is informed by theories of privatisation and social justice; and methodologically, it uses policy analysis to examine documents and financial records obtained from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e paper critically analyses education policy that has enabled the emergence of private sources of revenue (tuition fees and for-profit revenu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 and programme choice. Analysis of level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tuition generated by school districts in the province reveals differential capacity to produce such revenue. The authors argue that this differential capacity is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fourth tier within a pre-existing three-tier K-12 education system in British Columbia.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implications related to social justice in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2.
受社会转型、非诉解纷功能弱化、诉讼费全面下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民调解工作室”之类的法院附设调解机构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挂牌。人民调解员进法院后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和社会责任。其中,社会变革包括解纷机构与人员的变化、解纷流程的变化。社会责任包括立法责任、司法责任、政府及其他社会主体的责任。因此,客观分析这一新生事物背后的社会原因,准确预断人民调解的适度司法化抑或司法调解的适度社会化趋向,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变革与社会责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评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近年实施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对高等教育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责难在于一种受剥夺的社会情绪。这种情绪产生于国家、社会、个体之间权利与义务的不平衡,学费偏高与学校经费浪费的对比,学费上涨过快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实施的滞后。应正确理解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采取切实措施消除这一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负效应,继续发挥其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功能,以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在经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显示出一些特征,如财政拨款向科研倾斜、学杂费收入比重基本稳定、高校销售及服务收入稳步上升等.相比之下,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存在着财政性经费保障力度仍需加强、居民学杂费负担过重等问题.基本对策是:保障和引导财政性经费投入,控制并分类制定学杂费标准,提高高校销售与服务收入获得能力,完善社会捐资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5.
现代国家公民对稀缺资源的竞争向社会团结提出了挑战。其中,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与公民对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公民权要求)构成了深刻的紧张关系。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引发贫困人群因无力支付学费而无法分享国家教育资源的社会排斥问题。因此,需要通过一系列救济机制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资助,保障作为公民权的受教育权,以化解高校收费制度与贫困生受教育权之间的冲突,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团结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的互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是一种非线性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教育对社会阶层结构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这不仅发生在教育的纵向差异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上,而且也发生在教育的横向差异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上,另一方面。社会阶层结构也同样影响着教育的公平和受教育者的入学机会、学业成就等。而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的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则充分体现在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与教育这一关系范畴中。  相似文献   

17.
R.H. Tawney (1880–1962), a leading English economic historian and prominent socialist, was vigorously involved in educational reconstruction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For Tawney, the war was a war for social democracy. His ideals of social democracy formed a basis for his case for Public (independent) School reform and free secondary education for all. Despite th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awney’s ideals and his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al issues has not been addressed fully by historians and thus there has been a lack of a proper explanation for his often criticised sympathy for the public schools and his indifference towards the multilateral school. Hence, this paper aims to re-examine the link between them in greater depth. It concludes that, according to Tawney’s ideals of social democracy, the abolition of the public schools was not necessary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emocratic educational system. Moreover, Tawney did not launch an attack on the tripartite system proposed by the Norwood Report of 1943 since it was not against his ideal of equality as long as different secondary schools were equal in quality and status. Equality, he believed, must be advanced through the raising of the school leaving age to 16 and the abolition of fees in all secondary schools. Thus, he laid more emphasis on the school leaving age and tuition fees than on the multilateral school. In brief, on various issues pertaining to secondary education, Tawney’s opinions and actions were deeply grounded in his distinctive ideals of social democracy.  相似文献   

18.
自上世纪8O年代末期,我国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了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快了高等教育多元化建设的步伐.随着多元化高等教育新格局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收费问题作为社会热点问题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高等教育的根本属性,是社会的公益事业,应该从思想上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把高等教育的收费问题作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大事来看待,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的收费行为,以保证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社会投入是高等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变化反映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向。1998-2008年我国和经合组织成员国(简称OECD国家)高等教育社会投入总量占GDP比重都呈上升趋势,但投入的来源结构变化存在差异。从占GDP比重看,经合组织成员国在财政投入、学杂费、其他社会投入等总体上较协调,我国则呈现为财政投入下降、学杂费大幅激增、其他社会投入无明显增长。我国高等教育投入改革的方向应是:提高国家财政性投入和其他社会投入的比重,同时完善学杂费政策;明确政府、高校、企业的责任,形成三方合力。  相似文献   

20.
浅谈中国大学教育收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已经进入收费教育阶段。本文将当前中国大学教育的收费状况、收费标准计算和收费依据与国外大学教育收费的情况作了简要的比较,并分析了产生高学费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政府要从切实增加教育经费的支出力度等6个方面来解决中国大学教育高收费和高收费中贫困生的教育费用负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