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论中国油画的写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意”在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油画艺术实践中同样得到充分的表征。中国油画的写意特征主要体现在“倾泻”——强烈的感情色彩,“粗写大意”——对“意中之象”睿智的把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中国油画艺术中的延伸和发展,因而带有着纯正的民族性和鲜明的时代感。  相似文献   

2.
十七大报告一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预示“建设”的任务已经框架性完成,今后的任务就是如何在“坚持”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这一框架。为这个框架予以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界定,便凸显其发展取向的指导意义。“统分结合”就是“中国特色”框架之本,其价值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取向——“自由人联合体”——“分”于“自由人”,“统”于“联合体”。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现代化,是伴随中国社会现代化整个历史进程的。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两个层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活动内化和积淀的产物和表现。基本特征:半大陆——半海洋文化;农业——封建文化;血缘——生殖文化;伦理——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模式:原生态模式——“儒道互补”;再生态模式——“儒释道合流”。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基本模式:原生态模式——“五四”文化精神;再生态模式——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礼、中庸”思想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更浓厚的寓意和味道,千百年来影响着中华儿女对人生价值观的精辟论述,并且渐渐的触动世界。奥林匹克精神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是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可的共同精神,“仁、礼、中庸在奥林匹克精神中多次展现,赋予了奥林匹克精神更深的含义。本文分别在“仁”——包容性——奥林匹克精神;“礼”——生命力——奥林匹克精神;“中庸”——公平、公正——奥林匹克精神这三个层面试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该沿循这样五条路径共同推进:“党内——党外”;“基层——高层”;“社会——国家”;“法治——宪政”;“局部——整体”。  相似文献   

6.
对“诗言志”的理解可以有两种:实然理解和应然理解。前者着眼于中国诗歌发生史、或一般诗歌发生过程、或中国诗学思想发生发展史等,是站在现实层面上阐说“诗言志”——诗歌“事实如何”;后者着眼于儒家诗学原则的定位,是站在理想层面上阐说“诗言志”——诗歌“应该如何”。  相似文献   

7.
在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阐发研究”的框架下,运用西方的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相依为命”的人物关系程式进行分析,探究其文化心理结构。中国文化的一个最有影响的原型就是阴阳互补观念,它是我们民族的一种原型心理,对中国文化的各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相依为命”程式就是这种原型心理的“复现”和“生成”。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官制系统中,位于金字塔塔尖的是“中央”——“党中央”和“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创新奠定了一系列社会历史条件;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向纵深方向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创新不断实现由“哲学-方法论”创新——“实践-方法论”创新——“理论-方法论”创新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0.
《风和日丽》叙述了尹泽桂和杨小翼父女两代人的情感冲突,演绎了半个世纪的人世沧桑。小说叙述时间跨度大,空间广阔。但是,小说的内在肌理却很清晰。小说采用了“父——子”结构,围绕“寻父”——“认父”——“审父”——“弑父”——“认父”而展开。杨小翼的父亲尹泽桂是一名很早就投身革命的老革命者,而在中国当代小说中,“父”常常指向革命和政党,是精神价值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背景材料2006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在广西南宁,《金风送来山水情——风情东南亚·相约在南宁》、《大地飞歌·2006》、“绿城歌台”、“第二届中国——东盟舞蹈论坛”等多种多样的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活  相似文献   

12.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而维特式“烦恼”或“忧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更是感染了几代作家并成为一种忧郁型的创作症侯。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维特式忧怨与中国文学的感伤传统在“现代性焦虑”中融结,体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形态中便是感伤和哀怨。其次,20世纪中国忧怨类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舒郁”——心理倾诉和“解愠”——主观抒发。正是在东方化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怨类创作既有西方色调,也有本身的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13.
陈文 《现代教学》2010,(9):F0003-F0003
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的前身,是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沪上名校——立达学园。1925年,为了实现“教育救国”“文化救国”的梦想,“五四”学生运动领袖匡互生与丰子恺、朱光潜等在上海集体创办了立达学园。“北有清华,南有立达”“武有黄埔,文有立达”——立达学园曾以一种崭新的教育理想,引领了一个时代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4.
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中要把握“五个一”:一条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一个主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一个重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转变——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一个统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2013年7月14日至19日,“追寻中国梦”2013年《初中生世界》小记者夏令营成功举办。来自江苏省各地的初中生小记者们欢聚南京,围绕“寻梦——寻访南京,用新闻之眼看南京的历史变迁”以及“追梦——采访成功者,追问他们的人生梦想”两条主线,参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真实地触摸“中国梦”,感受“中国梦”。短短6天时间,在所有的小记者心中都留下了难忘而美好的记忆。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族     
佘艳  陈彧 《海外英语》2012,(4):38-39
本期“品读中国”,我们来说说中国的少数民族——哈萨克族。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哈萨克”,据民间传说。意为“战士”或“白色天鹅”。  相似文献   

17.
毫无疑问,80年代中后期,解构主义在中国占据了一席之地,一批批评家簇拥在解构主义这面大旗之下,雅克·德里达和罗兰·巴特成为批评家的热门话题,“边缘”、“解构”、“延异”、“逻各斯中心”、“差异”成为当今中国文化界的时尚语码,文学批评家——更多是年轻人——对解构主义显示出空前的热情。显然,关于解构主义的这种热闹不能用“一时冲动”进行解释,那么,中国批评家对解构主义的青睐是否有一种尚未公开的背后密码?解构思想在中国大陆是否有一种本土语境?对解构思想和中国批评家的解构操作作一个简要的梳理将有助于我们“洞见”和解开这个隐秘的密码。  相似文献   

18.
《教育》2008,(9):8-8
《教师博览》2008年第7期刊载文章指出,中国的师生文化,并非希腊式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也并非中国古代典籍里所描绘的那么单纯美好,当今中国的师生关系是有“中国特色”的。这具体表现在讲究“礼”——除了礼貌之外,还包括“礼物”;其次表现在中国老师仍然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9.
“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作为文章之“气”,可析之为三:作者之气、创制之气和文本之气。由此可推演出“文气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着眼于作者的“养气说”、关乎创制的“行气说”和立足文本的“神气说”。因“文气论”在“作者——创制——文本”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它成为中国文章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回想起来,儒雅的馆长并没有长着一张“深刻”的脸,脸上的表情是平和中透着调皮的——“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画家陈丹青在北京鲁迅博物馆演讲时谈鲁迅的这句话忽然“光临”了我的头脑。采访的内容很多,无妨就从“好玩”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