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以活动式的教学形式为儿童开辟了一个宽阔的舞台,我们如何利用这个舞台,让孩子们在展现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呢?  相似文献   

2.
李慧 《广东教育》2006,(8):65-6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因此,活动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形式。但是,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并不是说任何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改变了过去思品课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思想教育这一作法,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紧密地与学生的衣、食、住、行联系到了一起,不仅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且还提高了学生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预设是手段,生成是目的。教学需要生成,更需要预设,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来实现其价值。《品德与生活》课的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序曲,它体现了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但不能刻意追求预设,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某一主题下充分的参与、体验.让学生在自己回味、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通过这些活动来到达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与以往熟悉的学科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在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特殊要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努力。处于课改大潮中的教师面对新课程,不能用老观点、老方法来进行教学工作,而应该在“新”字上作文章。  相似文献   

6.
赖春霞 《广西教育》2013,(29):41-42
2010年我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引入了有效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满堂灌和问答式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开放了课堂,把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的互动性、主动性、能动性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加强。现笔者谈淡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有效教学模式的应用。一、有效教育与教学设计的有效整合要素组合有效教学方式是通过听、看、讲、想、做、动、静七个要素进行组合、让学生互动的一个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设定哪个内容重在听,哪个节点重在想,哪个步骤重在做,并通过动静转换和学生互动不断强化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防止教师空讲、学生空学或被动学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预设是手段,生成是目的。教学需要生成,也需要预设,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来实现其价值。《品德与生活》课的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序曲。它体现了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但不能刻意追求预设,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某一主题下充分地参与、体验,让学生在自己回味、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通过这些活动来达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以崭新的面貌问世,其特点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这门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为此,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验中成长。以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案牵引着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体现这一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开放。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教学开放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贤 《教育学术月刊》2003,(12):37-38,4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我们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教学的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一、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程资源不要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  相似文献   

11.
张长英 《天津教育》2004,(10):41-43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他提出"做中学",主张通过儿童充分自主的活动丰富经验,通过真经验促进发展。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重新肯定了活动教育的价值,进一步为活动教育思想提供了较科学的理论依据。皮亚杰认为:人的  相似文献   

12.
马海青 《文教资料》2012,(2):150-151
翻开品德教科书,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教材中虽包含了一定的知识技能信息,但这些知识技能不再是有序地呈现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而是存在于新教材主题活动运作的框架内。那么在品德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呢?文章认为,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整合、重组,引导学生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生活,在生活中实践体验,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答案就是必须让品德课与生活同行。  相似文献   

14.
时至今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改革在即墨市已进行两年有余.翻开新教材,感觉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全新的教育理念、图文并茂的设计、鲜艳的色彩,富有童心童趣。可是教材再怎么好,也是死的东西,要能把好的教材体现出来,需要的是能够把握课程性质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有一定创造力的教师。多少年来我们在教育中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而课改的实施使大家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越来越重视。根据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才能把握这门课程的精髓;只有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学生才能有所体验.进而有所感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一种道德认识.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5.
16.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具有良好品行,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让孩子感受到品德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下面浅谈几点教学实践与体会。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这一课程主要采用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通过自身感受获得他们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来实现的。然而,通过一年多来的实践,却发现有些学校教师在《品德与生活》的实际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比  相似文献   

18.
姜世扬 《湖南教育》2003,(19):30-31
一、《品德与生活》教案的内容 按照教学常规的要求,一个完整的《品德与生活》教案,主要应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指导、活动中的注意事项等几个环节。实际操作中,不是每个教案都需要具备这些环节,且这些环节的详略也可视情况处理,但应注意下面的三个侧重。  相似文献   

19.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是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如何有效运用教学活动形式,以达到教学目标?这里,本人将介绍教学时常用的几种教学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20.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我认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