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学礼 《收藏界》2011,(1):79-79
本人早先收藏一枚"第一重四两"古钱,钱径41.4毫米,穿径8.6毫米,厚2.4毫米,重20克。此"第一重四两"钱面有外廓,背平素,与大"半两"相同,品相佳美,通体硬绿锈包浆,轻掷于地,则哑然,而无转音亦无破音。钱面文是非常精美的小篆,笔划均匀,结构完美,是一枚珍稀的砝码钱。  相似文献   

2.
韩文岐 《收藏界》2012,(2):77-77
我收藏的古币中,有一枚钱文为"大泉五十"背"宜泉吉利"钱,此钱为西汉末年新莽朝所铸吉语钱。该钱直径为27毫米,穿径10毫米,厚1.4毫米,重2.3克,钱体为绿锈包裹,包浆熟旧自然,乃开门见山之品。钱文书体为悬针篆,笔法老到,字体清秀美观,铸造精良。不论从形制上、书体上,还是铸造工艺上均体现了新莽朝铸币技艺的精湛高超。  相似文献   

3.
苏定鸿 《收藏界》2011,(3):71-71
笔者藏有一枚秦超大"半两"铜钱,是一枚不可多得的古钱。此钱直径65.7~66.7毫米,穿7.3×8.1毫米,厚7.7毫米,其中肉厚3.1~3.7毫米,重94.6克。"半两"两字高挺,最高达4毫米,略具弧形。在"半"字右上方及右边缘有凸起流铜,钱币浇注口在上方外缘。  相似文献   

4.
苏定鸿 《收藏界》2010,(4):91-91
靖康钱无论何品种,都很珍贵,靖康对钱更为珍贵。笔者有幸藏有“靖康通宝”折三真、篆书对钱。  相似文献   

5.
刘万春  梁萍 《收藏界》2010,(12):86-86
笔者刚拿到一枚宋代"成平元宝"时,不禁惊异。此钱重量竟18.5克,钱面直径27毫米,背面直径27.5毫米,厚4毫米,泉面直径小于背面,类似折二型。宋代成平钱有宽缘、厚肉、锅底、四决、四出等版别,皆少见稀贵。说实话,想在现今假货横行的日子里,要轻易收藏到一枚品相好、稀少的成平古泉,机会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6.
赵承 《收藏》2012,(3):116-119
笔者藏有一枚辽宁开原地区出土的铜质小平"乾元重宝·东国"钱(图1),直径24.5毫米,厚1.9毫米。此钱分为铁、铜两种材质,铁钱存世相对多一些,铜钱极少,目前存世只有10枚左右,相当珍稀。此类钱币出土地点一般在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北部。此钱昔被东亚钱币界认定为高丽王朝穆宗时代所铸,但这个认定疑点颇多。笔者认为"乾元重宝·...  相似文献   

7.
海泉 《收藏界》2011,(9):72-73
在《收藏界》2010年第10期,曾刊文介绍一枚铜质"[ ]寗通宝"钱,文章作者认为属稀世珍品,或可能还是一枚母钱。该钱直径36.8毫米,厚3.3毫米,重19.5克,此钱奇就奇在"寗"字上。编辑部和董大勇先生对这枚钱币加了一段导言,认为刊出后可能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8.
苏国治 《收藏界》2011,(9):71-72
异彩纷呈的非行用品辽钱中,铜多银少,金者罕见。面为"应历通宝"钱文,背高浮雕全龙图纹的金钱,在辽钱中尚属首见。"应历通宝"金钱,外径22毫米,厚2.1毫米,其中浮雕高1毫米,重量4.2克。钱面规制,轮廓周正,字廓高挺,字口深峻。钱文隶书,右旋读,辽风彰显,时代气息十足。钱背是在凸出的台面上,按顺时针方向,  相似文献   

9.
戎畋松 《收藏》2018,(1):22-23
明代金银钱甚为少见,尤其是面文与正用品年号钱一致的则更为难得。近见一枚"天启通宝·金五钱"的金钱(图1),颇为特殊。其形制与铸造风范与流通钱类似,圆形方孔,外缘整齐,内郭规矩,地章平坦,制作十分精美。只是背面穿口上方有一"金"字,穿右侧为直书"五钱"。是钱直径约为38毫米,厚约2毫米,重约18克;经检测,成分为金52%、银47%、铜1%。  相似文献   

10.
王舒乙 《收藏》2013,(1):100-101
2011年,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发现了数千斤古钱窖藏,时代跨度上迄唐代下至南宋初年。笔者从中挑选出1枚“靖康元宝”篆书折二钱(见图),直径30.1毫米,厚1.3毫米,通体绿锈,字口清晰,保存完整。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重用以蔡京、童贯为首的“六贼”,奸臣当道,民不聊生。于是各地大小义军揭竿而起,对抗朝廷,大宋江山日趋衰落。宣...  相似文献   

11.
叶柏光 《收藏界》2012,(12):80-81
笔者今天要向各位泉友介绍的是一枚特大型出号铁质"大观通宝"钱。此钱直径为150.3毫米,厚度9毫米,穿口33×33毫米,重量730克。此钱有碗口大小,制作极为精美,字口清晰,字文平整,具备铸造所需的拔模斜度。此钱的所有数据早已超过常规制度,颇具王者风范,真无愧于"大观通宝之王"的  相似文献   

12.
两枚三孔布     
何开俊 《收藏界》2011,(7):80-80
上苑(艾)一直是赵国太原郡辖的一个地方,此三孔布(见左图)面文"上苑",背文"十二朱"。谱品首部纪数"一",此品由于锈蚀重,背首部的字看不清楚,但绝不是"一"字。此布总长56.2毫米,厚约1.7毫米,两足宽27.5毫米,重9.2克。钱廓及钱文多处见锈蚀脱落,应是开门的真品。  相似文献   

13.
吴满平 《收藏》2013,(7):78-78
笔者收藏到一套完整的"东三省造光绪元宝"机制钢模(见图),俗称造钱模,在钱币界又称"工具模"。其正面阴文反书,中央珠圈内为汉、满文"光绪元宝",珠圈外左、右两侧有一小六角星花,上方有"东三省造",下方有"库平一钱四分四厘"。面径23毫米,背径45毫米,高40毫米。背面中央为蟠龙图案,外围一周为英文地名、纪年及面值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更定东三省官制,奉  相似文献   

14.
袁华惠 《收藏界》2011,(4):72-72
笔者主藏花钱,早在2000年,我征集到一造型独特的异形花钱,钱本体系仿"大定通宝"折二钱,外径27.5毫米,厚2.2毫米,钱径与钱文与正用品雷同,唯外缘较宽。钱文仿瘦金书,融刚劲秀丽于一体,因久经自然磨损而失清。  相似文献   

15.
王连根 《收藏》2011,(2):87-87
据史料记载,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掌握西魏权柄的字文泰死后,其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自称周公。次年正月在堂兄字文护的扶持下,受禅位,正式称天王(孝闵帝),国号周,建都长安(今西安),史称北周。北周历时25年(557~581年),为了发展经济,政府铸行"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三种钱币。此类钱虽然铸时短暂,但形制规范,书体采用玉箸篆,精美绝伦,皮泉界合称"北周三品"。布泉(图1)此钱直径25.8毫米,重3.5克。  相似文献   

16.
池萍 《收藏界》2011,(8):71-71
此钱直径28.8毫米,厚0.2毫米,重7.5克,边有很小的残损。此钱笔道圆滑,字口深峻,穿口无渣,文字与铁钱相近,应该是一枚折二铁母。南宋时期沿长江一线的四川、荆湖地区、两淮地区的宋金边境地带行使铁钱,  相似文献   

17.
我早期集得的一枚"咸丰通宝"背"天下太平"钱是红铜质的,与其他"咸丰通宝"背"天下太平"钱不同。钱币的直径为44.5毫米,穿径5毫米,厚3.6毫米,重量是42.5克。此钱锈蚀较重,我用我研制的"不腐蚀去油除锈剂"数次清洗后,使其字口清晰,所拍的照片如图1。据"诚轩古钱、银锭"2010年11月16日北京拍卖会图录第85页"咸丰通宝"背"天下太平"钱;华夏国拍2010年秋拍会图录第97页,直径44毫米和44.5毫米钱,《金泉古韵》,第185页,直径43.8毫米钱,还有2010年秋季景星麟凤专拍会第108页、109页之2761和2761,即本文中图2、图3钱,都是黄铜质。  相似文献   

18.
"永通泉货",南唐元宗交泰二年(959年),南唐主李璟在经济窘困形势下,同意吏部铸造"永通泉货"当十大钱。此钱铜铸,直径3.2毫米,穿口0.8毫米,重10克,属减重钱。钱文"永通泉货",左"货"右"泉",篆、隶二书体,互相对钱,篆文大  相似文献   

19.
师文涛 《收藏界》2013,(2):54-54
2007年11月11日买到一枚极厚重的宝云局部颁式咸丰当十钱。此钱文字清晰,品相精美,铜色偏红,直径39.3毫米,厚4.5毫米,重36.1克。宝云局的咸丰当十钱,在清朝所有咸丰大钱中应该是铸造数量最多的,版别也较多。  相似文献   

20.
邹桂山 《收藏界》2010,(12):83-83
该币(见图)直径30.3毫米,内厚1.4毫米,青铜材质,由于粉化较重,故重仅5.9克,比重很小。说它比重小,是比较得来的,请看《收藏界》2009年第4期第86页,"两甾"钱直径29.3毫米,厚0.5毫米,重达4克。两者厚度比为1.4: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