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反“三俗”,我赞成。但是,“三俗”究竟坏在哪里呢?在“俗”吗?未必。就说“媚俗”。一个人,或者一个节目,一部作品,为什么要媚俗呢?是因为喜欢俗,或者本来就俗?显然不是。真心喜欢,那不叫“媚”。媚,是原本不待见,却要装喜欢。何况本来就俗.还用得着“媚”?直截了当表现出来就是。这样的“俗”,就不能叫“媚俗”,得叫“本俗”,甚至“本真”。  相似文献   

2.
吴华 《初中生》2008,(1):78-79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有人问苏格拉底:“怎样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才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呢?”苏格拉底便问他:“你说一个干净人和一个脏人,他们谁需要洗澡呢?”那人回答说:“肯定是脏人.”苏格拉底说:“错了,是干净人要洗澡,脏人不习惯洗澡,而干净人习惯洗澡.现在你再说他们谁要洗澡呢?”那人说:“是干净人.”苏格拉底说:“也错了,是脏人要洗澡,  相似文献   

3.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 有人问苏格拉底:“怎样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看,才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呢?”苏便问他:“你说一个于净人,一个脏人,他们谁需要洗澡呢?”那人说:“肯定是脏人.”苏说:“错了,是干净人要洗,脏人不习惯洗澡,而干净人习惯洗澡.现在你再说他们谁要洗澡呢?”  相似文献   

4.
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重视数学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 “小明有2支铅笔.小红有3支铅笔,两人一共有几支铅笔?”“一件衣服45元,一条裤子34元.这一套衣服要多少元?”“动物园里有白兔30只.灰兔的只数比白兔多3只,灰兔有几只?”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现象,像这类“需要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我们就把它们建立一个共同的数学模型:加法运算(=a+b)。  相似文献   

5.
美国人如何给教师减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帆 《语文新圃》2009,(6):14-15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减负。可是。从来没有听谁说过要给教师减负。不少人声泪俱下痛诉“应试教育”如何残害学生,给人的印象就好像教师是从前的地主老财、资本家,站在那里用鞭子抽学生,让学生拼命应试.自己什么也不必做,坐收其成就是了。而不少教师也从来不敢提出来,给学生减负之前.“素质”教育学生之前,是否先给教师减减负?也素质素质?  相似文献   

6.
初中学生要学好数学,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怎样学好数学?”“怎样走出题海战术的困境?”“怎样让学生不厌学,不抄作业,不感觉数学枯燥?”是我们大多数老师共同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要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让学生从少量的数学训练中得到锻炼,那么教师就要利用一题多解的形式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本文的题目就有一些值得玩味之处。首先。一个“记”字点明了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或写景抒情的文章。事实也是.本文完美地将写人记事绘景抒情于一炉,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的生活现实。“夜游”一词更是新颖醒目,读之心生悬念:为什么要夜游?夜游会有一番怎样的经历呢?  相似文献   

8.
“你想变得健康吗?你就跑步吧!” “你想变得聪明吗?你就跑步吧!” “你想变得美丽吗?你就跑步吧!” 众所周知,在体育教学中长跑课是最难上的。因为在学生的印象中.传统的长跑教学似乎就意味着要在运动场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许春华 《甘肃教育》2008,(11):64-64
王蒙先生“自恃”是著作等身的大作家,在孙子面前往往“好为人师”。孙子有时候语文不及格.他就十分奇怪:“语文怎么会不及格呢?”想不到孙子根本“看不起”赫赫有名的老爷子:语文“你讲不了.你根本就不懂”。这自然大伤大作家的“自尊心”。于是,他要孙子拿几道师目出来。结果是,大作家终于“败下阵来”。“败下阵来”的,相信决不会是王蒙先生一人。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在现实中遭遇的种种难题常让人欲罢不能却又欲说还休,当你要认真索原因时.往往如同进入了“无敌之阵”.不道谁是“敌人”。高考吗?高考喊冤.目前中除了高考还有什么更有信度和效度的选拔法:政府吗?政府说我积极倡导素质教育20年:学校吗?学校说离开了升学率.我就先在高考上了.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之初,我国教坛提出“提高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口号,其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提出。主体性教育思想”,指出教育的目的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无论是西方的“主体性教育”,还是我国的素质教育,根本上都要求教育要走向人道主义,要尊重学习者个性的发展.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呢?本文就我校物理备课组“改革实验教学,发展学生个性”上的一点尝试作一初步小结,供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口头写作方案提出的背景 “如果让你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比如写你的班主任,你会从哪些方面去表现?”“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他哪些方面很特殊?”“有,很严。”“好,那就说些具体事例来表现他的严格。”“不知道,反正严就是严。有什么好说的呀?”“那好,假如你看到墙上有个斑点。你会想到什么?”“就是一个斑点,仅此而已。”“你就不会试着想想,这个点是怎么来的?它像什么?它的形状、大小等等?”“点就是点。我干吗要想那么多!”  相似文献   

13.
古代名著《西游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向行走稳重的猪八戒因贪吃西瓜连摔“跟头”.造成“跟头”的直接原因是猪八成连续踩在“西瓜皮”上.那么,踩“西瓜皮”为何使人易倒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从人的行走说起.人行走依靠的是什么?是摩擦力(准确回答是静摩擦力).但刚开始学习摩擦力的同学往往有一个想当然的看法:因为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它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所以是阻力.在这里,我们应该指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错误来源于对“阻碍相对运动”的片面理解.人行走时是向后蹬腿,假如此时地面非常光滑,就…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是一部充满爱的教育名著。书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是那么的可敬。却又是那么的可怜.几乎都是没有孩子的人,有的甚至在贫病中去世。这种既可敬又可怜的教师形象在我国也是深入人心.“春蚕”、“蜡烛”被认为是对教师的赞美。教师是否就意味着牺牲?可敬就一定要可怜吗?其实,教师应该既可敬又可爱,既带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  相似文献   

15.
挑战自我     
一、脑筋急转弯1.被椰子或西瓜打头,哪一个比较痛?2.阿研的口袋里共有10个硬币,漏掉了10个硬币后,他口袋还有什么?3.什么帽不能戴?4.什么东西晚上才生出尾巴呢?5.两对父子,为什么上公共汽车只付三个人的车费?(最小的为20岁)?有两座城市,甲城人说真话,乙城人说假话。一游客到此却不知是甲城还是乙城,于是他就问遇到的第一个人:“你是这座城市的居民吗?”不论对方回答“是”或“不是”,就能知道所到的是甲城还是乙城。你能说出游客是如何知道他所到的是哪座城市吗?二、拍脑袋列车上的失窃一列从南方开往北…  相似文献   

16.
姜辉 《陕西教育》2005,(11):59-60
在我没有去德国漫游之前.一听到“德国”这一名词.心头就产生一股“厌恶”的感觉。因为该词往往让我与电影上的“德寇”、“纳粹”、“法西斯”和“希特勒”联系起来。如此我的眼前就出现了盖世太保枪口下的暴行……但在我漫游德国后.我才认识到如今的德国人,是那么的热情、诚挚、友好、无私、善良。但更令我崇敬的是:德国人勇于承认“二战”时羞耻的历史。为防止新纳粹势力的滋生.德国政府便狠抓对青少年的教育:要直面“二战”的历史.要以史为鉴,方能使国家兴旺发达.更能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尊重.那么.他们是怎样教育青少年直面“二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当代电大》2006,(5):6-9
如果有人当面评价你.用上了“懒惰”这个词。我想你一定会不怎么高兴。是的.懒惰受人诟病。懒人受人轻视.但是懒惰并非人的原罪!比如.最近.法国出版的一本书《懒虫万岁》.就狠狠地“宣扬”了一把懒情的好处。懒惰.难道真的要荣耀大翻身,成为新一代口耳相传的“优秀品德”了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一幅抽象画     
一天,在美术课上,老师要同学们画一幅抽象画.一会儿工夫,小明就交了他的作品.老师看了看,可上面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一张白纸.“你画的是什么呀?”老师问.“牛吃草.”小明答道.“草呢?”老师问.“牛把它吃光了.”小明说.“那么,牛在哪儿去?”老师又问.“吃完草,牛便喝水去了.”小明答道一幅抽象画@韩绍章  相似文献   

19.
开心ABC     
抽象画美术老师要学生画抽象画.某学生交了一张白纸,老师问;“画呢?”学生答:“这就是画.”“你画的什么?”“牛吃草.”“草呢?”“被牛吃光了.”“牛呢?”“吃完草,走了.”独角羊开心ABC某小学老师力了让学生记住“羊”的写祛,便解释:“这个字上面有两点,就像羊的两个角,同学们千万不要把它们丢了.”第二天,就有一个学生偏把“羊”字写成了“手”字,老师问他:‘’单字上面的两个角呢?”该生振振有词通:“这是独角羊.”最大的东西开心ABC老师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大?”学生回答:“眼皮.”“为什么?”“只…  相似文献   

20.
鲁玲波 《幼儿教育》2013,(10):12-12
阿妮姐是谁?是我女儿。一次,她在前面跑,叫了几遍也没回应,我一急便冲口而出:“阿妮姐,帮帮忙.这样要摔倒的,你知不知道!”此言一出.惹得旁边的几位家长忍俊不禁,哪有人称呼自己女儿为“姐”的呀——这就是我和女儿的相处方式,两人经常玩起来就不分大小.不过女儿也是最听我话的。如何做到既有家长权威又和孩子玩成一片?我的体会是,注意生活的细节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