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建明 《云南教育》2003,(16):36-37
读了贵刊2002年第31期刊登的《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及最近两期刊发的相关讨论文章后,心里感到很宽慰。因为,从这些文章中,我们看到了教育媒体的务实作风与敏锐目光,也看到了广大语文工作者对语文教学实质性问题的潜心研究。对于语文课能否讨论“救人方法”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讨论有用、有术,但也有限,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而在于要将这种“讨论”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戴正兴 《云南教育》2003,(10):31-32
贵刊2002年第31期登载的《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一文述:教学《司马光》时,有老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以“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救小伙伴”为题组织学生讨论。对此,引起听课老师的议论,有人提出,用这类问题引发的学生思维是否为创造性思维。有人提出,讨论这类问题是否是语文课的分内事。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笔者有三点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至今已一年多,为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并付诸教学实践,各地…  相似文献   

3.
罗有岩 《云南教育》2003,(31):35-36
贵刊2002年第31期登载了《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一文,后又相继发表了一些颇有见地的文章。笔者认为,此次讨论已经超越其案例本身的思考意义,引发人们纵深地从“发展人”的角度去审度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这种讨论有利于引导语文课堂教学逐渐走向成熟。这也许就是编者颇具匠心的初衷吧。语文课中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笔者有以下几点感想。一、创设对话的教学环境是开启学生智慧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救人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对话的教学情境,关键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相似文献   

4.
贵刊2002年第31期发表了臧向飞先生的《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后,又陆续刊登了几篇相关的文章,如2003年第7期丘雪飚的《老麻雀,你真偏心……》,2003年第10期戴正兴的《读〈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的思考》。这类问题引起大家的关注是自然的。因为,像教学《司马光》一文时,老师通过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以“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救小伙伴”为题组织学生讨论的做法正被越来越多的老师采用。究其缘由,恐怕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当一个学生读完一篇文章后,必然有许多的个性体验,有对话的冲动。这时老师组织他…  相似文献   

5.
教学《司马光》时,有老师以“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救小伙伴”为题引发学生讨论。对此,存在两大意见分歧。其一,由此引发的学生思维是否为创造性思维。有人认为学生由此发散开去,寻觅新方法,训练思维的广度,实属创造性思维,因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发散思维;有人却认为司马光“砸缸———放水———救人”的思路与传统的“水中拉人”的思路相比较,是一种异向,如果再让学生讨论“有无其他方法救小伙伴”,就是对“异向思维”的再“异向”,结果回到了老路上,算不得创造性思维。此类争论,在其他课文教学中同样存在。如,《乌鸦喝水…  相似文献   

6.
本刊2002年第31期(11月上旬版)发表了臧向飞的《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后,许多教师就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这一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本刊将陆续选登其中的几篇,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7.
辨析作文教坛的某些提法《作文导报》编辑部王彩慧,孙亚杰,张伯华《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组织广大语文教师讨论“中学生应该学会写什么样的文章”,这一讨论很有必要。《作文导报》是一份面向全国中学生的课外读物,负担着为中学生作文“导”向的职责,因而近一年来,我们...  相似文献   

8.
《河南教育时报》发起一个关于教师权威性的话题讨论,在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背景下,讨论这个话题,对于重新定义我们相沿已久的教师观很有价值。“权威”一词,最早出现于《吕氏春秋》一书,泛指“权力与威势”,算作本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指“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二是指“在某种范围内最有威望和地位的人和事物”。可算作引申义。我们可以在无数个领域内讨论“权威”,如政治的、学术的、技术的,连养花钓鱼抓蛐蛐似乎也会产生什么权威。一百多年前,当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在世的时候,那年头,冠以“社会主义”头衔…  相似文献   

9.
《海豚救人》(“九义”小学语文第九册)是一篇科普小品。作者以生动有趣的笔触,叙写了海豚救人的事例,探究了海豚救人的缘由,顺理成章地点示了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下列两则教学建议,可收殊途同归之效。一、循序推进法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的中心。第1自然段共两句话,第一句揭示课文中心,即“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被人们称为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好朋友”显示了海豚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见义勇为”不仅使海豚人格化了,而且补足了“救人”的内涵。第二句“海豚救人的故事,不是虚构的,而是非常真实的”,紧承第一句,引出下文海豚救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在学完《海豚救人》一课后,有们学生提出疑问:“如果鲨鱼受伤了,海豚会不会救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刻喧闹起来,  相似文献   

11.
当前,阅读教学中一个普遍现象是一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但对于章本身的价值取向则有所忽视。笔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一。章写的是: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哈尔威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最后与轮船一起沉入了大海。针对这一结局,学生们展开了讨论。许  相似文献   

12.
前几天,偶翻《思维与智慧》,看到这样一则小幽默,题目为“不得要领”。全文如下:“救人!救人!”电话里传来了紧急而恐慌的呼救声。“在哪里?”消防队急救部门的接话员问。  相似文献   

13.
《罗盛教》教学构想浙江纪育华一、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记叙的是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为了抢救朝鲜孩子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歌颂了罗盛教同志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课文经2、3、4自然段分别叙述罗盛教三次下水救人的情景,各自然段均按“救人”这...  相似文献   

14.
这“杂”不是那“杂”《欢迎“杂家”》论证指瑕山东/陶俊智《杂文四则》中的《欢迎“杂家”》一文,“说明学习要注意知识的广博,注重知识的积累”,立意是很有意义的,前四节的论述也很严谨,很有说服力,但以后的几节在给“杂家”正名的时候,却似有偷换概念之嫌。文...  相似文献   

15.
《海豚救人》是一篇新入选的略读课,在教学这篇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弄清章主要介绍了海豚救人的三个典型事例及海豚救人的原因,接着对比《鲸》体会课的表达方法,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海豚信息发布会。  相似文献   

16.
我若长风 《成长》2006,(2):79-80
《有此一说》栏目曾刊发了沈玉先生的《古代汉民族的性观念》。作者我若长风来信说,从他读过的不少性学理论和对程朱理学的了解来看,该文的观点较片面,很值得商榷,于是写了一篇《中国古代性观念的演变》给《有此一说》栏目,目的不为反驳,只是要讲明更多事实.以作争鸣。但仔细比较两文,一个是强调“古代汉民族的性观念”,一个是说“古代性观念”,两者的讨论范围和重点还是有较大区别。《有此一说》栏目的重点是突出“此说”的独特和深度,并由“此说”带出思考,而争鸣,永远是我们在讨论和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高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安徽教育》1977年第11期发表了江礼斌同志的“对质量概念的认识”一文,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同江礼斌同志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一位教师在执教《桂林山水》时说“上一节课,有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桂林山水真的甲天下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朗读课,然后说说是不是真的甲天下。”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教学研究》81年第4期在问题讨论栏内刊登了重庆市南岸区刘家岗小学蒲跃庆同志的文章,题为《对“分数单位”与“分数的单位”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我觉得这样的讨论是很有意思的也是有益的。但对《讨论》一文中的一些观点提出和作者蒲跃庆同志商榷、研究,也供同志们参考。一、不能用语文知识去推导数学知识《讨论》一文中开头就说“从语法的角度去认识”,“分数单位”与“分数的单位”是不同的。我认为用语文知识去解释数学知识很多问题是无法解释的,因  相似文献   

20.
眼案例描述演范老师执教《司马光》,课接近尾时,一孩子忽然提出:“老师,我还其他办法可以救人。”范老师随口过:“看来救人还有很多办法,我们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课后,教研组就这个问题展开讨。一种观点认为不能“发散”,因为会扭曲文本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而感觉司马光的办法也没什么了不。而比较多的观点是先“发散”再聚焦”,在“发散”的基础上引导学讨论比较:“在当时的情况下,你的法可行吗?”从而体验司马光的冷静、明。笔者认为,如果答案只停留在发散”阶段,无疑是“新鲜的误解”,如果仅仅停留在“发散———聚焦”样的层次,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