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鸿章于1870-1895年担任直隶总督期间,为河务废弛已久的直隶设计了一个全省的治理蓝图,并兴起了一个治河的高潮.李鸿章在承袭传统治河理念的基础上,吸收和采用了一些新办法并极力筹措治河资金,"以工代赈",募用治河人才,打击破坏河务活动,使治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晚清财政的窘迫、吏治败坏和李鸿章治河方法本身的舍本求末,李鸿章督直期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直隶水灾频仍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张伯行是清初理学名臣,但是他在治河方面也很有建树.其治河思想特点鲜明,主要体现在:第一,注重国计民生,除害兴利,造福百姓.第二,结合当地实际,因时因地而宜,灵活地制定具体方案.第三,不因循守旧、照搬前人经验,而是把别人的优秀成果加以消化,变成自己的思想加以发挥,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可行性方案.第四,治河与济运、保障漕运畅通无阻始终紧紧相连,能与康熙治河为了济运通漕的目的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3.
元代治河存在许多弊端:元代统治者重视漕运,忽视治河;元代治河政策不利;元代治河官员的任命不利、官员职责不清;这些弊端导致元代治河成效不大。  相似文献   

4.
北宋时期,在河道治理的频繁开展中,从地方治河情况的及时上报制,到治水官员的严格选任制、河堤岁修制与巡护制的实施,都有利于治河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中央监控的良好运行.而治河技术的创新与传统河堤植树等经验的利用,也成为北宋河道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之前代,北宋河道治理体制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总体上逐步趋于完备.  相似文献   

5.
治河成效,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因而历来备受当政者重视.清代河督体制,是为了适应治河、导淮、济运三者的协调与综合治理而建置的.它标志着我国治河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本文对河督沿革、置立河督的战略目标、何督体制及河督选任作了详实考述;对清代前期历任河督的治绩得失作了分析与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实足引为鉴戒.  相似文献   

6.
北宋时期河决频仍,治理活动不断展开。在此期间,宋廷除征集大批民众参与治河外,规模庞大的军队也加入到治河行列之中。从河堤的日常守护到大型河役的承担、物料的筹集,北宋军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对治河军队的管理中,针对诸如士兵逃亡、伤残、官员舞弊等现象,宋廷不断采取多种举措,设法保持治河军队的规模与稳定,对治河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与对普通民众的征集相比,治河中对军队的征调更有其集中性、及时性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16,(4):18-21
同治十年(1871年)黄河在侯家林南岸决口,河东河道总督乔松年奏言堵铜瓦厢决口,复归清江浦故道,主张借黄济运,让河水北流。赫慎修上书一篇《治河论上乔鹤侪河督》,阐述了自己的治河观点,回顾黄河改道的历史,总结了清朝治理黄河的经验教训,驳斥了乔松年等人"堵铜瓦厢决口,复归清江浦故道"的治河主张,提出治理黄河的理念和治河方法。  相似文献   

8.
北宋治河用力勤,投入大,但三次回河东流工程皆以决而北流宣告回河的失败,这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以政治,经济和军事为治河决策的惟一依据而导致治河的决策失误,回河前忽略东流堤防和河床的综合整治及不合理的规划设计或根本没有进行规划设计,水官因受到歧视地位低下而造成治河不得其人,因机构脉络臃肿而造成各管理部门和各堤段之间的互相诿和牵制,治河埽料和治河人员的混乱调度和不到位的管理,吏治腐败和监管不力,治河方略只针对黄河的水而忽视了黄河的高含沙量,为保卫京城和国家的运输大动脉而重视黄河南岸大堤和轻视北岸大堤的修筑等,这些诸社会因子反映了北宋以人事治河和人事不振的特点,它们是三次回河失败的直接导因和催化剂。  相似文献   

9.
在北宋河政管理中,针对治河过程中所出现的官员贪污、渎职等现象,宋廷相应制定了一套较为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以行政貶黜、经济制裁等多种手段对其严惩.从责任追究的内容来看,涉及治河官员征集使用物料、河工等诸多方面的失职.在北宋河政管理中,责任追究及时,惩处严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河政的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10.
在封建社会中,治河历来被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的要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连绵不断的河患加剧了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的动荡。人们对河患“闻者心惊,见者胆落”。一般官员也视治河为畏途。周馥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亲信僚属,曾一度署理永定河道,多次受命治河,果敢任事,不辞劳苦,见解独到。人们评论说,周馥一生“功德在民,尤以河工为巨”。从1871年到1904年,他多次对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滹沱河等直隶河道和黄河进行堵筑、勘察和治理,取得了(?)的成效,他还潜心研究(?)治河经验,(?)治水述要》(?)自己的治(?)思想,堪称(?)可多得的治河专家。本(?)试图对周馥的治河思想和实践做一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11.
依据《水经注》和明清时期合肥方志对合肥地域流经的南淝河予以考述。指出,南淝河在中国古代的某些历史时期称为施水,而不是一般俗说的南淝河就是施水。到清朝中后期,合肥志书分析古代肥水、施水之源与流合走向的变迁,已较为合理,尤其是论肥水、施水在清以前居于芍陂和巢湖两大湖之间的变迁,见解有独到之处。进而提出,古代江淮河等水系走向已与今日区别甚大,今人更不可用今日流经简单揣测古时走向。要以历史时期地理变迁的角度审度,历史地看待古人对江淮等水系描述的一些言论;后人必须明白,同样是讲施水,《水经注》中的施水,与晚清人讲的施水,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研究分析了商丘黄河故道野生泥鳅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组成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其肌肉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平均值为90.3(干重,%);氨基酸含量较丰富,其中含有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且作为营养指标的赖氨酸含量较高(0.063%,干重).泥鳅的绝对怀卵量与年龄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而相对怀卵量却与年龄有着密切的负相关关系;其体长与体重均与年龄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川汇区是因沙河、颍河、贾鲁河在此交汇而得名,这三条河也是几千万人民的生存命脉。沙河北岸、颍河东岸、贾鲁河西岸,这三条河交汇而形成冲积平原,利用这里地势相对低洼的地理环境,建设集园林山水与湿地为一体的复合型湿地公园,不仅起到防洪、抗旱、净化水质、水产养殖、涵养水源、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周口水上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的发展,引导周口城市建设走向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绿色循环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古代楚国是一个以江汉流域为中心、跨连长江流域多条水系的泽国。楚人对"水"的感悟尤为深刻。"水",不仅成为楚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且还是荆楚道家看宇宙和人生的精神具象。水,滋生了荆楚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生命。荆门郭店楚简《老子》中"水""几于道"以及"水"反辅"太一"的理论,极大地丰富了荆楚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水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根,以天然的联系和人类社会乃至文化历史密切相关。淮河不仅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现象,也激发了当代作家的灵感与情思。王安忆、戴厚英、许辉、潘小平、曹多勇等人与淮河有着难以割裂的精神牵系与文化血脉,引水入文,在小说创作中精心构筑“水利工程”,不仅关注着淮河这条具有独特的地理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河流,也关注着淮河岸边人们的生存状况和文化心态,对人与河的缠绕、人与土的纠结进行双向阐释。大面积开采淮河岸边的文化资源,花鼓灯的韵律、民谣俗语浸润着淮河的水分,回旋在文本之中,有着悠长的文脉和因水而生的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16.
滇池流域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前滇池流域的人口离土地承载力的上限还有距离,因此各个资源环境因子承载力从小到大的排列为:水环境→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滇池流域人口承载力可分为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由于水资源严重不足和水环境恶化,目前的人口总量已超过生态承载力。第二层次:若主要通过科技手段和人文治理,使水环境恶化的状况改善,主城的自来水可供人口为438~456万人。第三层次:如果未来牛栏江和金沙江调水工程能够实施,则主城人口可以达到滇池盆地的土地人口容量500—550万人,到此土地承载力的极限后,再无人口增长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根据考古成果和文献记载,古蜀人至少来自三个方向:嘉陵江上游的人皇族,向西迁徙;岷江上游的黄帝族和蚕丛族,向西南及南边迁徙;川江与荆江交界处的古荆族,向西、向北迁徙;他们在成都平原优越的环境条件下和平共处,融合在一起, 建立了古蜀国。  相似文献   

18.
通过本项研究对桂林漓江藻类植物进行定位观测,了解环境因素(pH、温度、水流速、光等)对漓江藻类种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活在污染程度较轻的水质中的藻类有舟形藻属、宽带藻属、席藻属.生活在污染程度较重的水质中的藻类有裸藻属、棚藻属、针杆藻属.这些藻类可以作为理想的指示生物,用来检测环境.本课题的研究与尝试,作为抛砖引玉,为动员所有关注桂林漓江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有识之士研究漓江,保护漓江作出我们的一份努力.  相似文献   

19.
“白马人”就是一个自周秦以来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即白马语、共同地域即西汉水至白水江流域甘川居住地、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音乐、舞蹈、宗教崇拜、丧葬、婚俗等文化、生理和心理素质特别而又稳定的共同体。“白马人”已经具备了现代民族学意义上的民族特点。对与“白马人”相异的诸多概念进行考察、辨析,有利于廓清与“白马人”概念相关的一些意义外延,提高人们对“白马人”概念的认识程度。在此基础上,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中一些认识问题也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20.
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以其恢弘的气势被历代文人所传颂,有的甚至将其与云梦泽混为一谈。那么,到底洞庭湖是不是云梦泽?它与荆江有何渊源?它的兴衰的原因是什么?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云梦泽的衰亡缘由,依据古代地理和史料,判定洞庭湖并非云梦泽,并对洞庭湖的演变进行剖析,揭示洞庭湖与荆江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