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靖康元年到绍兴元年的五年中,陈与义身历靖康之难,目睹了中原丧乱的社会现实,饱尝了战乱中颠沛流离之苦.他把忧国悯乱的强烈情感倾注于诗篇,诗风也因外在现实的巨变而发生突破性的变革,情感悲壮沉郁,意境壮阔浑厚,语言简捷精炼,呈现出雄浑慷慨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2.
大体说来,李清照的生活历程与创作以靖康元年为界限。她前期创作的词大多反映了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年华白白流逝的惋惜,洋溢着郁愤之愁;后期创作的词反映了忧国伤家,漂泊在外的凄惨生活,洋溢着伤痛之愁。一.早期词作流露郁愤之愁李清照早期在封建礼教的扼杀之下青春易逝,壮志难酬,又不甘沉沦,只好借物作词发泄郁愤。  相似文献   

3.
靖康之变后使南宋词人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也使批评界转变了研究思路,他们批评了花间词派遗存的侧艳之风,肯定了苏轼对词境的开拓,强调以爱国词为主调抒经济之怀,提倡词的雅化。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答     
郑樵的生卒年代,宋史本传没有指明具体年月,故近人说法很不一致。主要有下列两种: 1.张须认为郑樵生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卒于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他说:“考郑君《投宇文枢密书》,有樵生二十有四年之语。史载宇文虚中以靖康元年二月签(书)枢密院事。三月庚午,即罢知青州。见《钦宗本纪》。既知靖康元年,郑君二十四岁。则上推生年,当为崇宁二年;下推卒年,当为绍兴三十一年”。(张须:《通志总序笺》第77页)白寿彝先生也主此说(详见:  相似文献   

5.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灭亡,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端平二年(1235),强大的蒙古军队连年南侵,宋军节节败退。至卫王祥兴二年(1279)南宋的最后一个据点厓山也被元军攻克,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宣告结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场江山变易的剧烈程度远远超过了靖康之难,  相似文献   

6.
在两宋词坛,叶梦得和朱敦儒均被归为南渡词人群。两者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都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由于两人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的差异,他们的词风特色,在转变前后,也都各不相同。叶梦得词前期婉丽,“靖康之难”后则有“雄杰”之气。朱敦儒词早期清疏狂放,“靖康之难”后则变得沉郁、悲慨、苍凉。  相似文献   

7.
一、选择题4.下列事件中属于封建王朝皇族内部争斗的是①七国之乱②靖康之变③靖难之役④陈桥兵变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犤解析犦此题考查学生对封建王朝皇族内部争斗的准确理解。七国之乱是西汉初期王国问题的激化,是一次宗室王的叛乱,属于封建王朝皇族内部争斗;靖康之变是指金军攻打北宋时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属于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的斗争;靖难之役是指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至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为争夺皇位,与其侄建文帝朱允火文之间进行的战争,属于封建王朝皇族内部争斗;陈桥兵变是指后周大将赵匡胤为夺取后周政权而…  相似文献   

8.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灭亡,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端平二年(1235),强大的蒙古军队连年南侵,宋军节节败退。至卫王祥兴二年(1279)南宋的最后一个据点压山也被元军攻克,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宣告结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场江山变易的剧烈程度远远超过了靖康之难,因为此时的人们已无处躲藏异族的铁骑了。  相似文献   

9.
关于张元干的出仕时间,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之《唐宋词选》认为是宣和元年(1119)。程千帆、吴新雷合著之《两宋文学史》亦特同一见解。本人通过考证,认为早在政和三年(1113)时,张元干已出仕。关于张氏致仕的原因,前人多认为系“不屑与秦桧同朝”。本人则通过对张氏自靖康至绍兴初之行踪的考辨,认为其致仕实与秦桧无关,真实原因是为了“避谗”、  相似文献   

10.
抚谕使是设立于南宋建炎元年的临时差遣。靖康之难后,金军撤退,京城人心未定,抚谕使最初的职责是安抚京城官员和百姓。但之后,随着时间及实际需要,其职责范围逐渐扩大,在军事、监察等方面都有所表现。同时,抚谕使并非随意授予,是经过皇帝与百官遴选出来的,对担任抚谕使的人有一定的官阶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以理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来划分理学的不同时期,并根据梁启超先生对“四期”的定义,可知理学启蒙期为贞观十七年(801年)到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全盛期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蜕分期当从弘治元年(1488年)为始点,以隆庆六年(1572年)为终点;衰落期处在明末,当从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开始,到明亡(1644年)截至。  相似文献   

12.
纵观李清照一生创作的诗与词,可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两个时期."靖康之变"以前,李清照的诗词主要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自由生活的向往、热爱;"靖康之变"以后,除了书写个人身世之感外,还加进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表达了诸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气节.比较李清照一生的诗、词,其词主要表现了一种"柔"情,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其诗则表现为一种"豪"气,在内容上已冲破个人的狭小圈子,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13.
北宋西京国子监是东京开封之外的又一个重要国家级教育中心,为当时的人才培养和科举选拔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前身是河南府学,在宋仁宗景祐元年正式成为西京中央分司机构——西京国子监。此后,一直存在到北宋靖康年间。受时政变迁的影响,西京国子监的政治地位、学官选任及施教内容也必然多有变化。  相似文献   

14.
吕本中是两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在江西诗派乃至整个宋代诗坛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开启了南宋诗歌中兴的源头。其战乱诗将记实叙事与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紧密结合,艺术风格自具特色,表现手法别具一格。题材上以“靖康之乱”为背景进行真实记述,具有以诗传史、以诗补史、诗史互证的意义,深得杜诗“诗吏”精髓。因此,给予吕本中的战乱诗“诗史”称号应不为过。  相似文献   

15.
纵观李清照一生创作的诗与词,可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两个时期。“靖康之变”以前,李清照的诗词主要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自由生活的向往、热爱;“靖康之变”以后,除了书写个人身世之感外,还加进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表达了诸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气节。比较李清照一生的诗、词.其词主要表现了一种“柔”情,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其诗则表现为一种“豪”气,在内容上已冲破个人的狭小圈子,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16.
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人的铁骑攻陷开封,北宋覆亡,翌年春,徽宗、钦宗被俘北上。随从徽、钦父子北迁的除后妃、宗室外,还有中原的工匠、医官、乐工、妓女、内侍等约10万人(一说20万),这是北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不久,高宗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金兵继续牧马南寇,高宗无力回天,抵挡不住金人的凌厉攻势,只得退往江南。随高宗南迁的中原士民亦有10万之众,这批移民对江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女真族建立的金国,于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冬十一月围攻汴京,次年四月,掳徽、钦二帝及后妃等北去。五月,康王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宋室自此南渡。高宗建炎三年(1129)秋,金人又由山东挥军南下,进攻建康。以赵构为首的南  相似文献   

18.
《靖康要录》是一部记载宋钦宗为太子时(即建中靖国元年到宣和七年)及登基后靖康一年之事的史书。此书按月日编次,凡有关钦宗朝的政事制度、诏诰及臣僚的奏章等,比较完备,特别是在记录与全国和战的许多事实方面,尤为详细。因而,对研究宋代历史,特别是南北宋交替时期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由于当时宋人的编年史传至于今天的,象熊克的《中兴小记》、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大都是记载南宋的史实的;而详亍北宋的只有李焘的《续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19.
现行中学七年级历史课本在讲到北宋灭亡时有这样几句话:“1126的,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京都汴京。第二年,金军俘虏徽宗和宋钦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并掠走宫廷仪杖、天下府州图、典章、天文仪器、乐器以及大批珍宝器物,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岳飞在《满江红》词中也写道:“靖康耻,犹未雪。”那么,汴京是如何陷落的?靖康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钦二帝的命运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20.
伤感情调的词与感伤情调的词因作者的性格特点而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倾向,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伤感之词重在“伤”,是现实情感的直接感性的流露,率直真切、往而不复的情感宣泄形式使这类词作具有“痴语”动人之美;感伤之词重在“感”,是现实情事经过作者理性的思索后的巧妙安排,因而这类词在圆融而节制的情感表述中透露出深悟人生的含蓄明净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